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蔬菜產業之初探──黎德星

黎德星(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緒論         近年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使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大受打擊,也使有機食品產業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有機蔬菜產業之發展,核心問題是:有機蔬菜產業如何成為另類可行 ...

淺談培力式的在地實踐──莊曉霞

莊曉霞(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強化產學合作與學術實踐成為一種新趨勢。不過,這種趨勢對社會工作界並不新穎,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傳統令社會工作學界常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工作手法與個體、組織或社區互動連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對在地的想 ...

台灣人文及社會創新工作的可能方向──陳東升

本校於2013年7月起執行國科會人文處(現為科技部人文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劃──「新世紀東臺灣的脈動--經濟生活、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此一計劃的目的在於推動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研究與實踐的結合。這樣的結合一方面可讓人社領域的基礎研究產生具體影響,另一方面亦 ...

眾聲喧嘩與過盡千帆的東部發展──吳勁毅

吳勁毅(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 田邊對話 站在宜蘭頗具知名度的有機村水田邊,聆聽推動有機村發展的帶頭大姊講完有機農業的辛酸之後,Magel (註一)淡淡地問:「妳那麼辛苦做有機,妳兒子有表示未來要回來接手嗎?」大 ...

為了改變風的方向,我們翩翩──富源拔仔庄社區發展歷程──林興華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自去年起執行科技部「新世紀東台灣的脈動──經濟生活、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研究計劃,計畫主軸為:秀姑巒溪流域安居於地的合作啟動。「在地實踐」專欄,除了呈現計劃團隊的研究成果之外,我們同時也希望介紹一些默默在地方上耕耘與付出的有心人士, ...

秀姑巒溪玉里稻作田野紀實──蘇羿如

蘇羿如(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 知名度有限的縱谷糧倉        從秧苗、抽長到結穗,稻田總是依照作物生長的時期,在大地上彩繪變裝。不論是搭乘火車、自行開車乃至騎車或步行,沿著台九線或193縣道舉目所望的夾岸稻田,在不同時間看著天地人共 ...

焚化「山海劇場」的社區劇場之火: 記山東野表演坊之《富世漫步》

蔡侑霖 (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再精采的戲劇都有謝幕的時候,然而留下的迴響彷彿已取得自身生命一般,成為一頁會被持續回溯與進入日常生活話語的傳奇故事。   有幸從總彩排、首演與最終場,三度跟著山東野表演坊之《富世漫步》的腳蹤,穿梭在幾乎被隱形的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