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自由貿易協定20年之回顧──李同龢

李同龢(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於1994年一月一日開始實施,到今年剛好是20週年,此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在當時為一創舉,因為它是第一個橫跨高所得國家及低所得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涵蓋三個國家:加拿大、美國及墨西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主要精神在於消除貨物及服務貿易的關稅及非關稅障礙,還有其他的議題,例如促進直接投資、智慧財產權、貿易爭端解決的方式以及政府採購等規定,而此協定也後來成為美國以及其他國家與別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參考範本,其影響深遠。

        當初在談判此自由貿易協定也不是一帆風順,反對的聲音到今天都還存在。加拿大反對者認為加拿大從此就變成的美國的一州,加拿大的能源及水資源都會受到美國的控制。而美國的主要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論調是來自於斐洛(Perot),他認為工作會被墨西哥人搶走,因此估計美國會有五百九十萬人失業。二十年過去了,當初反對的理由,現在看來有些是被誇大,而有些是並沒有發生。以加拿大而言,幾乎很少人會再繼續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因為加拿大從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得到的好處遠遠大於其失去的部分。美國一般民眾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印象就是墨西哥人搶了美國人的工作,因此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在還是國會議員時,曾要聯合其他州的國會議員廢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歐巴馬後來在黨內爭取代表民主黨競選美國總統時與當時黨內的競爭對手柯林頓(希拉蕊),也都主張當選後要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而現在歐巴馬總統的外交政策的主軸之一就是泛太平洋自由貿易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一個涵蓋環繞太平洋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而墨西哥是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者,最喜歡拿來當作深受其害例子,進而引以為例反對泛太平洋自由貿易協定。

        首先檢視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過去20年來的表現,從美國國際貿易部(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的資料顯示,整個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貿易量由1994年的5,400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1,139億美元,貿易量增加了一倍多,當然也中間經過在2000年時的網路泡沫,貿易量衰減550億美元(大約10%),以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大衰退)造成貿易量減少1820億美元(約28%)。以美國的角度而言,在1993年到2013年間,美國與墨西哥的貿易量增加的比例為522%,跟加拿大的增加的比例則為200%,而美國與加拿大與墨西哥以外的國家貿易量則增加279%,而在此期間增加貿易量主要來自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在1994年與美國的貿易量遠遠落後美國的主要貿易對手,可是到2013年,中國大陸一下躍增到為與美國貿易的第二大貿易國家,且與第一名的加拿大差距很小。

        把上述的貿易量換成年成長率的話,在1994到2013年間,全球貿易的平均年成長率為4.42%,而墨西哥與美國的貿易年成長率則為7.48%,加拿大則為3.6%。在2013年,加拿大是美國的最大出口國,而墨西哥則為第二大,美國總出口有三分之一是到這兩個國家。而加拿大及墨西哥是美國第二大及第三大的進口國(第一大則為中國大陸),美國從這兩個國家進口的商品佔其進口量的27%。純粹就總體貿易量而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是有正面的影響。

        將以上的貿易數字在細分,我們發現石油商品佔整個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比重為16%,而單單加拿大與墨西哥輸出到美國的石油就佔2013年美國進口石油的40%之多。假如排除石油的話,看非石油類的商品貿易,則美國與其他兩國的貿易大致是比較平衡的,也就是說出口與進口的差距不是非常大,但是,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非石油類商品貿易型態則是非常的不平衡,自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金額遠遠大於美國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金額。只看商品貨物貿易,美國在1993及1994對墨西哥享有微幅的順差,以後則逆差持續上升,對加拿大,美國自1933開始即為逆差,且持續上升至今。但是美國的強項是在其服務業,美國對加拿大及墨西哥,向來在服務業貿易上享有順差,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後的20年期間,美國對加拿大及墨西哥的服務貿易的順差成長400%。

        自由貿易協定最易被人批評的就是製造業會外移到工資較低的國家,例如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的墨西哥,可是根據美國聯準會聖路易分行的製造業指數,在1993年到2012年中間,美國製造業生產增加了56.44%,加拿大及墨西哥則分別增加了52%及30.38%,其中很重要的分水嶺為2009年,在2009年以前美國每年的製造業的產出是落後於加拿大及墨西哥,但是在2009年後,美國開始領先加拿大及墨西哥。

        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的製造業並沒有如同反對自由貿易者的說法認為美國的製造業會大量的外移到墨西哥,部分原因在於美國製造業使用更多的現代科技使得勞動生產力能提升,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供應鏈的形成,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的製造業受惠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於與加拿大及墨西哥形成完整的供應鏈,使得美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增加,特別是汽車工業(註一)。此供應鏈的觀念在於美國製造商的半成品運到墨西哥或是加拿大組裝,有些甚至是原料運到美國,做成半成品後再運回加拿大或墨西哥組裝,而能如此做都是因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使得不論是貨物或是原料的進出口都沒有關稅。根據估計自墨西哥進口的貨物中有40%含有從美國出口到墨西哥的半成品,而從加拿大進口品則有25%是含有美國出口到加拿大的半成品(註二)。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期間,1993到2011年間,美國出口到全世界汽車(包括零件)成長156%,進口成長173%,但是出口到墨西哥成長245%,進口更是成長587%,相對而言,出口到及從進口加拿大則只有增加100%及57%,由這些數字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對供應鏈的形成及產業內貿易的快速增加之影響。

