劉効樺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黎士鳴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李昀珈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學士生 「在地療癒」是一門走入社區服務展現自主學習精神之課程,透過場域學習來實踐所學之專業知能。 110-1 學期開設的課程是進入溪口精神護理之家,是一一群社會排 ...
社會學者的研究與實踐之路:劉清耿老師專訪
《人社東華》編輯團隊 前言 策畫這個專訪的起心動念,是有感於當代強調學術實踐的趨勢。如今這股趨勢沛然成勢,在科技部與教育部競爭型計畫導向下,大學教師不但被要求自己從事,也需要帶著學生做,就連人文社會領域的教師也不例外。然而這種介入樣態卻至少有兩個 ...
跨界對話——A WORLD PROJECT
林冠妤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學士生 一、緣起 身為一個外國人,我們很難在這裡交到本地的朋友,而且台灣人太靦腆不敢開口。(As a foreigner, we can’t really make local friends here, and Taiwanese are too shy to talk.)Ferdin from India 大學期間因緣際 ...
疫情下的線上田野──2021深耕授課經驗談(四):那年暑假,慢城鳳林
鄭雅帆 社會學系學士生 2021 年暑假,有幸選修暑期深根課程-慢城與地方創生。初次以駐地學習的方式,在鳳林這塊土地上待上四天三夜。因應疫情,行前的系列課程我們改以線上教學。跟隨俊麟老師學習 OSM、TGOS、field paper 等地圖平台,作為田調輔助工具;也透過美玲 ...
疫情下的線上田野──2021深耕授課經驗談(三):淺談鳳林百鬼夜行祭:地方黑暗襲產運用的可能性
陳旻傑 臺灣文化學系學士生 前言 祖父生長於鳳林山興,後於林田山林廠擔任機關車司機並從事伐木工作,幼年時常耳聞祖父向我提起鳳林的種種空間及伐木記憶,然對從小生長於花蓮市,未曾居住、生活於此的筆者,在參與「慢城與地方創生」這門暑期深耕課程前,這座小 ...
疫情下的線上田野──2021深耕授課經驗談(二):慢城鳳林的深耕課程體驗與再訪
王鼎鈞 臺灣文化學系學士生 前言 因為 110-1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基礎課程「慢城與地方創生」,讓我能夠與鳳林有更深的連結,並產生綿密的依附感。自從進入東華唸書的這三年就相當喜愛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在每年暑期開設的相關深耕課程,透過暑期的幾天駐地學習,讓我們 ...
疫情下的線上田野──2021深耕授課經驗談(一)
郭俊麟 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楔子:Covid-19 疫情掀起的線上授課波瀾 2021 年的上半年,由於 Covid-19 疫情的急遽升溫,全台在五月進入三級警戒,各級學校開始啟動遠距教學模式,透過線上直播或各類教學平台的運用,讓學子們進行線上或非同步的學習。這波突來的疫 ...
在校園點火:《東華學聲》的實作嘗試
簡子涵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生 劉思怡 社會學系學士生 關於一個校園學生媒體的想像,始於一場學生議會的會後閒聊。 2020年2月,一群來自不同系所但都對新聞傳播、社會關懷有高度興趣的同學,從一大片黑板的小角落開始,歷經數次會議討論,終於催生《東華 ...
大眾史學與「大眾史學導論」課程設計暨學生作品引介
潘宗億 歷史學系副教授 本期《人社東華》與下期很可能收錄的共有五篇文稿乃有關東華大學歷史學系 110-1「大眾史學導論」課程實作與創作之企劃與成果分享,因此,主編蔡侑霖老師邀請本人撰文以為導言,從中介紹「大眾史學」(Public History)之意涵、歷史學系「大眾 ...
當歷史走向大眾:娛樂化的鹿窟事件
辜雙羽 歷史學系學士生許旻鈴 歷史學系學士生 我們將白色恐怖時期的鹿窟事件轉譯製作了 Podcast 節目《鹿窟鹿哭》,裡頭不但沒有沉痛講述受害著的遭遇,也沒有嚴厲地斥責不法審判,相反的,充滿我們嘻嘻哈哈的笑聲……這聽起來就很欠罵,但請先聽我們解釋!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