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商業戲院外的另一扇窗:不只是電影院的花蓮鐵道電影院

張志宏 花蓮影視基地執行統籌、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2021 年初,我與團隊夥伴們開始營運花蓮影視基地,這基地位於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一館內,所統籌的業務包含影視製作與影視協拍,更包含需要經營一間在地嶄新的電影映演空間—— 「花蓮鐵道電影院」。

  前身原為百年歷史建築的中山堂,過往曾是台鐵員工聚會的康樂空間,藉由文化部「地方影視音體驗及聚落發展計畫」而讓老空間蛻變成專業影廳。當在地已有秀泰影城及新天堂樂園威秀影城兩間大型商業戲院時,僅有一廳 64 席的花蓮鐵道電影院該如何開啟主流商業映演外的另一扇窗?又該如何與在地民眾產生連結呢?

投射:一種觀影後的內在寧靜與反思

  先從個人經驗談起,在我碩士班於臺北駐地實習的那一年,常利用下班後去參與不同的影展,尤其影人出席映後分享的場次總帶給我許多收穫。當時的臺北對我來說是個藝文殿堂,看完電影或聽完座談後常有種獨特的時間感,在臺北街頭行走的我,感受著外在世界的快速流動;但內在的我,卻像是放慢動作般的影像,靜靜沈浸方才觀影完的反思。電影雖已在廳內燈光照亮時落幕,而電影所帶來的養份,卻悄悄地在內心中逐漸轉化成另外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

  這是電影的魔幻,觀影其實是種內在投射,每個人在同一部電影裡頭總會看見不同的自我。這是我所相信的電影所能帶來的力量,無形中也期待能透過這間電影院的營運,把我們所感受到的,想讓觀眾有所感受。

創造多元電影被觀看的可能

  通常商業戲院在排片上會有票房考量,面向大眾、娛樂性高及聲光效果佳的電影便是首選;但同時我們也知道,電影是豐富且多樣化的,企圖聚焦社會議題並引發觀眾反思的電影需要存在,創造多元美學或突破傳統框架的藝文電影需要存在,而這些存在,都需要透過被觀看才能產生對話。

  花蓮鐵道電影院的誕生即為了多元電影映演而存在,能否有利潤不是優先考量,反而透過免費推廣及單元策展的概念,讓民眾能夠輕易地踏進這間戲院而接觸到多元電影,甚至因為看了某部電影,看到廳內的預告片,翻閱到節目冊的電影本事介紹,進而想要再看其他電影。

  打開一扇窗,以為只看見窗框外的景致,卻反而開啟更遼闊的視野。

  如今,臺灣各影展巡演到東部時,逐漸認識到花蓮有這樣的場域,也開始與鐵道電影院透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在地影迷不用特地前往外地觀影,只要來到這兒,就能看見臺灣主要藝文戲院才有的國內外影展片,像是由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所承辦的金穗獎巡迴影展、TIDF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臺灣國際女性影展、民族誌影展、關渡國際動畫節、MATA TIFF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影視節、人權影展、歐洲影展等等,讓這小小的影廳,成為電影文化平權的載體。

北濱國小的孩子來使用美好拾光電影院

帶花女多元選修課的學生校外教學看電影

《時代革命》:經營電影院的我們所須擔負起的社會責任

  2022 年 2 月,《時代革命》在臺灣的各家戲院上映,當時花蓮的兩間商業戲院皆未安排這部電影的放映,這消息被在地影迷或關注香港議題的民眾得知時,很快的,鐵道電影院的臉書粉專也收到許多人傳訊息,希望我們能夠去跟片商談這部片的版權,讓花蓮觀眾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

  電影院能否在世界變動之際,承擔起社會責任,將需要帶給在地民眾反思的題材,藉由影像的傳播,讓人民可以更為關注我們的周遭不遠處,正發生著難以想像卻如此真實的事件呢?

  當時我們去跟片商談了版權,後來順利在鐵道電影院連映三場,場場爆滿,影廳外也有關注香港議題的朋友來擺攤,過沒多久,其他間商業戲院也確定加入映演,我們秉持著要讓在地民眾能夠看見無法看見的片,這目的達成了,金錢利益並非我們的首要考量,當其他戲院願意上映時,就是我們任務完成之時。

