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期 主編的話

張蜀蕙 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過完中秋,空氣中自有秋日特有的清爽,是深思回憶的時刻,也是收獲的季節。接下【人社東華】編務工作,接續本刊對社會科學長久關懷,加入文史的濃度,規劃出兩個人物誌新專欄進行邀稿:【那時的先生】專欄,在時間隙縫裡記錄曾經見聞過的人物、師長的風釆。【尋找東華人】專欄,則是訪問東華畢業校友,在不同領域,各自精釆。這兩個專欄歡迎各界來稿。

  秋季號照例登載奇萊文學獎獲獎作品,本期刊登作品分別是短篇小說組:陳尚季〈SUN〉、謝明潔〈鴿子的復仇〉、謝政融〈終結一場戰役〉。散文組:謝明潔〈恥〉、陳采葳〈成人式〉、吳宜鈴〈初長成〉、林珉慧〈左眼看到人,右腦見到鬼〉。古典新創組:王雲生〈尋龍隨筆〉、陳怡安〈水漫金山〉、蔡茹閔〈羅剎鳥〉。刊出短篇小說組三篇、散文組四篇、古典新創組三篇,與作者感言,在此恭喜得獎同學。

  作為奇萊文學獎,新設古典新創組獎項,在校園文學獎中獨樹一格,備受關注,值此已設獎項三年,前兩屆決審委員林保淳、胡川安、沈惠如老師,與本屆決審委員楊富閔、許彙敏、言叔夏老師,對於何謂古典新創,於決審會議各抒所見。本屆古典新創組召集人黃如焄老師,特為撰文〈本屆「古典新創組」的觀察與省思〉指出評審者考量新創作品與古典原作的距離,寫作者的挑戰在於閱讀詮釋古典作品的學養感悟之餘,如何創造與之氣格悉敵的語言,為後來參賽作者指出明確一路。

  東華大學裡一直充滿詩的聲音。自2003年「楊牧文學講座」的設立「春天讀詩,讀楊牧」活動起,2013年10月1日在東湖玻璃屋曾珍珍老師等人分享詩歌的閱讀經驗「有詩的亭午—Poetry Reading」,之後由語言中心負責閱讀英詩「亭午風起,有詩東華」,直至今十年,成為東華重要的藝文活動。語言中心英美語文學系合聘講師周庭加,〈「亭午風起,有詩東華」十年記事〉記錄十年活動點滴。

  本期電子報刊有兩篇訪談書評對話,巧合的是,作者受訪者皆曾來訪東華演講。〈萬水歸海生生不息——張翎英文新著Where Waters Meet一席談並兼論中譯本《歸海》〉是由任教加拿大約克大學的馬佳,訪問曾任東華駐校作家,現居加拿大小說家張翎。張翎在2020年首部以英文書寫的小說Where Waters Meet,並譯寫出中文版《歸海》。是她個人寫作生涯里程碑,由單語而為雙語寫作,以英語直接面向英文世界的讀者。訪談的重點是作家如何遊刃有餘使用兩種語言,經營、思考,對她的創作帶來新的活力。

  黃粱〈詩的思想與哲學思想的人文交談――黃粱〈春媾〉與楊儒賓《五行原論》之間〉緣起於今年3月7日楊儒賓老師來東華演講〈五行原論與物論〉,力邀隱居在鳳林的詩人評論家黃梁先生對話,演講後黃梁先生寫了十頁文稿回應,即是本文。詩人回溯「詩的經驗」產生催發,落實為文字相,醞釀「詩的誕生」、「詩人的誕生」。由此經驗回應楊儒賓《五行原論》的哲學思想。

  本期【全球視野】專欄,刊載經濟系李同龢老師〈從朝日到暮日:目賭40年日本經濟之起落〉,討論日本經濟,從「日本第一」,經過泡沬經濟,漫長的後泡沬時期,旭日難以重升的關鍵問題。

  本刊新開設【那時的先生】專欄,在本期有兩篇文稿。師大林保淳老師〈仙ㄋㄟ與我――一段武俠因緣〉極為幽默的筆調側寫吳宏一先生,以「孫悟空遇上如來佛」比喻詩生情誼,先生洞如觀火,妙知神機,一步步引領作者走向武俠研究之路。時值吳宏一先生八十嵩壽,這是篇別開生面、趣味洋溢的文章,表達祝壽心意。中文系張啟超老師〈學海逆旅再回首〉回顧求學之路的轉折,台大求學時期幸得張敬先生、裴普賢先生的關愛,猶如給予作者飛過絕望低谷隱形的翅膀。作者描繪兩位先生上課風釆,傳神而真切。細數大學時光的友朋,與台大國劇社社友劉大鵬、吳聲海重新扮演數十年無人演出的骨子戲〈捨命重交〉羊角哀、左伯桃真摯友情。那個京劇被稱為國劇的歲月,似乎重現在我們眼前。

  本期《人社東華》帶著回憶的陳釀與豐收的喜悅,為各位獻上第39期文刊。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