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在本土新冠疫情轉為大量確診,卻也似乎看到趨緩態勢的時刻,2022 年的酷暑已到,在有空調或涼風扇的空間閱讀,特別是展讀剛出刊的第 34 期《人社 ...
從數據看農業問題: 「農業 6.0」社會實踐課程師生側記
王鴻濬 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洪嘉瑜 經濟學系教授王琮瀚 經濟學系學士生蔡翔硯 經濟學系學士生洪肇名 臺灣文化學系學士生黃筠婷 臺灣文化學系學士生 農業 6.0 社會實踐課程介紹( ...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五):文化交流下的反思學習
楊婷云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學士生 新城天主堂初印象 最初對新城天主堂的印象,就是一個極具特色、有著美麗船型的教堂,佈滿綠色藤蔓的船型教堂,給人一種神祕又融入自然的氣 ...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四):火與靈與探尋
曾子穎 中國語文學系學士生 一直以來都覺得火彷彿有神奇的魅力,讓人忍不住的注視著它放空與遐想,有人以柴火燃燒的聲音,以此作為白噪音來幫助自己入眠。又或者單純看著火苗 ...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三):我與域外的相遇
徐悅玲 中國語文學系學士生 當初會選這堂課,單純是因為想去太魯閣。那時候的我是一無所知的、驕傲的現代都市人,我覺得現世的和平、安穩、進步、文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二):新城印象
邱子蘅 中國語文學系學士生 一、火之記憶 每個人,生命裡都有一道永恆不滅的光,是明亮,是溫暖,是力量。 《周易.說卦》:「離,麗也」, ...
從阿爾卑斯山到中央山脈──「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一)
劉慧珍 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一、 大聖伯納修會和東華大學 到底是凡爾賽宮,還是羅浮宮?我記不清楚了啦。反正,就那 40 歲的暑假,我在法國嘛,親眼 ...
專業培力走入場域:「在地療癒」社會實踐課程師生側記
劉効樺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黎士鳴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李昀珈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學士生 「在地療癒」是一門走入社區服務展現自主學習精神之課程,透過場域學 ...
從「許大刀」到「許伯大夢」──我所認識的許子漢老師
陳姿君 華文文學系碩士、藝術演出幕後技術工作人員 在我剛進東華大學工作,尚未認識許子漢老師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他是江湖一把刀,人稱「許大刀」,只是,那時的我,還不知天 ...
生命教育的現場──關愛學生的心志始終如一
吳冠宏 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近來大學生「自我傷害」的案例頻傳,各大學的諮商中心又開始關注生命教育的議題與課程了,回想廿一世紀初(大約在 2005-2008 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