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的沉思──世界史上的學生運動──李弘祺

本文作者李弘祺教授為著名歷史學家,現任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李教授為美國耶魯大學博士。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多年。1991年出任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亞洲研究系主任。2003-2005年間應聘擔任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並出任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其 ...

尋找飲食記憶中的辦桌文化──張景煜

 張景煜(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助理教授) 楔子         我曾經在瑞士、英國與香港修讀過各種學位的餐旅管理,我的求學經歷與旅行經驗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地豐富的飲食文化。記憶中瑞士在法語區的法式精緻與德語區的飲食粗獷中代表著多元文化的飲食,而英 ...

焚化「山海劇場」的社區劇場之火: 記山東野表演坊之《富世漫步》

蔡侑霖 (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再精采的戲劇都有謝幕的時候,然而留下的迴響彷彿已取得自身生命一般,成為一頁會被持續回溯與進入日常生活話語的傳奇故事。   有幸從總彩排、首演與最終場,三度跟著山東野表演坊之《富世漫步》的腳蹤,穿梭在幾乎被隱形的民 ...

臺灣的漢學軟實力──廖箴

 廖箴(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編輯)          隨著國際關係的演進,過時的外交模式不斷的被摒棄與改良,與時並進的外交策略不斷地推陳出新,因應全球化的深化、廣化以及資訊時代的來臨,軟實力(soft power)的擷取與文化外交的模式,已成 ...

非物質文化遺產縱橫談──葉濤

葉 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兩個方面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首先是作為一個學術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文化研究領域使用頻率極高的術語;其次,作為一股文化思潮及其文化運動的「非物質文化 ...

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黃宣衛

黃宣衛(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會科學院院長) 時代交疊下的最後敘說  一、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脫離了日本的統治。隨後歷經二二八事件與國府撤退,一九四九年間,中華民國政府行政中心轉進到臺北。一九五○年代政治與社會秩序逐漸趨 ...

從「人的心理是什麼?」談起:淺談現象學心理學──李維倫

李維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心理學是關於心理的學問。但是人的心理又是什麼呢?這裡以「關於…的學問」的表達法來說明何謂心理學,似乎就把「…」,即「心理」,視為實在的對象。因此去掌握這如實在之物的「心理」,就成為心理學回答「人的心理是什麼? ...

國境邊區的流氓無產愛人──趙彥寧

趙彥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這篇小文無意與傳統女性主義直接對話,而是試圖延續Loic Wacquant、Philippe Bourgois等Bourdieu學派學者有關hustling(拉客、拉皮條、小騙小賣)與賣淫的研究,以探討國境邊區底層男女的性愛實作及其意義。誠如Loic Wacquant和Philippe Bo ...

日治時代的台灣料理──曾品滄

曾品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臺灣料理」一詞普遍使用於日治時代,是最早被用來指稱台灣人經常使用並具有本地文化代表性菜餚的詞彙。這個詞彙的形成可視為台灣飲食文化被加以概念化的開端。但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這個詞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逐漸衍生出不 ...

「東華讀字節」專刊:閱讀《1493》──導言:蔣竹山。撰稿者:周樑楷、王鴻濬、潘宗億、吳一晉

導言:蔣竹山 撰稿者:周樑楷、王鴻濬、潘宗億、吳一晉 「東華讀字節」是東華大學為打造洋溢書香的校園文化所推動的活動。透過全校性的共同閱讀一本書,體現校園共讀的樂趣,產生討論議題的交流,期能提昇校園生活的知性文化。本學期推動的精彩好書為查爾斯.曼恩(Cha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