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歷史表述新媒介:《烙印勇士特輯》Podcast 的製作與反思

翁梓恩 歷史學系學士生
金雅慧 歷史學系學士生
洪方中 歷史學系學士生
陳啟祐 歷史學系學士生

  110 學年第一學期我們四人選修了歷史系潘宗億老師的「大眾史學導論」,並製作了 Podcast 節目《烙印勇士特輯》作為期末企劃,而在製作的過程中發覺到許多關於轉譯的問題,所以想將我們的經驗分享出去。

一、搭上 Podcast 風潮

  Podcast近年來在台灣蔚為流行,與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影片媒介之不同在於只需要聲音來傳遞訊息,此特性更適合通勤、運動中的用戶。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的 Podcast 產業尚未定型,創作者們大多處於探索的階段,還沒有徹底掌握台灣人對於聲音媒體的口味,而聽眾也對這嶄新的媒體興致勃勃,更願意聆聽新興節目。除此之外,Podcast 的入門製作門檻相對低,不論是在錄製設備、剪輯工具與所需要的製作時間上均是如此,只要願意犧牲一定程度的音質,甚至只需要一台筆記型電腦就可以完成從錄音到後製的歷程。綜合以上兩項因素,我們認為對於經濟能力與時間都相對有限的學生而言,Podcast 可以說是最為實惠的傳播媒介之一,這也是我們選擇它的原因。

二、選材動機

  選材的部分,我們的初衷是希望能讓一般聽眾有意識地覺察生活當中的歷史要素,並且讓生活與歷史有更高度的連結。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從文藝與娛樂方面著手。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相對輕鬆而容易接受的。於是,我們決定以漫畫《烙印勇士》為核心題材,(註一)以下三點是選擇這部漫畫為題材的理由。首先,漫畫的作者三浦建太郎(1966—2021)於近期離世,具備一定的話題性。其次,這部作品將奇幻元素與歷史元素做了很好的結合,更容易吸引觀眾。最後,目前市面上以漫畫作為切入點的歷史類 Podcast 相對稀少,我們藉此作為進入市場的切入點。

  《烙印勇士》的連載因為作者的離世遙遙無期,(註二)但我們認為這部作品仍有其難以磨滅的優點,比如它對於人性與宗教有著深刻而獨特詮釋。並且,以其龐大而細膩的世界觀著稱。在這些優點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了許多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借鏡,因此希望透過剖析《烙印勇士》知名度最高的篇章〈黃金時代〉與〈判罪篇〉中關於歷史的借鏡,來與觀眾一同回味這部優秀的作品。

三、預期客群

  有了以上的先決條件,我們可以進一步來探討我們的目標客群了。我們在節目的內容上盡可能避免艱澀的歷史名詞,但期望聽眾在 15 歲以上並具備一定程度的世界史知識,以免在聆聽時有所負擔。其中,預期客群是喜歡《烙印勇士》或是對歷史有興趣的聽眾。我們希望,透過收聽我們的 Podcast 節目,使聽眾加深了解這部作品在設定上與歷史的連結,以及推廣具歷史面向的作品。

四、創作歷程

(一)節目規劃

  考量到市面上主流 Podcast 的長度,我們預計製作總時長約一小時的系列節目。此外,我們挑選出四個貫穿《烙印勇士》的主題,並以此為出發點製作四集 EP。利用呈現不同類型的分析與解說,讓聽眾接收到各式角度的刺激。第一集〈混亂!戰爭!大翻轉!《烙印勇士》與歷史上的百年戰爭〉由洪方中講述;第二集〈英雄與暴徒的界線 :從《烙印勇士》了解 14 世紀歐洲傭兵的面貌〉由陳啟祐講述;第三集〈救贖?災難?誰才是邪教?!從《烙印勇士》看中古歐洲與日本 1980—1990 年代的氛圍〉講者是金雅慧;最後第四集〈三浦建太郎、《烙印勇士》與日本漫畫史的關聯?〉講者是翁梓恩。

