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葆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士班二年級、系學會會長 「我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公僕」,腓特烈大帝這麼提起。數百年後的我,縱然不是那麼高的職位,僅擔任了中文系系學會會長,卻又何嘗不是呢? 原本平靜的湖面,常常會因為一顆石頭而激起了波瀾。原本平靜 ...
老照片探花蓮大地震
黃家榮 花蓮地方文史工作者 前言 2024年4月3日,花蓮人一如往常的準備展開一天的開始,許多店家也準備為幾天後的清明連假做準備。但7點58分的一場強烈地震讓花蓮人展開近2個月左右上千起大小餘震的驚恐日子。而位處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之上的花蓮,雖說地震已 ...
從921地震到0403地震,淺談台灣地震防災科技的發展
張文彥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暨海洋學院院長、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4月3日在花蓮縣壽豐外海發生芮氏規模7.2的淺層地震,地震深度15.5公里(如圖1),全台灣均感受的明顯的震動,造成了18人死亡、1,115人受傷、84棟結構物嚴重破壞,特別是花蓮受創特別嚴重 ...
災難社會工作在花蓮:一位社工老師的觀察
黃盈豪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在花蓮0403地震的衝擊下,根據花蓮縣政府統計,截至今年七月一日,已有六百二十人遭資遣解僱,其中有翰品酒店、山月村、蝴蝶谷、藍天麗池等在地商家啟動大量解僱通報。原處於經濟弱勢境遇或邊緣的家庭在這次災後, ...
0403後──花蓮的觀光發展困境與未來
楊富民 社區工作者 0403地震後,花蓮觀光產業重挫,雪上加霜的是代表性的觀光地標且有著某種恆定地景的太魯閣──更是宣布全面修復將要到2031年,一股低迷、甚或絕望的氣氛蔓延在此刻的花蓮社會。許多人也因此認為太魯閣的封閉是花蓮觀光產業的最大衝擊。但事情是否真 ...
綠色療癒—自然心連結
黎士鳴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2024年0403花蓮大地震,在地震的當下我正好在東華大學前門的7-11,在天搖地動的當下,就地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後,成為7-11當天最後一個客人。之後走入校園,許多同事與同學都在行政大樓外面的停車場等候(上課)。當縣 ...
「脫勞動」現象的反思
張鑫隆 法律學系副教授 「脫勞動」的現象 這幾年來由於數位經濟的發達,「平台經濟」這個經濟學上的用語逐漸被大家所熟知,簡單的說就是指人們透過數位平台上從事商品和金錢交易的活動。如果聚焦在「勞務商品」的話,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浮現如圖一的各種勞務的型態 ...
從「技術後進」轉變為「技術選擇與推廣」:思考花蓮有機農業技術創新之行動者網絡分析架構──田畠真弓等
社會學與文化研究學者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在《關鍵詞:人文和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1976)一書中,溯源語詞意義的流變,並釐清流變背後的文化政治背景與社會心理因素,進而形成一種文藝評論的新修辭。本期關鍵詞「創新」,由 ...
法律陪伴──張鑫隆
張鑫隆(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從「法律諮詢」蛻變到「法律陪伴」 東華大學提出名為「新世紀東臺灣的脈動」大型科技部研究計畫,以「秀姑巒溪流域安居於地的合作啟動」為計畫主軸,我雖然歸屬法律組,也同時希望透過帶領學生進行部落法律諮詢 ...
以修復式正義觀點談正義──謝若蘭
謝若蘭(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一、有關「正義」 正義(justice)這個觀念一向是哲學的核心之一,而在當代法律與社會研究領域中,正義更是ㄧ個必須探討的議題。美國司法部稱為Department of Justice, 英國司法部稱為 Ministry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