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宏 花蓮影視基地執行統籌、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2021 年初,我與團隊夥伴們開始營運花蓮影視基地,這基地位於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一館內,所統籌的業務包含影視製作與影視協拍,更包含需要經營一間在地嶄新的電影映演空間—— 「花蓮鐵道電影院」。 ...
在國家公園山行中,思考人與環境依存關係與原住民族復甦
張瀠之 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助理教授 (註一) 東華山社於上學期(111-1),邀請《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作者,布農詩人作家沙力浪演講「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歷史課」,由我跟大家分享跟原住民山行中思考人與環境關係。有別於常見社團山行模 ...
從烏俄戰爭看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危機與轉型
張詠詠 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烏俄戰爭這個議題上,很多學界的討論大致上都圍繞在探究俄羅斯攻擊烏克蘭的背後原因,以及烏俄戰爭所引發一系列的國際效應與影響。在這樣的基礎上,本文試從兩個觀點探討烏俄戰爭對國際情勢的影響:一是烏俄戰爭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
「脫勞動」現象的反思
張鑫隆 法律學系副教授 「脫勞動」的現象 這幾年來由於數位經濟的發達,「平台經濟」這個經濟學上的用語逐漸被大家所熟知,簡單的說就是指人們透過數位平台上從事商品和金錢交易的活動。如果聚焦在「勞務商品」的話,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浮現如圖一的各種勞務的型態 ...
高等教育就學與學位取得的性別差異:五十年來臺灣大專校院在學生與畢業生之性別比率變化趨勢
韓采燕 國家教育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前言 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各工業國家都經歷快速的經濟發展與人才需求,多數政府均投入資源擴張高等教育,大學教育從早期的菁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普及教育(Trow,2007)。台灣也在 1960 與 1990 年代經歷兩次高等教育擴張,大專 ...
學生自治的路上——何為治校?為何制校?
法律學系學士 陳彥伶法律學系學士 黃惠榆 前言 解嚴前後,大學為了避免政治勢力介入校園及學術殿堂,提出「教授治校、校園民主」訴求。(註一)時至今日,全臺在國立大學校長遴選制度上仍有不同聲音,國立大學在不違反母法情況下,遴選施行方式亦各有不同。(註 ...
第 38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影像」具有強大穿透力,也是串起本期電子報的關鍵字。首先,《人社東華》編輯團隊專訪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鄭怡雯老師,身為國內非常少數的視覺社會學研究者,怡雯老師回顧了如何走上視覺社會學的研究之路,也分享如何結合影像, ...
花蓮鐵道電影院服務學習心得側記
方乙旆 社會學系學士生 在聽到服務學習時,你腦海第一個閃過的畫面是什麼? 是老人照護、偏鄉教育,還是動物救援? 或者說,服務學習中究竟是「服務」重要,還是「學習」重要? 高中參加服務學習活動時老師講的一段話一直深深影響著我直到現在 ...
第 37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最近有動物從野生動物園「逃脫」及後續事件,所謂的「逃脫」當然是以人類視角出發的界定,然而就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而言,是否只有人類觀點的視角呢?有沒有其他思索的可能性?本期《人社東華》即以《這是一個不只有人類的世界:當代社會中的人 ...
能參加這個葬禮是你我的幸福
何若瑜 華文文學系學士 「後來那淡淡的芬芳成為了我長大後最愛聞的氣味,同時也是最令我傷懷的味道。就像生命裡所有的甜蜜和酸楚總是結伴而行,疼痛總是四處追逐著歡樂,片刻也不願分開。」(註一) 「那既是頭又是尾,那是難分難別的——既是頭又是尾,既是幸又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