(二)器材與後製軟體的選擇

  基於現實層面的考量,我們使用最簡樸的方式錄製與剪輯。在錄音方面,我們選擇使用筆記型電腦內建的麥克風錄音,在剪輯軟體方面則是採用免費軟體 Audacity 為工具。

五、節目大綱

(一)混亂!戰爭!大翻轉!《烙印勇士》與歷史上的百年戰爭

  作為首集 EP,講者將《烙印勇士》當中的戰爭要素與歷史做連結,並且以早期篇章〈黃金時代〉中兩大王國間的戰爭為主題。這場戰爭最大的特色便是它延續的時間超過了百年之久,而這恰好可以與英法百年戰爭連結,兩者不但在戰爭時長上高度相似,並且正如同許多史詩神話一樣,創造了無數精彩的戰役與英雄人物。除此之外,這兩場戰爭均對往後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本集會先概略介紹〈黃金時代〉的看點與劇情,接著導入其與英法百年戰爭的連結,並且講述英法百年戰爭的過程與影響,最後將兩者做比較與總結。

  在〈黃金時代〉的介紹中,講者透過講述主角的歷練,帶出主要角色的特色與故事背景,並著重在主角與鷹之團(註三)的互動上,讓讀者逐漸融入三浦建太郎筆下《烙印勇士》的世界觀。而在與歷史的連結性方面,講者則著重在引導聽眾思考長期的戰爭會對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接著提出歷史上的案例,也就是英法百年戰爭加以說明,讓聽眾能夠參考並認知到劇情與歷史的連結。

  在講述英法百年戰爭的段落中,講者將英法百年戰爭分成四個階段介紹,透過講述重要事件讓聽眾了解不同階段的局勢,比如在外交拉攏後確定彼此勢力範圍。並且,將歷史人物與漫畫人物做橫向對比,比如黑太子愛德華(註四)在戰爭前期勘比古力菲斯(註五)的顯赫功績,讓聽眾能更生動地了解這段歷史。在節目的最後,講者從經濟、政治與社會三個面向切入,讓觀眾了解漫畫與歷史上的百年戰爭有哪些異同。

(二)英雄與暴徒的界線:從《烙印勇士》了解 14 世紀歐洲傭兵的面貌

  本單元主要聚焦於 14 世紀的英方隨軍傭兵(Routiers),並分成三個部分進行說明。首先,講者從這群人之所以加入百年戰爭的理由開始聊起,再來敘述他們在百年戰爭中的戰果和禍害,最後則以他們轉戰義大利北部後的運作實例作為結尾。

  傭兵的來源地非常複雜,既有來自歐陸本島的加斯科涅(Gascogne)人,(註六)亦有來自威爾斯(Wales)(註七)和蘇格蘭(Scotland)(註八)的士兵。他們參戰的理由往往是為了金錢,而當時的英國正好完成了從騎士義務(Knight-service)制度到盾牌錢(Scutage)(註九)的過度,以繳納稅金取代了封地貴族本應擔負的軍事服務,因此英國有了大量的餘錢能雇傭外地傭兵,從而填補海島國家對戰大陸國家的人力缺口。

  在英軍擒獲法王的關鍵大勝──普瓦捷戰役(Battle of Poitiers)中,傭兵的參與確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若沒有他們填補英軍人力的缺口,英軍可能連維持戰陣都有問題。但在軍事上獲得重大勝利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傭兵們對法國農村地帶的破壞。據統計,法國國土四分之一面積的農村之後長期荒廢,且以西元 1346 年和西元 1350 年的事蹟為例,當時駐紮在呂西尼昂(Lusignan)的一支傭兵團,就破壞了普瓦圖(Poitou)南部的 50 多個教區與十多個修道院。

