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倫(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一、前言 長期以來人們提起偏鄉學童的成長與學習困難莫不以「資源匱乏」為主因。然而多年來政府與各界也持續挹 ...
解開記憶的符碼:伊呀・娜魯灣《038》— 石忠山
石忠山(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如果說,記憶是我們評價當下存在意義的反思基礎,那麼,如何解開那些因為時空的快速流變,而逐漸遭人遺忘的生命記憶,就是一個針對我們所處的時代 ...
亞泥案帶來的反思:從戰爭狀態變夥伴關係 ─ 柯哲瑜
柯哲瑜 (花蓮人,政大廣電系三年級) 亞泥開採花蓮新城礦區40年,觀光客們看到的瑰秀之山,是為了掩蓋後半完全被掏空的真相。一袋又一袋傾銷中國的水泥運走了花蓮的山,也將居 ...
拓寬193:相關公民行動、活動與效應 ─ 莊慕華
莊慕華 (地球公民基金會兼任研究員、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東華團隊兼任助理) 一、前言 拓寬193縣道工程於民國88年因預期花蓮港有運輸需求,開始進行並通過環評。然而隨 ...
高速運轉的怠速人生:193線的後山邊陲論 ─ 黃岡
黃岡 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對今日齊拉的描述,必須包含齊拉的一切過往。但是,這座城市不會訴說他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 ...
河堤上的散步 ─ 張瓊文
張瓊文(台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四年前抱一隻將將回家感覺很幸福三個月前撿一隻支亮亮回家感覺有緣分今天眼睛出現業障一次出現十隻@@─ 作者臉書發文2017.05.30 是沒撿過狗。高二那 ...
英詩與英語教學 ─ 楊植喬
楊植喬(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在英文教室裡,文學課常被歸類為枯燥難懂的課,而英詩閱讀在文學課中更被歸類為艱澀難懂又無用的文本,但英詩其實是深入理解英文這個語言說話技巧及 ...
吉利潭不便利:花蓮新興景點卻是無障礙旅遊環境的負面案例 ──遲恒昌
遲恒昌 (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助理教授) 位於花蓮光復鄉的吉利潭是去年底新開放的花蓮觀光遊憩景點,今年一月我也湊熱鬧去吉利潭看看,週末假日遊客眾多,大概無法再稱 ...
花園女孩今天不偷懶:通霄歸農紀事 ─楊翠
【專題】島嶼邊緣:人文關懷與社會觀察楊翠(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楔子 2016年8月上旬,我們搬到西部濱海一座被遺忘的小鎮,通霄。或許,只有如我這般年歲的世代能很快想起,當年這 ...
由荒野到社區:石虎保育的在地實踐 ── 陳美汀
【專題】島嶼邊緣:人文關懷與社會觀察 陳美汀 從事野生動物研究或保育的人或多或少都覺得和野生動物相處比和人相處容易。嗯,我就是這樣想,才一頭栽進石虎的世界,原本以為會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