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自去年起執行科技部「新世紀東台灣的脈動──經濟生活、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研究計劃,計畫主軸為:秀姑巒溪流域安居於地的合作啟動。「在地實踐」專欄,除了呈現計劃團隊的研究成果之外,我們同時也希望介紹一些默默在地方上耕耘與付出的有心人士, ...
秀姑巒溪玉里稻作田野紀實──蘇羿如
蘇羿如(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 知名度有限的縱谷糧倉 從秧苗、抽長到結穗,稻田總是依照作物生長的時期,在大地上彩繪變裝。不論是搭乘火車、自行開車乃至騎車或步行,沿著台九線或193縣道舉目所望的夾岸稻田,在不同時間看著天地人共 ...
花蓮羅山有機稻米─田野調查‧記事──王鴻濬
王鴻濬(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一、序言 民國95、96年兩年,獲得國科會永續發展學門多年整合型計畫補助,進行地方永續發展的實證研究。我們的整合研究包含三個子計畫,由我擔任總計畫主持人,對實證地區─花蓮縣富里鄉,以人類生態系統觀點架構,依據 ...
焚化「山海劇場」的社區劇場之火: 記山東野表演坊之《富世漫步》
蔡侑霖 (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再精采的戲劇都有謝幕的時候,然而留下的迴響彷彿已取得自身生命一般,成為一頁會被持續回溯與進入日常生活話語的傳奇故事。 有幸從總彩排、首演與最終場,三度跟著山東野表演坊之《富世漫步》的腳蹤,穿梭在幾乎被隱形的民 ...
「花蓮好生活」:新合作主義的在地實踐──張瓊文
張瓊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一、 前言 花蓮受到中央山脈形勢阻絕的影響,與臺東同為臺灣島上「孤立的另一個世界」(施添福 2000)。針對東西部區域發展的長期失衡,政府在1990年提出「產業東移」將臺灣產業開發重點由西部移向東部,不過其結果僅 ...
傷痛與觀看:淺談「黑暗觀光」──林潤華
林潤華(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一、楔子 在已發展國家中,當各地逐漸將工業轉移到發展中或第三世界,以謀取更高的利潤,進入去工業化年代,被暱稱為「無煙囪產業」的觀光工業,逐漸在已發展國家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區域或國家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選 ...
淺談平地森林園區暨社區的生態旅遊發展模式──李俊鴻、徐乃崙
李俊鴻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徐乃崙(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生) 一、永續生態旅遊的發展趨勢與現況 生態資源的永續利用與經營已成為各界所共同追求的目標,而兼顧保育與經濟發展則為世界各國在生態資源 ...
花東地區產業六級化發展探討與構想──王鴻濬、洪嘉瑜
王鴻濬(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洪嘉瑜(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一、前言 《花東地區發展條例》於民國100年6月29日由總統公布施行。條列雖然僅有13條條文,卻給花東地區的居民帶來很高的期待,希望藉由花東地區發展條列的實施,帶動花東地區的發展 ...
「蝶」入花蓮──葉美青
葉美青(前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會長、青陽農園負責人) 十一年前有兩個傻瓜想推廣環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為了號召更多傻瓜,成立了花蓮縣棲地保育學會,一位是傅老師,另一位是葉老師。這一路走來,不怕苦、不怕難、默默地為守護環境,當中經過3次重新建園的過程,終於在鯉 ...
當前東台灣的圖像與東華大學的地方實踐──黃宣衛
黃宣衛(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東華大學自2013年7月起執行科技部「新世紀東台灣的脈動──經濟生活、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研究計劃,計劃主軸為「秀姑巒溪流域安居於地的合作啟動」,希望藉由本校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整合,凝聚校內的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