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二戰後對納粹的過去有深刻的自我批判,不少納粹集中營被保存成為紀念及教育場所。歷史博物館的設立,也與一般其他國家的目的不同,它不為宣揚民族光榮,正好相反,它是檢討自 ...
快意讀三國-兼談中國文學經典如何融入校核心課程──王文進
王文進教授是國內六朝學的傑出研究者,近幾年在開拓三國學上相當引人注目,他不僅文獻孄熟,眼界與筆力亦高人一等,又進一步依三國學的相關文獻,從文學與歷史的關涉上著力,不斷自 ...
從美麗灣到服貿:台灣的公共政策決策過程缺了什麼?──戴興盛、黃斐悅
戴興盛(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黃斐悅(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 今年3月18日起延燒多日的太陽花學運,訴求的主議題固然是服務貿易協議的本質與黑箱決策過 ...
廣場的沉思──世界史上的學生運動──李弘祺
本文作者李弘祺教授為著名歷史學家,現任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李教授為美國耶魯大學博士。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多年。1991年出任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亞洲研 ...
尋找飲食記憶中的辦桌文化──張景煜
張景煜(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助理教授) 楔子 我曾經在瑞士、英國與香港修讀過各種學位的餐旅管理,我的求學經歷與旅行經驗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地豐富的飲 ...
焚化「山海劇場」的社區劇場之火: 記山東野表演坊之《富世漫步》
蔡侑霖 (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再精采的戲劇都有謝幕的時候,然而留下的迴響彷彿已取得自身生命一般,成為一頁會被持續回溯與進入日常生活話語的傳奇故事。 有幸從總 ...
臺灣的漢學軟實力──廖箴
廖箴(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編輯) 隨著國際關係的演進,過時的外交模式不斷的被摒棄與改良,與時並進的外交策略不斷地推陳出新,因應全球化的深化、廣 ...
非物質文化遺產縱橫談──葉濤
葉 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兩個方面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首先是作為一個學術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成 ...
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黃宣衛
黃宣衛(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會科學院院長) 時代交疊下的最後敘說 一、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脫離了日本的統治。隨後歷經二二八事件與國府撤 ...
從「人的心理是什麼?」談起:淺談現象學心理學──李維倫
李維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心理學是關於心理的學問。但是人的心理又是什麼呢?這裡以「關於…的學問」的表達法來說明何謂心理學,似乎就把「…」,即「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