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島嶼邊陲:人文關懷與社會觀察 本文係由作者於2018年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發表之研討會論文改寫後之短文。並在補充理論與經驗材料後撰寫成正式論文,正在接受專業期刊審查中。 林鴻揚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碩士生 一、前言 我是一個土生土 ...
承載著我們的記憶的那條道路:臺北機廠參觀側寫
林潤華、應尚樺、龐弘遠(人社東華編輯團隊/臺灣文化學系碩士生)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以下簡稱北廠)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1885年「臺北機器局」,是清朝統治臺灣期間現代化/近代化一重要的手段。1895年後,日本對臺殖民開始,接收為兵工廠使用,在1900年後轉由 ...
原力回鄉誰務農:原住民農人的返鄉策略與認同
李宜澤(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助理教授) 當代原住民部落經歷國家治理體制,基督宗教信仰轉宗,慣行農業與工業模式生產,以及新自由主義生產消費型態的影響,從傳統部落生活型態走向現代生活的過程;部落經濟活動的生產模式與信仰體系也隨之有許多層次的轉變。近來以 ...
一個石頭一首詩:詩與石的時空交會
陳麗雲(陳麗雲小兒科診所醫師)、呂傑華(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系教授) 文化部從2002年起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主要的目的在於「發掘地方文化特色」、「活化閒置空間」、「結合旅遊發展及地方產業,以促進當地就業機會與經濟效益」(林崇熙,2013)。但實務運作上,各縣市民 ...
謝謝老師的族譜作業讓我有免死金牌、可以問到很多故事:族譜報告的教學札記——陳鴻圖
陳鴻圖(歷史學系副教授) 在學術集點、百大頂大、數字掛帥的高教氛圍中,大學教師們不太談教學實務,要談大概也得在「教學卓越」的層次才看得到。筆者在東華服務近二十年,自認在研究上不夠勤奮,但在教學上應無愧於「作為教師」的志業,適《人社東華》跟筆者邀稿,趁此 ...
我在部落的那些事——Uman Tjalingitjan(陳惠娟)
Uman Tjalingitjan 陳惠娟 (來義鄉公所社會課課長) 「支持著自己喜歡的事並不累,因為那不只是責任而已」 猶還記得20啷噹歲,初次以主管機關身分一腳踏入社區會員大會時,面對的就是會中民眾針對理監事的散漫態度與怠惰行為,要求主管機關予以法理上的懲處說明 ...
都市河川治理網絡的建構:以屏東市萬年溪為例——林育諄
林育諄(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一、河川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過去河川在都市發展文明的歷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從原本農業生產時期所具備的交通運輸、水源供給與灌溉功能,到了都市化及工業化帶動的發展過程中,一來都市人口遽增,導致原有公共設施與 ...
部落關係與社區營造的對話——Kui Kasirisir(許俊才)
Kui Kaisirisir 許俊才(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在原鄉部落,我們常常說每一家的孩子都是部落的孩子,我們都有責任去照顧、教育我們部落的下一代。 我相信在部落長大的孩子大多會認同這個觀點。畢竟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血親或姻親的關係,而且不僅居住在同 ...
鹿野呦鳴:我的旅遊筆記—王鴻濬
王鴻濬(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為鹿野寫一本具有質感的旅行書,分享鹿野的人文自然之美,藉由一本書的內容與深度旅遊而發現,一直是我非常想完成的一件美事。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前往鹿野,為了鹿野永安社區的「玉龍泉」生態步道與生態池的輔導,大 ...
青年貧窮無處逃,合作社經濟的解方與挑戰—裴浩哲
裴浩哲(台灣文化學系碩士) 每逢過節與親友聚餐時,長輩們都不約而同的詢問晚輩的學習近況,表現傑出的就會被長輩表揚,而表現不佳的就會被給予勉勵,接著,長輩們又會不約而同的提到臺灣的就業環境,說臺灣的大環境不好,要用功讀書才有辦法找到好工作,如果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