  在西元 1360 年間,布勒丁尼和約(Treaty of Brétigny)簽訂後,(註十)大量傭兵團失業,許多傭兵便直接落草為寇,勒索亞奎丹(Aquitaine)的教皇,更擊敗了法國皇室統帥所率領的正規軍,可見他們的戰力之強悍以及對治安的破壞。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傭兵都成為了強盜,轉戰義大利北部的白團(White Company)便是一例。白團最盛期有著 3,500 名的熟練騎兵,和包括弓箭手在內的 2,000 名步兵,憑藉著百年戰爭中的新戰術以及人數優勢,白團很快便成為了義大利北部的霸權傭兵團,總收入超過了許多萬人等級的城邦,甚至因為抗擊敵人而遭先前還是敵對關係的教皇表彰,足見白團的輝煌。(註十一)

(三)救贖?災難?誰才是邪教?!從《烙印勇士》看中古歐洲與日本 1980—1990 年代的氛圍

  此集 Podcast 討論《烙印勇士》的宗教與哲學意象,同時帶出中古歐洲與作者創作年份 1980 到 1990 年代的時空背景氛圍,在作者已逝世的狀況下,嘗試推測作者運用各式意象的用意。本集提出幾個問題,希望聽眾能一起思考與討論。

  本集分為五個部分討論,一是宗教隱喻與運用,二是苦難,三是救贖的意義與歷史宗教脈絡,四是《烙印勇士》中的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 年)哲學,五是時代背景與創作的關聯。

  第一部分宗教隱喻與運用,拉出《烙印勇士》當中所運用的歷史、宗教,並分析主要元素、角色的宗教意義,提及漫畫中的重要媒介貝黑利特(註十二)與使徒(註十三)之意涵,再進而述說〈黃金時代〉是如何運用聖經中關於索多瑪與蛾摩多兩大墮落之城遭天火懲罰的神話來帶出宗教氛圍。(註十四)最後,將故事裡執掌宗教事宜的法王廳、附屬於法王廳的聖鐵鎖騎士團、宗教裁判官摩茲葛斯以及古力菲斯,與中古歐洲的宗教組織、宗教人士形象、耶穌進行對照。

   第二部分討論苦難這一貫穿整部漫畫的概念,以中古歐洲看待苦難的態度切入,並且舉出宗教裁判官摩茲葛斯與主角凱茲面對苦難的態度以進行對比。一方是賦予苦難宗教意義與正當性,而一方是質問受苦與宗教的合理性。宗教裁判官摩茲葛斯曾說出「不可因任務困難而嘆息。不可因為得不到人們理解而嘆息。不可畏懼他人死亡、自己死亡。不可懷疑神。就算我們心裡跟肉體痛苦的要流血也只要為了神活下去。這才是所謂的信仰」,這充分體現中古歐洲的基督教視苦難為正當的意念,將苦難冠上了信仰真諦的美名。再者,摩茲葛斯不斷審判人的罪孽,並施以酷刑來懲戒,背後蘊含著「人生而有罪」,苦難理所應當。凱茲則反之。經歷一連串曾奮力抵擋卻阻止不了的痛苦,凱茲不免開始質疑苦難的意義,以及神殘酷無情的合理性。乃至在漫畫〈判罪篇〉結尾處,凱茲對著堅信神的摩茲葛斯說道「要是看到神的話,幫我跟他講!叫他不要管我們啊!」。身在濃厚宗教氣息的中古世紀,凱茲的話語不僅已然成為異端,更像是後世之人受到不公不義產生的憤慨。一時之間不同場域、時空的共振,雖然很突兀卻合情合理。

  苦難當下人們期望救贖,並且渴望高於一切的存在來救贖世間痛苦,可以說是西方基督宗教的特點之一,也反映出中世紀歐洲在戰爭、黑死病底下,人們寄託宗教的絕望心情。在漫畫中最明顯之例便是眾人共同夢到「光明之鷹」這個救世主的形象,並聚集在被稱為「盲目羊群聚集之地」的判罪塔等待救贖。然而,眾人所渴望的救世主是以大量活人獻祭降世,作者這一劇情安排在彌賽亞頭上澆淋諷刺,讓人不禁反思彌賽亞的本質與獲取「救贖」的行為與結局是否已超出理性之外。於是,第三部分主要順著彌賽亞思想的脈絡來看待作者在漫畫中是如何描敘人們渴望救贖的行徑,進而聚焦救贖在中古歐洲的歷史宗教脈絡,以及羅馬教會在中古歐洲的現實社會意義。

