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為文化寓言——論徐冰的〈天書〉和〈背後的故事〉──林徐達

林徐達(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當代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國藝術作品總多少帶有一些特色:結合令人瞠目的人物力大型裝置藝術、自中國元素為出發點又以現代人類共有情感作為訴求基調,或是中國式反諷卻能博得西方思維理解並支持的反思題材。特別是這些幼時經歷 ...

志學與記哈的對話──吳冠宏

吳冠宏(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一、志學與記哈的對話 記得剛來東華大學任教時,知道它位處志學,心中真有說不出的驚喜,每次教授「論孟」課,講授「吾十又五而志於學」章,這樣的偶然與巧合讓我不得不藉題發揮,告訴學子們孔夫子十五歲便立下一生奮鬥的目標, ...

淚光─憶曼哈頓訪談林泠──曾珍珍

曾珍珍(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Johannes Vermeer所繪戴珍珠耳環的女孩。)        「那位以色列青年士兵扛著一把槍,行囊裡挾帶一本詩集,就這樣應召出征,再也沒回來…」說著說著,她的眼眶裡流轉著淚光,我彷彿看見十七世紀荷蘭畫家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誰的敵產?──戰爭下的藝術品流轉與藝術商人──余慧君

 余慧君(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戰爭,意味著「人」被迫大規模、遠距離移動。而當人隨著戰火而移動時,「物」則不間斷的被放棄著,可能被暫時寶藏在隱密處,可能灰飛煙滅,或者,作為交換生存可能性的財貨。戰火仍零星時,收藏者可能透過典當抵押等方式 ...

《鎮痛》──第二屆楊牧文學獎文學創作組得獎作品精選──宋尚緯

 宋尚緯(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創作組學生)  2013年春,楊牧選擇以曾經領銜創辦的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作為個人學術生涯的終站。感念詩人回歸故鄉花蓮,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先生捐獻給東華人社院成立楊牧文學講座基金,楊牧文學獎為基金項下獎 ...

從特遣兵到大學教授──吳鳴

 吳鳴(彭明輝,政大歷史系教授) 圖一、預官吳鳴任飛鷹第二特遣隊第一分隊長,平日在隊上的標準服裝,運動服和外套,天熱時脫掉外套,內為寛邊黃色或白色背心。      我從未想過自己會被選進特遣隊,一日特遺隊,終身特遺兵。就像我從未想過自己會乞食大學講堂,成為 ...

玲瓏望秋月:五十省懷隨筆──吳冠宏

吳冠宏(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轉眼間,今年已邁入知命之年,猶記廿多年前的婚照攝影現場,攝影師讓我身著唐裝坐在張掛「知命」二字的背景前,我笑說:「『知命』是不是就是『認命』的意思啊?」整個照相館笑聲四起,準新娘卻糾正我說:「孔子道:『不知命,無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