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承 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碩士生 前言 中央山脈縱貫台灣島南北,高聳入雲的大山形成天然疆界,將高山之島分為東西兩地,成為台灣地理、族群、文化上的巨大分水嶺。太魯閣,一個位於中央山脈心臟地帶以東的人文與地理空間。太魯閣高山巍峨壯麗的山景背後, ...
穿越黑暗.信任的勇氣~視障者攀登非洲吉利馬札羅山
張嘉珍 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體育中心助理教授 「海外攀登」是從來也沒有的念頭,只因台灣有200多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我連50座百岳都尚未登頂,哪有什麼念頭想要挑戰比玉山更高的山,也完全沒有想過要嘗試或挑戰國外的高山,更何況是5000公尺以上的高山! 從來 ...
讓我們開始用責任的語言表達–2024年國際步道會議場邊觀察
徐銘謙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圖一:走訪布魯斯步道活動剪影(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21134076899996&set=pcb.821140050232732) 提到步道,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就是假日出去走走,一個人、或一群好友休閒運 ...
尋找災難創傷後的復原力
李慧芳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2022年的夏天,難得回屏東老家 ,去美術館看八八風災攝影展 ,竟然發現舉辦攝影展攝影家是邱才彥---是我的高中國文老師。天阿!我竟然在展覽現場巧遇我30年前的老師 ,真是太難得了 !一時之間站在我面前許久 ……白髮蒼 ...
祖靈之路通往何處?人類世之下全球變遷與原住民知識體系的交纏關聯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全世界大約有百分之三左右人口的原住民族,生活環境佔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在人類活動劇烈影響全球環境的狀態下,氣候變遷以及因氣候遭政府強制遷離的影響不斷增加。雖然在政治處境上處於弱勢,並易 ...
地震餘波中的太魯閣地景:災難之後與重生
王文誠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讀景太魯閣 四月,太魯閣淺山油桐花盛開。火車進入花蓮,沿線可見油桐花也開了。此時,白色油桐花是這個季節標誌。由於桐油經濟價值,使得清領及日治時期油桐大量引進臺灣。又因為科技改變桐油 ...
老照片探花蓮大地震
黃家榮 花蓮地方文史工作者 前言 2024年4月3日,花蓮人一如往常的準備展開一天的開始,許多店家也準備為幾天後的清明連假做準備。但7點58分的一場強烈地震讓花蓮人展開近2個月左右上千起大小餘震的驚恐日子。而位處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之上的花蓮,雖說地震已 ...
餘震陰影下豐盛多姿的服務學習-香港理工大學服務學習記事
梁志遠 楊鍚聰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2024年初夏 2024年5月12日,香港理工大學不同學系一行三十位學士學生與老師團隊(兩位老師及一位助教)順利抵達花蓮壽豐鄉豐田社區,展開為期一週的服務學習旅程。於在地組織「牛犁社區交流協會」(下稱協會)的 ...
褪色美斯樂 Mae Salong in Fading
周睿 泰國孔敬大學《漢學與國際中文教育》期刊編輯部副主編 美斯樂街景 原鄉與異鄉,在文化文獻與文學文本中彼此協商,召喚著人們肉身或精神上的朝聖,復活讀者與作者在文學想像意義上的身分認同,從而在撫今追昔中劃清理應涇渭分明的國族界線。在南洋書寫中,劉 ...
影像 X 社會學的社會實踐:鄭怡雯老師專訪
《人社東華》編輯團隊 目前在高教場域中,已經有許多社會學者任職於社會學相關系所之外的教學單位,有些甚至是面對大量來自理工背景的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跨域的社會學教學呢?在教學現場,又是如何結合所謂的大學社會責任呢?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