  第四部分挑出《烙印勇士》中受尼采哲學牽引的部分進行討論。不同於同時代右派漫畫中暴力美學利用暴力顯現權力,《烙印勇士》中的惡神、虐殺、強暴等暴力皆是以無力者視角呈現,體現出個體在絕對力量的渺小無力。體認到渺小無力並對其展開關懷前,三浦建太郎讓讀者意識到漫畫角色對力量的渴望程度熾烈到只要有機會獲取貝黑利特,也就是力量,無論是心愛的女兒、忠誠的下屬皆是可以拋棄的。如同尼采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所述說的:「在我看到有生命者的地方,我就發現有追求強力的意志;就是在奴僕的意志之中,我也發現有要當主人的意志。」(註十五)越是無助越是渴求權力,如此循環加成,沒有餘地放置關懷。以力量強弱對比,區區人類無法匹敵擁有非人力量的使徒,然主角凱茲身為人驅與被支配者卻不斷斬殺使徒們。Podcast 講者在此段向聽眾提出問題:凱茲應是弱者卻如此強悍是因為作者意圖詢問讀者,強悍或者說權力真的才是唯一的正解嗎?

  緊接著切入探討《烙印勇士》中的異化。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 年)在《基督教的本質》(1841 年)中提出「上帝」這一觀念源自完美化有限的人類形象,意即一種人類特徵的異化。並且,這一「完美之人」凌駕於人之上。(註十六)回過頭來看,漫畫劇情裡角色使用貝黑利特而化身使徒,凱茲穿上狂戰士鎧甲變成殺戮機器,(註十七)兩者都選擇在苦難中放棄自我與理性,服從更強大的意志、權力並使之駕馭在自己身上,來克服(或稱作逃逸)苦難,這是不是為一種異化?然而,與其認為「人」被獸性異化,不如認肯人本身就是一野獸。(註十八)如此一來,凱茲擁抱自身的憎恨到底是失去自我還是回歸到自然本能狀態。作者在受訪時亦表示對此議題的探討(註十九)。

  延續彌賽亞思想與權力意志的討論。漫畫前面篇幅中凱茲有如一把大刀劃破彌賽亞思想的虛無,卻在當他尋求更爲強大的力量時,他與將自身放置在彌賽亞之下的羔羊並無二致。儘管凱茲並非全然接受狂戰士力量,依舊想當名「人類」,但他仍掙扎於異化邊緣,而此時角色古力菲斯已然斷開現世的一切,重塑自己。古力菲斯的肉身毀壞、名利盡毀,他捨棄一切重要羈絆,(註二十)使用貝黑利特以求得重生。重生的古力菲斯如同一空白的嬰兒,力量蓬勃地準備重估一切價值,重建新世界。古力菲斯的蛻變與通往超人之路相近,(註二十一)凱茲要如何向近乎於超人的古力菲斯進行復仇。這一部分講者將拉出作者安排凱茲與古力菲斯的恩怨對決不單是畫出人要如何與神,或是與命運對抗,以尼采哲學角度觀之更是普通人與超人的抗衡。再來,向聽眾提問究竟何者勝出,藉此問與聽眾一同思考作品中的哲學議題。

