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濬院長(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長、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圖一:《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哈崙百年林業史》軟皮封面(資料來源: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新書緣起 經歷了將近兩年的時間,「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 ...
風從哪裡來──張育銓
張育銓(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沒有人能告訴我,風從那裡來。來得急、去得快,有歡笑、有悲哀」-------------------------------風從哪裡來,詞:莊奴。 這首4、5年級耳熟能詳的歌曲在七月初的媒體再度出現兩天的熱度,主要是報導萬沙浪再度中風 ...
ADHD臨床現場的分裂與對話:以ICF為參照的反思──翁士恒
翁士恆(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前言與反思:用藥,錯了嗎?臨床現場的分裂 過動與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的用藥爭議是最近在台灣兒童心理臨床現場的熱門話題,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與質疑DS ...
從罷工、絕食到依法休假:台灣勞工面臨一場休息時間的戰爭— 王浩
王浩(國立臺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生,前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 過勞,真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詞嗎? 2017年2月13日,當一行40多人的賞櫻團結束他們在武陵農場的旅程,正搭乘遊覽車準備返回新北市時,沒有人想到,車上的33人卻再也回不了自己的家 ...
青年參與公民運動的感想與在地的觀察— 黃靖庭
黃靖庭(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 好山好水,真的不無聊 東華觀光所,是我在花蓮的起點!工作一段時間再回學校讀書,除了戰戰兢兢,也有一股幸福感,在諾大的校園中,摸索著未來。那時,我經常在研究室待到很晚,夜半的東華,當球賽後的喧鬧聲逐漸平靜下來, ...
「匱乏」的困境與「有」的獲得:偏鄉學童教育資源的有無之辨— 李維倫
李維倫(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一、前言 長期以來人們提起偏鄉學童的成長與學習困難莫不以「資源匱乏」為主因。然而多年來政府與各界也持續挹注、捐助偏鄉教育(甄曉蘭,2007;蔡文山,2004),卻似乎不見改善。直至2013年兒童福 ...
解開記憶的符碼:伊呀・娜魯灣《038》— 石忠山
石忠山(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如果說,記憶是我們評價當下存在意義的反思基礎,那麼,如何解開那些因為時空的快速流變,而逐漸遭人遺忘的生命記憶,就是一個針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境況進行回顧與自省的思考活動;它或許涉及特定歷史片段的內容再現、自我認同的詮釋與定塑 ...
亞泥案帶來的反思:從戰爭狀態變夥伴關係 ─ 柯哲瑜
柯哲瑜 (花蓮人,政大廣電系三年級) 亞泥開採花蓮新城礦區40年,觀光客們看到的瑰秀之山,是為了掩蓋後半完全被掏空的真相。一袋又一袋傾銷中國的水泥運走了花蓮的山,也將居住在山腳下的太魯閣族人們遺留在不知何時會山崩、土石流的恐懼裡。 &n ...
拓寬193:相關公民行動、活動與效應 ─ 莊慕華
莊慕華 (地球公民基金會兼任研究員、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東華團隊兼任助理) 一、前言 拓寬193縣道工程於民國88年因預期花蓮港有運輸需求,開始進行並通過環評。然而隨後因預算問題及花蓮港需求未達預期,因此工程停止執行。該拓寬工程預計分成北中南三段 ...
高速運轉的怠速人生:193線的後山邊陲論 ─ 黃岡
黃岡 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對今日齊拉的描述,必須包含齊拉的一切過往。但是,這座城市不會訴說他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欄杆,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桿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