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書寫的生存意義與敘事倫理:回應「從遺忘噤聲到展現生機—引路人與地域復振」

李宜澤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助理教授   東華大學人社院的線上期刊《人社東華》於第25期刊出,由本校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碩士生廖鎮邦同學執筆,以討論「溝仔尾」社區在地營造與文史團體間之互動關係為內容,寫成「從遺忘噤聲到展現生機—引路人與地域復振」一文。內容 ...

《從遺忘噤聲到展現生機》乙文勘誤

蔡沛霖 o'rip 生活旅人工作室負責人 報導不實 頁碼文章內容錯誤處7……除了里長外,還招收了一群對花蓮文史有興趣的家庭主婦與斜槓中青年,便成為第一代引路人。溝仔尾便成了花蓮市區第一個有「街區小旅行」或說是「街區導覽」的地方。第一代的社區引路人是黃啟瑞以及王 ...

走進部落的看見──顏嘉成

顏嘉成(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研究員) 從2006年到現在,往返花蓮市與瑞穗加納納部落間,從一個空間規劃者的角色,到成為部落農產業的協力與陪伴者,在這之中的看見⋯⋯ 原來我嘗試用實踐的方式書寫一種可能,一種可能進入部落的可持續的操作,一種讓部落朝向永續發 ...

有機蔬菜產業之初探──黎德星

黎德星(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緒論         近年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使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大受打擊,也使有機食品產業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有機蔬菜產業之發展,核心問題是:有機蔬菜產業如何成為另類可行 ...

淺談培力式的在地實踐──莊曉霞

莊曉霞(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強化產學合作與學術實踐成為一種新趨勢。不過,這種趨勢對社會工作界並不新穎,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傳統令社會工作學界常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工作手法與個體、組織或社區互動連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對在地的想 ...

台灣人文及社會創新工作的可能方向──陳東升

本校於2013年7月起執行國科會人文處(現為科技部人文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劃──「新世紀東臺灣的脈動--經濟生活、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此一計劃的目的在於推動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研究與實踐的結合。這樣的結合一方面可讓人社領域的基礎研究產生具體影響,另一方面亦 ...

眾聲喧嘩與過盡千帆的東部發展──吳勁毅

吳勁毅(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 田邊對話 站在宜蘭頗具知名度的有機村水田邊,聆聽推動有機村發展的帶頭大姊講完有機農業的辛酸之後,Magel (註一)淡淡地問:「妳那麼辛苦做有機,妳兒子有表示未來要回來接手嗎?」大 ...

為了改變風的方向,我們翩翩──富源拔仔庄社區發展歷程──林興華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自去年起執行科技部「新世紀東台灣的脈動──經濟生活、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研究計劃,計畫主軸為:秀姑巒溪流域安居於地的合作啟動。「在地實踐」專欄,除了呈現計劃團隊的研究成果之外,我們同時也希望介紹一些默默在地方上耕耘與付出的有心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