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又方(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常有人問我,什麼是「棒球文學」?這個問題雖不算難,但也不易回答。剛好最近台灣上演一部令人期待的電影──嘉農,正可以作為「棒球文學」的 ...
柏林「浩劫紀念碑」與新德國國族認同之建構── 潘宗億
潘宗億(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自十八世紀末現代民族國家發微以來,「想像共同體」在首都營造紀念性、象徵性與功能性建築與場所,作為物質化與空間化群體共享光榮與創傷 ...
去納粹化:德國二戰後的人事替換與自我批判──胡昌智
德國在二戰後對納粹的過去有深刻的自我批判,不少納粹集中營被保存成為紀念及教育場所。歷史博物館的設立,也與一般其他國家的目的不同,它不為宣揚民族光榮,正好相反,它是檢討自 ...
金鼎獎文學獎得主郭強生專文:寫給自己的幻想家族史──郭強生
金鼎獎文學獎得主郭強生專文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郭強生教授以《惑鄉之人》獲得第37屆金鼎獎的殊榮,本刊特邀請郭強生教授就「惑鄉之人」的「惑」,踏尋其血緣 ...
英雄回家─冬日在東華訪談楊牧──曾珍珍
著名散文家、詩人與學術大家──楊牧先生於1996年擔任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創院院長,去年回到東華客座。由曾珍珍教授執筆的「英雄回家」,深入楊牧先生的學思之路,讀來令人有 ...
深耕東台灣 放眼全宇宙──黃宣衛
黃宣衛(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人社東華》既算是一個舊期刊,也是一份新刊物。 國立東華大學於1994年創設於花 ...
第二期編輯室手記──吳翎君
吳翎君(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人社東華》自今年3月18日創刊後,受到各界的關愛與支持,令我們在欣喜之餘,也有更大的社會責任感。目前本刊也和一些相關學術平台做友好聯結,希 ...
冬日客座東華 看海──鍾文音
本文作者鍾文音女士,淡江大傳系畢,曾赴紐約視覺藝術聯盟習油畫創作兩年。現專職創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兼擅攝影,以繪畫修身,周遊世界多年。曾獲中時、聯合報、世界華文小說獎 ...
讀蔣竹山著《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陳文松
作者:蔣竹山書名:《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出版社:臺北:蔚藍文化出版出版時間:2014.4一版,2014.5二版 陳文松(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的特色在於標榜「 ...
讀Florian Illies著《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楊小華
作者:Florian Illies譯者:唐際明、林宏濤書名:《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1913: Der Sommer des Jahrhunderts)出版社:臺北:商周,城邦文化出版出版時間: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