  最後一部分講述中古歐洲與日本 1980 到 1990 年代的時代背景,分析作者使用中古歐洲為故事背景之因,著重介紹日本奧姆真理教。(註二十二)我們藉此推敲作者連結日本泡沫時代與歐洲中古黑暗時代之因,在於兩方同處絕望社會氛圍中。兼之,奧姆真理教特殊的宗教性質促使作者聯想到中古歐洲濃厚宗教氛圍,故在《烙印勇士》中大量使用宗教符號,如眾人共同夢到「光明之鷹」這個救世主形象,和〈判罪篇〉中異端審判、大量人祭以及使用迷幻性藥粉的宗教性狂歡活動。最終以問題收尾,邀請觀眾一同思考是環境氛圍促使作品誕生還是作者創作中潛意識將時代氛圍帶入漫畫中。

(四)三浦健太郎、《烙印勇士》與日本漫畫史的關聯?

  《烙印勇士》這部建構在中世紀充滿黑暗奇幻風格的冒險漫畫,其作者三浦健太郎是位傳奇的漫畫家。本集將分為四段,首段使用《漫畫踢館道場——妮可.妮羅森的突擊採訪》中作者訪問三浦健太郎和森桓二的漫畫,(註二十三)以及三浦健太郎在《烙印勇士公式導讀手冊》的訪談內容,(註二十四)簡單介紹三浦健太郎的生平背景。其次,以上述內容講解《烙印勇士》〈黃金時代〉篇章乃根據作者自身經驗所創作的故事,身旁與友人的互動、感覺、競爭等都反應在漫畫內容中,以此讓觀眾了解三浦建太郎是何許人也,以及三浦健太郎對於漫畫家職業的看法。

  再來,根據訪談內容,說明作者嘗試從時代的社會氛圍去創作人物,並以例如昭和時期日本的社會氛圍強調積極主動,而平成時期日本的社會氛圍則是善良,注重與他人之間的協調。(註二十五)為了理解這樣的現象,講者嘗試使用《日本漫畫 400 年——職人技藝、文化融合與內容產的特質》作為論述的基底,來解釋從西方的諷刺漫畫到明治、大正再到昭和時代日本漫畫史的發展,來帶出日本漫畫在二戰後的發展脈絡,(註二十六)同時嘗試去釐清《烙印勇士》這部漫畫在日本漫畫史發展下所受到的影響。

  受到明治維新的影響,日本社會以「不羈獨立」作為核心思想發展。(註二十七)在深受到自由民權主義的影響,出現以批判性精神為主體諷刺政治的諷刺漫畫。但也使政府開始慢慢出現對於諷刺漫畫的限制。(註二十八)

  大正時期文化發展日漸蓬勃,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逐漸普及,出版業與各式各樣的文化產業也都越加興盛。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普羅大眾都有基本的閱讀能力,整體社會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為漫畫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各式樣各樣的漫畫形式開始發展。(註二十九)

  以上述內容為基礎,講者接下來談到昭和時期戰爭對漫畫產業的影響,尤其國家開始強制漫畫家為「國」服務,而漫畫也成為政府宣傳手段。(註三十)講者希望藉由相關主題的講述,可讓聽眾思考,漫畫到底是屬於社會大眾還是國家。三浦健太郎在訪談中曾敘述在當時的社會氛圍底下,昭和時期日本的社會強調積極主動。(註三十一)而這種氛圍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才有所改變,到了平成時期日本的社會氛圍轉向,更強調善良與注重他人之間的協調。

  在單集最後,講者討論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對於三浦健太郎在作畫、人物設計以及想法的影響。根據《烙印勇士公式導讀手冊》中說道,在創作主角凱茲時三浦健太郎就參考了《多羅羅》這部漫畫的角色。(註三十二)並且手塚治虫提及在創作漫畫時,非常強調漫畫家需要具有人性及各種情感,(註三十三)這與三浦健太郎期望中的漫畫家有異曲同工之妙。

