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在本土新冠疫情轉為大量確診,卻也似乎看到趨緩態勢的時刻,2022 年的酷暑已到,在有空調或涼風扇的空間閱讀,特別是展讀剛出刊的第 34 期《人社東華》,或許是個避暑法門之一。     本期《人社東華》特別 ...

從數據看農業問題: 「農業 6.0」社會實踐課程師生側記

王鴻濬 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洪嘉瑜 經濟學系教授王琮瀚 經濟學系學士生蔡翔硯 經濟學系學士生洪肇名 臺灣文化學系學士生黃筠婷 臺灣文化學系學士生 農業 6.0 社會實踐課程介紹(王鴻濬老師)   農業為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基礎。民國 42 年(1953),政府實施「耕 ...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五):文化交流下的反思學習

楊婷云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學士生 新城天主堂初印象   最初對新城天主堂的印象,就是一個極具特色、有著美麗船型的教堂,佈滿綠色藤蔓的船型教堂,給人一種神祕又融入自然的氣息,彷彿與周圍的景色要合而為一,就這樣安安靜靜地長年佇立在那。隨著歲月的更迭,以及 ...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四):火與靈與探尋

曾子穎 中國語文學系學士生   一直以來都覺得火彷彿有神奇的魅力,讓人忍不住的注視著它放空與遐想,有人以柴火燃燒的聲音,以此作為白噪音來幫助自己入眠。又或者單純看著火苗規律地竄起、擺動而入神,對著一團熱烈而不發一語的,在過程之中讓人忘卻時間,只想停滯在 ...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三):我與域外的相遇

徐悅玲 中國語文學系學士生   當初會選這堂課,單純是因為想去太魯閣。那時候的我是一無所知的、驕傲的現代都市人,我覺得現世的和平、安穩、進步、文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直到我踏進了教室。   第一堂課是聽金尚德老師的演講,老師是混跡峽谷數十年的專家。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