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鍾文音女士,淡江大傳系畢,曾赴紐約視覺藝術聯盟習油畫創作兩年。現專職創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兼擅攝影,以繪畫修身,周遊世界多年。曾獲中時、聯合報、世界華文小說獎、林榮三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二OO六年以《豔歌行》獲(開卷)中文創作十 ...
故我在──黎紫書
黎紫書(作家) 我住的地方,叫素心邨。 它另有個一板一眼的名字,叫短期學人宿舍。誰管呢?我記得的是,素心邨是一幢三層樓的建築物,外面的小路叫素心里,走出去了拐到大路上,往左順著小小的交通圈兜270度,那一路上都是學生宿舍,名字可雅 ...
「東華2067校慶特刊」:我是68342007:東華國經所第一屆師生群像──葉國俊
葉國俊(國立中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接到校慶廿週年的邀稿,在爽快地答應之後,馬上就陷入了一個難題,廿年來這個國家以至於自己的變化太大了:除了存款利率從14.625% 降到1%,體重卻自75暴增至85kg之外,我真能準確記憶並說出一些事嗎? 民國八十 ...
「東華2067校慶特刊」:我與花師:感恩情與回報心──吳家瑩
吳家瑩(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榮譽教授) ◎大學之成其為大,彰顯在包容性。此觀點在強調多元文化之今天,更具有意義性。 圖一、花蓮教育大學前身花蓮師專時期活動留影 一、前言 在吳翎君副院長之邀約下,願答應為『人社東華』撰此文,以紀念東 ...
「東華2067校慶特刊」:我們是一個大規模的「知識家族」--東華追想錄──顏崑陽
顏崑陽(國立東華大學前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一、我們一起來打造自己的花園 我提著水桶,獨自站在人文社會學院的中庭,暮色恍如淡墨渲染;但是,我心窗卻敞開一幅朗亮、燦爛的庭園圖像;而我就是園丁們的領班。 這時,我真的就是園丁。在暮色裡, ...
東華二三事──利格拉樂.阿烏
利格拉樂・阿烏(作家) 一、湖畔 每周固定有一或二天待在東華的校園裡,為自己已經乾涸的腦袋充電,研究所的課程很陌生也很重,每每在上課前幾天都得挑燈夜戰才能反芻出結果,反倒是上課的當日成了最輕鬆自在的時光,這個時候若得空閒,我會四處行走晃晃,認識這個頗具 ...
共享經濟下的校園綠能交通想像──郭俊麟
郭俊麟(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身為東華的一份子,是否想過你選擇通勤、通學的方式,也決定了你選擇未來什麼樣的環境? 綠動築夢的夢醒時分 2014年9月開學前夕,由電池製造商、租賃公司、電動機車廠商所組成的「花東綠能聯盟」,與校方舉辦 ...
故土,我的重荷,我的救贖──張翎
張翎(國立東華大學駐校作家) 今年(2015)春季,我作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和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講座作家的雙重身份,來到臺灣。在花蓮逗留期間,我在東華大學做了兩場講座,並和師長學子們有了一些討論和互動的時間。大家好奇的話題之中,似乎總浮動著一個不斷被重複的關 ...
移地教學與異地田野:地圖空間的人文歷史演繹──郭俊麟
郭俊麟(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口述 姜慧珍採訪撰稿 我們以為再熟悉不過的街景、建築與常民生活,透過田野實察的焦點性關注,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尤其,經由地圖繪製,審視前人路徑與自我踏查軌跡,如福爾摩斯般的,在疊合與交錯的足印間,或許更能洞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