        對北美自由貿易實施至今,最大的批評可能就是在於此自由貿易協定對墨西哥農業的影響,特別是使得種植玉米農民流離失所及玉米產量大減。事實上,墨西哥農業部門的大改變有一些是因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農產品免稅所造成的衝擊,但是還有一大部分是來自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前,墨西哥政府所採取農業改革的後果。墨西哥政府的改革包括農業部門的國有事業單位民營化以及早期的國有農地私有化,如此大幅度的增加家農產品生產效率,進而增加競爭,使的小農戶無法與其競爭進而離開農村。同時墨西哥政府也取消對農民的補助及對農產品價格的控制,這些作為導致農業部門的大洗牌,也使得墨西哥人的主食玉米薄餅(tortilla)的價格上漲,由於墨西哥人的基本食物就是玉米薄餅,而使得窮人的飲食支出大增,更使得鄉村人口流向大城市及美國。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顯示,農產品輸出到墨西哥前三名的是黃玉米、小麥及高梁,而出口黃玉米的金額又遠遠高於其他兩種作物,墨西哥農民種的是白玉米,是用來給人吃的(做成玉米薄餅),而進口的黃玉米是給動物吃的,主要為家禽及牛豬等的飼料,因此認為因為大量進口美國的玉米而使得墨西哥農民流離失所是站不住腳的,事實上墨西哥近幾年來白玉米的生產因為更有效率而有明顯的供給過剩。而美國賣給墨西哥的黃玉米再餵動物吃後,這些動物再賣回給美國屠宰場,變成食物。因此由美國農業部的資料顯示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期間,美國與墨西哥的農產品貿易上,美國是有一些不算大的順差(與整個農產品進出口的金額比較),不過這些順差有縮小的趨勢。

        美國人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者的主要論調為因為進口替代而使得許多人會失業,根據美國PEW基金會所做的調查發現雖然進口的增加會使得相關產業的就業人口減少,但是自由貿易是雙向的,美國的出口也會增加,而出口產業的增加就業的事實卻都故意被忽視。根據該基金會的估計,在2009年到2013年間,美國每年平均增加出口到墨西哥金額為250億美金,換算成工作機會為每年新增加188,000個工作機會,而這些新增加的工作,大約抵銷因進口增加而減少的工作。而且這些新增與外銷有關的工作,它的薪水比失去的進口工作高7%到15%(註三),道理應該是很明顯的,因為從墨西哥進口的商品一定為低工資的產品,所以在美國製造此類產品的工資也相對的低。根據美國聯準會聖路易分行的資料,進一步檢視美國過去30年失業率與貿易赤字的關係發現高貿易赤字伴隨的是低失業率,而不是一般反對自由貿易者的論點,進口增加會使得失業率增加,其道理也很簡單。在低失業率期間經濟景氣好,景氣好則一般名眾的平均所得會提升,因此對進口的商品需求會增加,導致進口增加而貿易赤字變大。

         高所得的國家薪資水準會因為自由貿易而被低所得國家的低薪資而拉低是反對自由貿易者的另一主要的理由。根據經濟學家Autor et al(註四).在2003的研究發現在1992年到2007年,自中國大陸增加的進口的確對美國受影響的製造業的薪資有不太大(modest)的負面影響(跟基期比較,平均薪資降3%)。但是同樣的情況應用於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國家,發現受進口替代影響的產業其薪資水準並未受影響,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國家與美國的貿易已大多自由化,因此雖然美國從這些國家的進口增加,可是美國對其出口也相對的增加,所以雙邊的貿易是比較平衡的,可是中國大陸與美國的貿易則是失衡的,美國出口到大陸的金額遠遠小於自大陸進口商品的金額,因此會造成受影響產業的薪資水準明顯下降。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是個劃時代的自由貿易協定,20年後很少有人會認為此協定是個失敗的自由貿易協定,由於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加拿大及墨西哥的貿易量與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比較,相對而言還是很小,所以在北美自由貿易區中,美國受益的情況是最小,以貿易量增加的幅度而言,墨西哥是大贏家,其次為加拿大,而加拿大從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也找出自信,墨西哥也從此協定中學習到提升其勞動生產力及提高其服務業的品質。幾乎所有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批評都是以墨西哥為例,而不會舉加拿大為例,在此20年期間,墨西哥的主要競爭對手中國大陸的崛起,更使得難以明確分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墨西哥的影響。當然所有的自由貿易協定都是有取有捨,最終的選擇還是在於只要利大於弊,那就是可行的貿易協定。  


註一: 細節請見Hufbauer and Schott, NAFTA Revisited, pp. 20-21.
註二: 細節請見Christopher E. Wilson, Working Together: Economic Ti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Nov. 2011, pp.1-5.
註三: 細節請見David Richardson (2005), Uneven Gains and Unbalanced Burden? Three Decades of American Global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d and World Economy: Foreign Policy for the Next Decade, ed. C. Fred Bergsten.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註四: 詳情請見Autor, David H., David Dorn, and Gordon Hanson. (2013). The China Syndrome: 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BER Working Paper No. 18054 (May).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