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這篇小文無意與傳統女性主義直接對話,而是試圖延續Loic Wacquant、Philippe Bourgois等Bourdieu學派學者有關hustling(拉客、拉皮條、小騙小賣)與賣淫的研究,以探 ...
日治時代的台灣料理──曾品滄
曾品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臺灣料理」一詞普遍使用於日治時代,是最早被用來指稱台灣人經常使用並具有本地文化代表性菜餚的詞彙。這個詞彙的形成可視為台灣飲食文 ...
「東華讀字節」專刊:閱讀《1493》──導言:蔣竹山。撰稿者:周樑楷、王鴻濬、潘宗億、吳一晉
導言:蔣竹山 撰稿者:周樑楷、王鴻濬、潘宗億、吳一晉 「東華讀字節」是東華大學為打造洋溢書香的校園文化所推動的活動。透過全校性的共同閱讀一本書,體現校園共讀的樂趣,產生討 ...
誰的精神疾病?反思「精神分裂症」更名之後──林耀盛
林耀盛(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精神疾病是人性的深度謎面探問 小說家契訶夫(Аnton Chekhov)發表於1892年《六號病房》,以不失幽默但又冷冽深刻地描繪人性荒謬,他通過對一 ...
技術官僚的典範:八田與一──陳鴻圖
陳鴻圖(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圖一、1940年八田與一在海南島) 不論時空的改變、政權的更迭,這群臺灣人,總是默默地懷念這位來自寒冷北國的熱情工程 ...
尋找失落的台灣理想主義──藍博洲
藍博洲(作家) 我已經記不得東華華文系所邀請我去當駐校作家的確切年份了。但是我卻忘不了一個研究生在第一堂課對我質疑時的失望神色;他說他是要來聽我教他寫作技巧而不是別的什麼?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一場向金魚跪拜以求生的戰爭──關於我的小說裡的二戰兩三事──吳明益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2003年左右,我開始有了寫作一本長篇小說的念頭,這本長篇小說寫的是陷入某種睡眠情境的「我」,在夢境與現實之間,經驗了父親「三郎」在二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戰後七十年台灣人類學發展與後殖民批判──李宜澤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作為殖民時期開始為了分類與管理或理解而發展的人文科學,人類學無法逃避與戰爭的關係。兩次大戰前歐洲人類學的發展,主要得力於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台灣的療傷曲春之佐保姬─鄒族先覺者吾雍‧雅達烏猶卡那的故事─魏貽君
魏貽君(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圖一、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封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6.6)(臺灣音樂館藏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日治台灣文學與台灣人的國族認同──沈乃慧
沈乃慧(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出生千禧年前後的台灣年輕世代,雖不曾親身經歴過蔣氏威權或日本殖民的統治,但都見證了近年來台灣島內詭譎的政權更迭丶社會運動和思想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