  到現在,鐵道電影院仍會固定每月同步上映花蓮其他商業戲院未映演的藝文電影,核心價值不變,就是希望能讓觀眾看見更多元價值與不同國家的電影。

籌備時代革命放映會及周邊活動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與這裡產生連結

  「如果有機會為一間電影院進行節目策展,你/妳會想要如何規劃呢?」這問題大家可以擺在心中想想看,沒有標準答案。

  倘若探索鐵道電影院在策劃每兩個月一期影展背後的思維時,會發現我們是以「單元」來進行映演思考,包括:在觀影後會邀請導演親臨現場對話的「島嶼縮影」,不論是任何人都有機會分享自己所愛電影的「誰來電影院」,專屬於親子家庭且不用擔心小小孩會在電影院吵鬧的「走走電影院」,讓影迷們投票許願影史經典必看的「經典許願」,策展團隊精選特別想要分享給觀眾朋友們的「鐵電特調」,花蓮商業戲院系統沒有上映而特別邀片的售票場次「鐵電熱映」,以及目前已逐步成為臺灣各影展來到東部時便會與鐵道電影院合作的「巡迴影展」。

  將單元策劃作為核心,而非從主題來進行規劃,就是想把不同族群的觀眾放在首位,讓每個人每一期都能在這間電影院找到一絲連結的可能。

  拍電影的人,是有話想說,我想,做影展的人也是。我常覺得我們雖然是在經營電影院,但有時像是在經營一間美術館,想著這段期間的展期,要跟觀眾說些什麼?有哪些是現在當前社會正面臨的議題?而電影能否成為另一種尋找解答的管道?

鐵道電影院團隊與林強合作

主持導演映後分享

成為童年往事與青春回憶中的電影院

  小時候,去電影院看電影在記憶裡是佔有重要位置的,就算現在打開 OTT 就能十分便利地觀賞到想看的電影,但是,戲院在我的童年與青春裡卻是無可取代。這不光是腦袋裡的回憶,更是一種身體記憶,像是以前觀影前必須要先立正唱國歌;戲院地板偶爾因為食物飲料,踩起來會有種鞋底黏黏的感受;過年或重要節慶跟親朋好友們團聚完,一起去戲院看電影像是必要的儀式感。

  電影是成長裡的一部分,以花蓮市區來說,就曾有過筑紫館、花蓮座/太洋座/花蓮戲院/美琪戲院/新美琪戲院、稻住館/中華戲院/天祥戲院、第一劇場/東台劇場、天山戲院、文山戲院、豪華戲院、國際大戲院、中美戲院、國聲戲院等等,當電影院因時代潮流轉變成多廳制經營,許多戲院面臨淘汰,此刻的鐵道電影院,在未來的 20 年後、50 年後、百年後,當後代人進行田野調查與整理花蓮市區的戲院歷史時,是否也會是歷史的一部分呢?

  我們在做的事情,不只是營運一間電影院來讓民眾觀影,也是在書寫關於在地戲院歷史的文化脈絡。電影是有共感的,在某個特定時空,在漆黑的影廳空間裡,與周遭的人共感地觀看同一部電影,而每一張票卷,每一場放映,連接著每個觀眾的笑與淚,都是如此獨一無二。

靈光再現,從鐵道電影院再傳播到花蓮各地

  花蓮的地域相當狹長,從北到南光開車都需要兩、三個小時,而鐵道電影院位於位於市區,儘管設備被安排於此,但電影是光,我們能否讓這道光再傳播至花蓮其他地方呢?

  像是今年的端午節連假,鐵道電影院和小小山東野合作,在剛修復完的壽豐鄉豐田大同戲院放映親子電影,映後還邀請 2022 年花蓮短片創作獎花蓮獎得主《來自太平洋的附件》高韻軒導演來現場放映得獎作品加映後座談,當下的氛圍相當特別,戲院裡有孩子或趴或躺在地墊上觀影,周遭還有市集擺攤,偶爾小孩看了看電影,就跑到旁邊的溜滑梯玩耍,玩一玩再回來看電影,很自由,一切都像是搭配著孩童的天性而安排的放映會。

  電影放映一定要是某種形式嗎?小孩是自由的,而電影也是自由的,嘗試打破原有的框架,讓電影的光,有機會穿梭在不同的空間,傳播到不同的場域。電影的自由,同時也是如此自由的電影。

  以前學過關於光的原理,當不同色彩的光混合在一起,最後,會產出白色的光,期望這樣的光,可以承載更多元的價值觀,更多樣性的電影媒材,從鐵道電影院,逐漸擴展到花蓮各地。

舉辦花蓮短片創作獎

The End,而電影才正要開始

  記得以前在唸電影研究所的時候,教授說,好看的電影是要留給觀眾在心裡頭自己拼圖的,不要把所有想說的直接講白給觀眾聽,要懂得留白,要讓觀眾有自我探尋意義的樂趣。

  我很幸運地,遇見了鐵道電影院,讓團隊有資源與機會得以實踐對於電影的理念,而你/妳呢?如果有一天也遇見想要經營的空間,會想要把這空間營運成什麼模樣?又會想要跟在地民眾說些什麼話?關注何種議題呢?

  另一部屬於你/妳心中的電影,才正要開始。

電影院小招牌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