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上個月甫發生地震的池上事實上是近年來備受注目之地,無論是有機米生產認證創造出的產值,或是吸引遊客的無敵稻景(包含秋收稻穗藝術節,即使票價相當昂貴,但仍一票難求),都吸引各界關注。在社區營造或公部門近年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中,池上也都被認為是個典範。令人好奇的是,若拉開歷史的縱深與窮究在地紋理,造就池上案例的關鍵到底是什麼?臺灣文化學系黃宣衛老師基於長年扎實研究的新著《成為池上:地方的可能性》有著深入的解析。針對本書,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林慧珍執行長提供相當詳實的簡介,並嘗試指出讀者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方向。

  在先前第 33 期季刊中預告過的兩篇大眾史學作品終於在本期登場,分別介紹兩個風格迥異的 Podcast 成品,在〈大眾歷史表述新媒介:《烙印勇士特輯》Podcast 的製作與反思〉中,翁梓恩、金雅慧、洪方中與陳啟祐同學闡述他們結合歷史事實與通俗漫畫作品的努力;紀湘綸與李雩安同學則在〈聽說這裡有故事——來去豐田一百零八年 Podcast〉中分享其對於學校周圍之豐田村的關注,希望結合史實與自身經驗,進一步使閱聽人願意熟悉豐田。兩篇文章的作者也都提及創作過程中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帶來的反思。在此就請讀者在創作者的現身說法下,細細品嘗其大眾史學 Podcast 創作。

  由黃淑芬、賴佳欣、丁宜安與董懷曜同學書寫的小品文字是修習「跨國遷移與多元文化」課程的學習成果,分別呈現東南亞移工、前往中國的台幹家庭與懷抱美國夢之台灣移民的故事。透過梁莉芳老師統整性的短文,說明與這些故事相關的跨國遷移研究觀點,並進一步說明故事的意涵。這種由老師說書,同學說故事的書寫嘗試,暨富知性也饒具風味,或許值得未來師生共同投稿之參考。

  本期季刊與課程學習成果相關的還有曲麗安同學的〈「移」起渡過,「老」時光:我們與壽豐國中孩子的奇遇記〉與蘇靖婷同學的〈撒固兒部落的回歸文化照顧之旅〉,分別是「移工與她的老人 VIP 垂直整合課程」暨教學卓越中心自主學習方案,與社會學系「社會實踐方案」的成果。曲麗安闡述同學們在壽豐國中教師協力下,為國中生準備移工及高齡等議題的課程,其執行經過與反思;蘇靖婷提到同學們藉由課程接觸部落文健站,觀察到主流高齡照顧模式的不足,以及紀錄部落追尋文化照顧的努力。

  在校園生活方面,已榮退的王文進老師寫下〈航空快遞謝靈運〉一文,記述當年奔波台北花蓮,又因花東氣候狀態影響下的教學趣聞,或許對於當下許多校內教師而言,正如文進老師在後記中所言,那種「教書像上戰場一樣奮不顧身的心境」,正是「花東縱谷的執著與浪漫」。本文原刊於《聯合報》,感謝文進老師與《聯合報》授權轉載。

  作為秋季號的本期季刊照例登載部分第 22 屆奇萊文學獎獲獎作品,分別是王家衛的〈淮陰侯論〉(古典新創獎)、李修慧的〈買賣——記 deepfake 色情犯罪〉(現代詩獎)、王嵐萱的〈天空和海是同樣顏色〉(兒童童詩獎)、徐子耘的〈棲蘭行〉(散文獎)、張又懿的〈以山為名〉(高中散文獎),以及孫文臨的〈梁柱〉(短篇小說獎)。恭喜上述獲獎作者,也願各位讀者在這「秋老虎」虎威仍盛的季節,展讀愉快!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