六、創作反思

  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遇到最大的問題便是如何轉譯這部作品,尤其是在沒有畫面輔助的情況下這項工作變得尤為困難。畢竟《烙印勇士》是一部以細膩的畫工著稱的作品,不論使用何種詞藻去描繪,都難以完整的傳遞原本的畫面語言,這無疑非常可惜,因為這些精細的作畫是作品的精隨之一。以《烙印勇士》中的鎧甲樣式為例,裏頭有哥特式鎧甲、複合甲、鐵甲、皮甲等多種樣式,但若轉譯成言語,這名詞往往會使聽眾們感到混亂,若不透過畫面輔助,實在難以三言兩語間便解釋清楚這些差異。

  為了降低這種狀況的負面影響,我們只能忍痛割捨討論作品的作畫技法,以及畫面表現的張力,盡可能的將重心放在故事情節與歷史的連結性。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反思是否會為了與歷史連結,而對劇情當中的內容做出過度解讀,扭曲劇情本意,所以我們利用了大量的訪談紀錄,佐證三浦健太郎確實在作畫的過程中參考許多歷史要素。

  這次我們選擇 Podcast 作為歷史的敘述手法,除了利用較為新興的方式呈現期末企劃,也是希望以周樑楷老師提出的三個大眾史學觀念,”History for the public”( 歷史是寫給大眾看的)、” History of the public”( 大眾的歷史)以及 ”History by the public”(歷史是由大眾書寫的)為核心。(註三十四)漫畫作為現今相當流行的作品形式,內容相當豐富,其中有不少漫畫家會揉合歷史要素進入作品背景中,因此我們希望能夠發掘漫畫背後的歷史要素,發使用更加平易近人的 Podcast 形式來分享給社會大眾,比起艱深的學術論文或更能激起大眾對於歷史的興趣。

  希望我們的 Podcast 作品能夠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創作者一同「書寫」歷史。

