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隆 法律學系副教授 「脫勞動」的現象 這幾年來由於數位經濟的發達,「平台經濟」這個經濟學上的用語逐漸被大家所熟知,簡單的說就是指人們透過數位平台上從事商品和金錢 ...
從「技術後進」轉變為「技術選擇與推廣」:思考花蓮有機農業技術創新之行動者網絡分析架構──田畠真弓等
社會學與文化研究學者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在《關鍵詞:人文和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1976)一書中,溯源語詞意義的流變,並釐清流變背後的文化政治背景與社會心理 ...
法律陪伴──張鑫隆
張鑫隆(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從「法律諮詢」蛻變到「法律陪伴」 東華大學提出名為「新世紀東臺灣的脈動」大型科技部研究計畫,以「秀姑巒溪流域安居於 ...
以修復式正義觀點談正義──謝若蘭
謝若蘭(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一、有關「正義」 正義(justice)這個觀念一向是哲學的核心之一,而在當代法律與社會研究領域中,正義更是ㄧ ...
發展──陳毅峰
陳毅峰(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發展是一個相當困擾人的名詞,它的使用不僅涵蓋了太多的學科範圍,包含了眾多的意識形態,也引起理論上與實務上 ...
智慧財產權──張郁齡
張郁齡(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係指個人因其心智活動所產生之具經濟價值的作品,享有由法律所創設的一種權利。創作者在權利存續期 ...
創造青年就業與經濟成長共存共榮的新經濟模式──邱俊榮
邱俊榮(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今年以來,經濟衰退的情形令人怵目驚心,許多長期以來依賴出口的台灣企業面臨嚴酷的挑戰,高貿易依存度的台灣可說是面臨進退兩難、內外交迫 ...
OTT:那些日常的專有名詞,是網路時代的機會?或是挑戰?── 葉佳臻
葉佳臻 你是不是平日休閒時也同樣打開LINE TV或者愛奇藝追劇?在空閒的假日打開Netflix看著影集?討論功課時甚至會用Skype?如果沒有,你至少也是會在手機用YouTube看影片對吧?以上例子所 ...
手足照顧:家庭的責任?政府的責任?— 蔡旻家
蔡旻家(社會學系碩士生) 「扶養義務」是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用詞,經常出現於直系血尊親屬要求卑親屬出面扶養之時,使得這個詞彙在國人的記憶中耳熟能詳。但「扶養義務」僅存在直系 ...
理論與實務的連結:地方研究論述之外的「後場」— 洪敘銘
洪敍銘(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生) 近乎所有的地方論述,都聚焦於「在地性的生產」以及「地方感的形塑」兩個看似是起始與終端的方向,而這兩個面向討論的核心,莫過於「空間」如何及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