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期 主編的話

張蜀蕙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這一期人社東華夏季刊,比蟬聲晚到,收集了十四篇這一季苦痛與美好的記憶,0403「地震」是這一期人社東華的專題。   0403上午07:58成了斷裂的一刻,變成了台灣人記憶裡的大地胎動。花蓮從美麗的後山變成了震災區、東華 ...

第 39 期 主編的話

張蜀蕙 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過完中秋,空氣中自有秋日特有的清爽,是深思回憶的時刻,也是收獲的季節。接下【人社東華】編務工作,接續本刊對社會科學長久關懷,加入文史的濃度,規劃出兩個人物誌新專欄進行邀稿:【那時的先生】專欄,在時間隙縫裡記錄曾經見聞 ...

第 37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最近有動物從野生動物園「逃脫」及後續事件,所謂的「逃脫」當然是以人類視角出發的界定,然而就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而言,是否只有人類觀點的視角呢?有沒有其他思索的可能性?本期《人社東華》即以《這是一個不只有人類的世界:當代社會中的人 ...

第 36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轉眼又到歲末,相較過去幾年,今年的冬寒似乎來得特別早,也讓平安夜與元旦跨年更有味道。     此時也是《人社東華》第 36 期出刊的時刻,本期季刊首先收錄與本院榮退教師顏崑陽教授新著《中國詩用學:中國 ...

第 35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上個月甫發生地震的池上事實上是近年來備受注目之地,無論是有機米生產認證創造出的產值,或是吸引遊客的無敵稻景(包含秋收稻穗藝術節,即使票價相當昂貴,但仍一票難求),都吸引各界關注。在社區營造或公部門近年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中,池 ...

第 34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在本土新冠疫情轉為大量確診,卻也似乎看到趨緩態勢的時刻,2022 年的酷暑已到,在有空調或涼風扇的空間閱讀,特別是展讀剛出刊的第 34 期《人社東華》,或許是個避暑法門之一。     本期《人社東華》特別 ...

第 33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 副教授   時序進入四月,適逢春暖花開,人間再度充滿生機活力的時刻,此時,祈祝全球各地陷入各式戰火中的人們,早日迎來和平的曙光。 本期《人社東華》推出的是大眾史學作品與 Codiv-19 疫情相關專輯。首先,在大眾史學作品的部分,收錄歷史學系關 ...

第 32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 副教授   歷經新冠疫情三級警戒的 2021 年即將結束,所幸,此刻的島嶼能夠在疫情趨緩下,相對安心地迎接 2022 年。這一年,我們也歷經四大議題的公民投票,校園中有許多討論,看到不少年輕學子對於公共議題的關心,對於高等教育機構而言,應該值得欣 ...

主編的話:臥遊,在夏夜繁星下隨篇朗唱

吳冠宏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林黑皮的養母為了給牠的養父一場「七十歲大壽」的驚喜,要受邀的友人收拾來鞋入櫃,關掉客廳的燈,通通窩入飯廰,以製造驚喜,沒料到貝克卻直接從後門進來,適與呆在飯廳配合演出的我目光相遇,不按牌理出牌又料事如神的貝克, ...

貝克傳略

撰稿者:林黑皮   編按:數月前,我們邀請一位教職員撰寫其人生經歷。以下手稿於本期截稿日前不久收到,未經修改即行刊登,敬請讀者自行斟酌讀取其內容。   據聞東華大學某單位曾請求我的養父撰寫一篇關於其人生歷程的文章。由於他一向避談自身經歷,遂請我代筆。 ...

故地重逢,往事卻上心頭

楊植喬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暨人社院副院長   十八年過去了,我仍清楚記得2006年6月5日我在諾丁漢完成博士論文口試的情景。修好完稿、正式印出畢業論文後,我在6月16日從倫敦希斯洛機場搭機離開英國。當時心中一方面如釋重負,因為終於在將近四年的時間完成研 ...

〈千島之約〉 侯建州

侯建州 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1〈島嶼詩學〉侯建州   石頭的重量,是潮汐的呼吸,低潮時,它吐出記憶的碎片;  高潮時,它吞下新的時間。  島嶼,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是海的語言,一種古老的句法:  「石與水的會議」,「數字與靈魂的契約」。   ...

新詩古詩「基礎詩體」審美比較

文╱黃粱(詩人詩評家) 前言   新詩(現代漢詩)以自由詩體書寫,古詩(古典漢詩)以格律詩體書寫,古詩講究格式韻律,新詩解放格式韻律;新詩、古詩是判然二分的世界彼此互不干涉,果真如此?現代漢詩對古典漢詩的文化傳統難以繼承,新詩只能向現當代西洋詩借鑑, ...

以鳥之名攝影詩文分享

黎璧賢 醫師 AI時代類比夢   專心拍鳥六年餘,也該是回首來時路的時刻了。   翻出當初二手相機二手鏡頭的照片檔案,大冠鷲捕獲赤尾鮐掠過眼前、黑面琵鷺彼此親密理毛的悸動,都仍歷歷在目。重新走入出海口、縣道193,沿著枯木樹梢、魚塭荷塘旁精挑細選 ...

行於山中:生態自我的定位與尋求

陳宜煊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生 緣起 圖一、圖二:nature connect夜間校園躲貓貓-小華湖路徑   大一時,我第一次背上重裝走進太魯閣山域。日後,我與登山社、校內外的友人一同在山域、河流、土地之間探索。為了想要有能力抵達山林溪谷 ...

跨越國界的語言、服裝與食物:相遇印尼文化的旅程

湯晏甄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新住民的人數日益眾多,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的官方統計資料,自1987年起至2025年4月,在臺灣的新住民總計60萬9,648人,人數已與同時期的原住民戶籍登記人數(61萬人)相近。在新住民的來源母國裡,大陸港澳佔39萬0,320人、東 ...

我對財團法人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的期許展望

王鴻濬 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行政學系、亞太區域研究博士班 榮譽教授 一、臺灣東部的歷史定位   臺灣東部面對的環太平洋區域,從史前時代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與物質流動廊道,為連結亞太地區之東北亞與東南亞的重要節點。以自然地理條件來說,臺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