Spotify 連結:Podcast《歷史畢不了業》


註解

  • 註一:《烙印勇士》(日語:ベルセルク)於 1989 年開始連載,作者是日本漫畫家三浦健太郎(1966/07/11—2021/05/06)。三浦健太郎老師以中世紀歐洲為漫畫的時空背景,創造出獨特且奇幻的漫畫世界觀。故事圍繞在主角凱茲的復仇之旅。身為僱傭兵的凱茲,捲入了王國間的權力鬥爭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凱茲窺見了世界另一面的黑暗,也喪失了他重要的東西。
  • 註二:本文最初撰寫期間,關於《烙印勇士》後續都無相關消息。但於 2022 年 6 月 7 日 Young Animal 編輯部於官方推特公布,將由三浦健太郎的好友且了解作品最後一集規劃的森桓二負責監修,並與三浦健太郎徒弟團隊 STUDIO 我畫,完成後續作品。取自啄雞(2022 年 6 月 7 日)。《烙印勇士》重啟連載!由 STUDIO 我畫操刀、森恆二監修。Udn 遊戲角落。2022 年 9 月 15 日,取自 https://game.udn.com/game/story/122089/6369865
  • 註三:《烙印勇士》中主角格斯早年身處的傭兵團,由古力菲斯創立,憑藉古力菲斯的才能而迅速名揚四海。詳見:林志昌(譯)(2017)。烙印勇士公式導讀手冊(原作者:三浦健太郎),頁 57。臺北: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6)
  • 註四:本名愛德華.伍德斯托克(Edward of Woodstock,1330—1376),是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1313—1377)的長子,活躍於英法百年戰爭初期,曾擔任英格蘭軍隊的指揮官,並於普瓦捷戰役(Battle of Poitiers)中俘獲法蘭西國王約翰二世(Jean II,1319—1364),為英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死於痢疾(Dysentery)時英格蘭舉國哀悼,而他標誌性的黑色鎧甲與顯赫的軍功,使得他獲得了到黑太子愛德華(Edward the Black Prince)的名號。詳見 Cartwright, M. (2022, September 29). Edward the Black Prince.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Retrieved August 23, 2022, from https://www.worldhistory.org/Edward_the_Black_Prince/
  • 註五:首次登場於《烙印勇士》漫畫第三卷的〈慾望的守護天使〉一章,作為鷹之團領袖的他,有著超凡的領袖魅力與謀略,但同時也會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主角格斯曾將其視作摯友,但在遭到背叛後誓言一定要向其復仇。詳見:林志昌(譯)(2017)。烙印勇士公式導讀手冊(原作者:三浦健太郎),頁 56—59。臺北: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6)
  • 註六:加斯科涅(Gascogne),位於現在法國版圖的西南地區,但從諾曼第公爵征服英格蘭後,英格蘭君主常擁有法國爵位的雙重身分,因此加斯科涅雖然位於歐陸本土,卻是屬於英國的封地,英法兩國長期在此有領土爭議,這也使得加斯科涅的從屬問題成為了第一次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之一,此處也是戰爭初期兩國在陸地上的主要戰場。資料引自 Medieval Mercenaries. (2019, April 13). Weapons and Warfare. Retrieved August 23, 2022, from https://weaponsandwarfare.com/2019/04/13/medieval-mercenaries/
  • 註七:威爾斯(Wales),位於大不列顛島的西南地區,此地區於 1284 年被納入英國版圖,威爾斯的士兵長弓技藝著稱,是英軍能以少勝多的關鍵主力。
  • 註八:蘇格蘭(Scotland),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地區,於 1072 年臣服於英格蘭王國,而在百年戰爭時期,英格蘭為了應對與法國的戰事,抽調了北方的防禦軍,而蘇格蘭王室趁機掀起了獨立戰爭,這場在國境北方發起的戰爭,對英國造成很大麻煩,即便兩國政治上處於敵對,但隨軍傭兵中仍有蘇格蘭人的身影。
  • 註十:布勒丁尼和約(Treaty of Brétigny):本條約於西元 1360 年時由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與法國國王約翰二世共同簽訂,本條約的簽訂象徵著英法百年戰爭第一次停戰期的開始,但是,本條約的簽訂也間接使得英方的隨軍傭兵大量失業,流散的無業傭兵四處劫掠,在法國境內造成了嚴重的治安問題。引自 Medieval Free Companies II. (2020, February 5). Weapons and Warfare. Retrieved August 23, 2022, from https://weaponsandwarfare.com/2020/02/05/medieval-free-companies-ii/
  • 註十二:貝黑利特是一個大約手掌心大小的橢圓形人臉物件,在《烙印勇士》中是連接人與漫畫中的「神」之媒介。
  • 註十三:使徒意指《烙印勇士》中使用貝黑利特,與「神」交易並獻祭以得到非人力量之人,亦即服膺「神」者。
  • 註十四:可參見《舊約聖經.創世紀》。亦可見《彼得後書》第二章第六節:「既然神判決了所多瑪和蛾摩拉,將二城傾覆,焚燒成灰,作為後世不敬虔人的鑒戒。」
  • 註十五:錢春綺(譯)(2014)。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原作者:F. A. Nietzsche),頁 168。新北:大家出版。(原著出版年:1883)
  • 註十六:榮震華(譯)(1994)。基督教的本質(原作者:L. A. Feuerbach),頁 64—65。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841)
