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雩安 華文文學系學士生紀湘綸 華文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一切要從這裡說起——創作源起 試想身在花蓮這個地景、人文皆與西半部截然不同的城市,有哪些是學生能透過期末作業呈現的呢?在花蓮生活的這幾年,漸漸與學校以外的社區有了些互動,並在這些地方體驗到更為豐 ...
撒固兒部落的回歸文化照顧之旅
蘇靖婷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英國羅浮堡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碩士生 這是兩年前社會系社會實踐課程的研究成果,當時我和另外兩位夥伴(陳虹珍以及莊芸家)一起進入位在花蓮市國福里的撒固兒部落進行參與式觀察,這項實踐計畫源自於虹珍之前進入失智關懷據點服務的經驗反 ...
大眾歷史表述新媒介:《烙印勇士特輯》Podcast 的製作與反思
翁梓恩 歷史學系學士生金雅慧 歷史學系學士生洪方中 歷史學系學士生陳啟祐 歷史學系學士生 110 學年第一學期我們四人選修了歷史系潘宗億老師的「大眾史學導論」,並製作了 Podcast 節目《烙印勇士特輯》作為期末企劃,而在製作的過程中發覺到許多關於轉譯的問題 ...
「移」起渡過,「老」時光——我們與壽豐國中孩子的奇遇記
曲麗安 社會學系學士生 111 學期,由社會系梁莉芳老師及環境學院的顧瑜君老師共同帶領的「移工與她的老人 VIP 垂直整合課程」(Vertical and Integrated Program,以下簡稱 VIP)已經進入第三年。今年的課程中,大學生們發展出更多元的行動小組,透過不同形式的在地 ...
從數據看農業問題: 「農業 6.0」社會實踐課程師生側記
王鴻濬 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洪嘉瑜 經濟學系教授王琮瀚 經濟學系學士生蔡翔硯 經濟學系學士生洪肇名 臺灣文化學系學士生黃筠婷 臺灣文化學系學士生 農業 6.0 社會實踐課程介紹(王鴻濬老師) 農業為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基礎。民國 42 年(1953),政府實施「耕 ...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五):文化交流下的反思學習
楊婷云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學士生 新城天主堂初印象 最初對新城天主堂的印象,就是一個極具特色、有著美麗船型的教堂,佈滿綠色藤蔓的船型教堂,給人一種神祕又融入自然的氣息,彷彿與周圍的景色要合而為一,就這樣安安靜靜地長年佇立在那。隨著歲月的更迭,以及 ...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四):火與靈與探尋
曾子穎 中國語文學系學士生 一直以來都覺得火彷彿有神奇的魅力,讓人忍不住的注視著它放空與遐想,有人以柴火燃燒的聲音,以此作為白噪音來幫助自己入眠。又或者單純看著火苗規律地竄起、擺動而入神,對著一團熱烈而不發一語的,在過程之中讓人忘卻時間,只想停滯在 ...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三):我與域外的相遇
徐悅玲 中國語文學系學士生 當初會選這堂課,單純是因為想去太魯閣。那時候的我是一無所知的、驕傲的現代都市人,我覺得現世的和平、安穩、進步、文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直到我踏進了教室。 第一堂課是聽金尚德老師的演講,老師是混跡峽谷數十年的專家。峽 ...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二):新城印象
邱子蘅 中國語文學系學士生 一、火之記憶 每個人,生命裡都有一道永恆不滅的光,是明亮,是溫暖,是力量。 《周易.說卦》:「離,麗也」,離為火,為美麗、明亮之意。在溫暖的暖色調書房裡,擺設著木造與藤編的 ...
從阿爾卑斯山到中央山脈──「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一)
劉慧珍 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一、 大聖伯納修會和東華大學 到底是凡爾賽宮,還是羅浮宮?我記不清楚了啦。反正,就那 40 歲的暑假,我在法國嘛,親眼見到拿破崙過大聖伯納隘口(Grand-Saint-Bernard)這幅畫。畫作很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