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編輯室手記──吳翎君

吳翎君(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經過約近一年的籌備工作,《人社東華》創刊號電子版終於問世了。從刊務名稱、性質與定位,乃至於電子季刊設計和技術上的問題,都經過數次的討論,感謝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幾位老師做為班底的編輯委員們在忙碌的教學和研究之餘,無 ...

校園隨喜──楊翠

楊  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楔子 2011年春,我來到花東縱谷,美麗的東華大學,住宿校園,教學閱讀,歸農耕作,回返童年的生活節奏,以此念記東海花園,念記阿公楊逵,實踐他的生活美學,召喚自己被遺忘的初心。 然而,原來,花園女孩早已遺忘了種植的方 ...

棒球運動與殖民地臺灣:讀謝仕淵著《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蔣竹山

作者:謝仕淵 書名:《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 出版社:臺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出版時間:2012 頁    數:449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1936年8月14日,臺北京町的「大阪朝日新聞社」的臺北支局前的馬路上,擠滿了駐足收聽現場廣播棒球實況的 ...

從「技術後進」轉變為「技術選擇與推廣」:思考花蓮有機農業技術創新之行動者網絡分析架構──田畠真弓等

社會學與文化研究學者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在《關鍵詞:人文和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1976)一書中,溯源語詞意義的流變,並釐清流變背後的文化政治背景與社會心理因素,進而形成一種文藝評論的新修辭。本期關鍵詞「創新」,由 ...

走進部落的看見──顏嘉成

顏嘉成(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研究員) 從2006年到現在,往返花蓮市與瑞穗加納納部落間,從一個空間規劃者的角色,到成為部落農產業的協力與陪伴者,在這之中的看見⋯⋯ 原來我嘗試用實踐的方式書寫一種可能,一種可能進入部落的可持續的操作,一種讓部落朝向永續發 ...

有機蔬菜產業之初探──黎德星

黎德星(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緒論         近年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使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大受打擊,也使有機食品產業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有機蔬菜產業之發展,核心問題是:有機蔬菜產業如何成為另類可行 ...

淺談培力式的在地實踐──莊曉霞

莊曉霞(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強化產學合作與學術實踐成為一種新趨勢。不過,這種趨勢對社會工作界並不新穎,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傳統令社會工作學界常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工作手法與個體、組織或社區互動連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對在地的想 ...

台灣人文及社會創新工作的可能方向──陳東升

本校於2013年7月起執行國科會人文處(現為科技部人文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劃──「新世紀東臺灣的脈動--經濟生活、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此一計劃的目的在於推動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研究與實踐的結合。這樣的結合一方面可讓人社領域的基礎研究產生具體影響,另一方面亦 ...

比特幣魔法:未來主要貨幣?──朱嘉明

比特幣(Bitcoin)可能是未來貨幣嗎?它和傳統貨幣有何不同?比特幣是怎樣被發掘的?它又是在怎樣的貨幣歷史和貨幣金融體系中發展出來的?本刊特邀請目前任教於維也納大學的經濟學家朱嘉明教授從貨幣理論和貨幣歷史的視角來談談「比特幣」。朱嘉明博士在台灣的著作有《從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