  • 註十七:狂戰士鎧甲,漫畫《烙印勇士》中由矮人族打造的咒術鎧甲,穿戴者將被強烈殺意操控。目前鎧甲擁有者為主角凱茲。
  • 註十八:林運鴻(2021 年 8 月 30 日)。人與上帝的永恆戰爭:《烙印勇士》中的尼采哲學與反宗教敘事。OPEN BOOK  閱讀誌。2022 年 8 月 31 日,取自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938
  • 註十九:林志昌(譯)(2017)。烙印勇士公式導讀手冊(原作者:三浦健太郎),頁 167。臺北: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6)
  • 註二十:古力菲斯將凱茲等一眾忠心於他的下屬獻祭於貝黑利特,以得到獲取力量與重生,這也是凱茲向古力非斯復仇之因。
  • 註二十一:超人說(德語:Übermensch),德國哲學家德里希・尼采在其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敘述何為理想人類,一種不斷自我突破、增強、自訂道德價值觀之人。通往超人之路,亦即精神三變(德語:drei Verwandlungen),亦是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提及的概念,精神會由背負傳統道德束縛的駱駝,變成勇於破壞傳統規範的獅子,破壞所有後成為嬰兒,重新再建立新的價值。
  • 註二十二:奧姆真理教(日語:オウム真理教),創立於 1984 年日本,是一種融合瑜伽、印度教、氣功、藏傳佛教、基督教元素的世界末日新興宗教,教主為麻原彰晃,因發動多起恐怖攻擊事件,如東京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受日本大眾認定為邪教組織。
  • 註二十三:本書為作者將訪問各式各樣漫畫家之經歷,繪製成漫畫出版給觀眾,故是一本「訪問漫畫」。九十九夜(譯)(2015)。漫畫踢館場:妮可.妮羅森的突擊採訪(全)(原作者:妮可.尼羅森),頁2—8、104—109、42—51。臺北:青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3)
  • 註二十四:林志昌(譯)(2017)。烙印勇士公式導讀手冊(原作者:三浦健太郎),頁 158—169。臺北: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6)。
  • 註二十五:林志昌(譯)(2017)。烙印勇士公式導讀手冊(原作者:三浦健太郎),頁 166。臺北: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6)
  • 註二十六:陳仲偉(2016)。日本漫畫400年──職人技藝、文化融合與內容產的特質,頁 87—148。臺北:唐山出版社。
  • 註二十七:陳仲偉(2016)。日本漫畫400年──職人技藝、文化融合與內容產的特質,頁 99。臺北:唐山出版社。
  • 註二十八:陳仲偉(2016)。日本漫畫400年──職人技藝、文化融合與內容產的特質,頁 109—112。臺北:唐山出版社。
  • 註二十九:陳仲偉(2016)。日本漫畫400年──職人技藝、文化融合與內容產的特質,頁 113—129。臺北:唐山出版社。
  • 註三十:陳仲偉(2016)。日本漫畫400年──職人技藝、文化融合與內容產的特質,頁 133。臺北:唐山出版社。
  • 註三十一:林志昌(譯)(2017)。烙印勇士公式導讀手冊(原作者:三浦健太郎),頁 166。臺北: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6)
  • 註三十二:林志昌(譯)(2017)。烙印勇士公式導讀手冊(原作者:三浦健太郎),頁 159。臺北: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6)
  • 註三十三:陳仲偉(2016)。日本漫畫400年──職人技藝、文化融合與內容產的特質,頁 169。臺北:唐山出版社。
  • 註三十四:周樑楷(主編)(2004)。大眾史學的定義和意義。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論集第一冊,頁 32。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參考資料

英文網路資料:
中文資料:
  • 林志昌(譯)(2017)。烙印勇士公式導讀手冊(原作者:三浦健太郎)。臺北: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6)
  • 九十九夜(譯)(2015)。漫畫踢館場:妮可.妮羅森的突擊採訪(全)(原作者:妮可.尼羅森)。臺北:青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3)
  • 周樑楷(主編)(2004)。大眾史學的定義和意義。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論集第一冊。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 陳仲偉(2016)。日本漫畫400年──職人技藝、文化融合與內容產的特質。臺北:唐山出版社。
  • 錢春綺(譯)(2014)。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原作者:F. A. Nietzsche),頁 168。新北:大家出版。(原著出版年:1883)
  • 榮震華(譯)(1994)。基督教的本質(原作者:L. A. Feuerbach),頁 64—65。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841)
中文網路資料:
  • 林運鴻(2021 年 8 月 30 日)。人與上帝的永恆戰爭:《烙印勇士》中的尼采哲學與反宗教敘事。OPEN BOOK  閱讀誌。2022 年 8 月 31 日,取自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938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