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就學與學位取得的性別差異:五十年來臺灣大專校院在學生與畢業生之性別比率變化趨勢

韓采燕 國家教育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前言

  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各工業國家都經歷快速的經濟發展與人才需求,多數政府均投入資源擴張高等教育,大學教育從早期的菁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普及教育(Trow,2007)。台灣也在 1960 與 1990 年代經歷兩次高等教育擴張,大專校院學校數從 1962 年的 33 所,成長為 2006 年的 163 所(教育部,2007);學校數目攀升的同時,所孕育的專業人才也隨之翻倍,大專校院在學的學生人數擴張二十倍,從 1962 年約四萬四千餘人在大專校院就讀,到 2022 年約 93 萬六千餘人在學。(註一)高等教育的擴張,打開大學的窄門,讓更多學子進入大學校園,高等教育擴張的同時,台灣社會也經歷婦女運動與性別平權運動,推動性別平權法案,越來越多女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大幅縮小高等教育入學機會與教育成就的性別差異,50 年來(1972-2022 年),台灣在高等教育入學、在學與學位取得上,已經達成性別平等了嗎?

  本文檢視過去 50 年,1972-2022 年(61-111 學年度)全台灣大專校院教育統計資料,分析高等教育在學與學位取得的性別比率,探討(1)台灣的高等教育就學率與在學生的性別比率為何?有無改變?變化趨勢為何?(2)各等級(專科、大學、碩士班、博士班)在學生的性別比率為何?有無改變?變化趨勢為何?(3)各等級(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畢業與取得學位的性別比率為何?有無改變?變化趨勢為何?

資料說明

  本文分析的資料是教育部 1972 年至 2022 年發布之教育統計年報與教育部統計處所發布之相關大專校院學生性別統計。資料對象為 1972-2022 年全國大專校院之在學生與畢業學生。

變項及分析步驟說明

1. 高等教育男女淨在學率(註二):18 至 21 歲高等教育男女學生人數 ÷ 18 至 21 歲男女人口數 × 100%。高等教育男女學生人數包含專科(不含五專前三年)、大學、碩士班、博士班、空中大學、大專校院附設進修學校及宗教研修學院學生。

2. 高等教育各等級在學生性別比率:以教育部統計處之大專院校科系別學生數所含之專科、大學、碩士班、博士班在學生性別統計資料,計算男女專科、大學、碩士班、博士班在學生占總在學生人數之性別比率,不含宗教研修學院、空中大學及五專前三年男女學生數。

3. 高等教育各等級畢業生性別比率:以教育部統計處之大專院校科系別畢業生數所含之專科、大學、碩士、博士畢業生性別統計資料,計算男女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畢業生占總畢業生人數之性別比率,不含宗教研修學院、空中大學畢業生人數。

分析結果與討論

  為了解本國高等教育就學與學位取得之性別比率現況與過去五十年變遷趨勢,本文首先勾勒大專校院學校數目的增減,針對 1972 到 2022 年,全國大專院校之學校數量的變化作分析,了解高等教育擴張的不同階段,學校數量的增減,接著分析 50 年來,進入高等教育的男女學生淨在學率、在學生人數與性別比率變化與趨勢,最後進一步分析高等教育不同等級畢業生人數與性別比率變化與趨勢。

1. 1972-2022 年大專校院學校數變化

  台灣的高等教育在政府主導下發展,大專校院數目、系所數目與學生數目均受政府的政策管轄,為了解本國高等教育就學與學位取得之性別比率變化,應先瞭解台灣高等教育學校數量變化,如圖 1 所示,在 1972 年全國大專校院校數為 99 所,大學 9 所、獨立學院 14 所、專科學校 76 所,此時期專科學校佔高等教育機構比率最高,為 77%。1972-1987 年高等教育進入緩慢增長期,在 25 年間,學校數量緩慢增加 8 所(大學增加 7 所,學院增加 9 所,專科減少 8 所),三大類型高等教育機構的比率變化不大。1987-2002 年進入快速擴張期,自解嚴後,高等教育鬆綁,回應 1994 年的民間教改運動,政府廣設大學,專科與學院的升格改制是此時期高等教育擴張的動力,一方面專科學校升格為學院,專科學校從 1987 年的 68 所,下降為 2002 年的 15 所,而獨立學院則從 1987 年的 23 所增加為 2002 年 78 所,另一方面學院升格為大學,大學從 1987 年的 16 所,經 15 年增長約四倍為 2002 年 61 所。接著 2002-2017 這十五年,專科數量變化不大,從 2002 年的 15 所,減少為 2017 年的 13 所;主要擴張的動力來自於學院升格,在前一波從專科學校升格為獨立學院的學校,在此時期再次升格成為大學,獨立學院從 2002 年的 78 所,下降為 2017 年的 15 所,學院升格為大學,再次讓大學數量倍增,從 2002 年的 61 所增加為 2017 年 129 所。2017-2022 因少子化衝擊,部分學院與專科學校面臨招生不足,陸續整併退場,校數呈現減少趨勢,2022 年全國大專校院校數為 148 所,大學 126 所、獨立學院 10 所、專科學校 12 所(教育部,2022)。

  從上述討論可知,台灣高等教育的擴張機制為:透過升格,漸進式地轉型成為大學,先從專科升格至學院,再從學院升格至大學,在這個過程中,大學在高等教育機構的占比逐漸提升,如圖 1 所示,在 1972-2022 年,大學占高等教育機構比率逐年提高,從 1972 年約 9%,逐年增加,上升至 1982 年的 15%,1992 年 17%,2002 年 40%,2012 年 74%,2022 年高達 85%,為歷年最高。

圖 1:1972-2022 年大專校院學校數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統計處)

2. 1972-2022 年高等教育男女學生淨在學率變化

  淨在學率指的是一個社會在該教育階段學齡之在學生人數對其學齡之人口數之比率,用來評估特定教育階段的普及程度。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呈現了台灣高等教育學齡(18 至 21 歲)學生數占其學齡人口數之比率,數值越高代表越多台灣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正在高等教育機構內就讀,據此來判斷台灣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

  圖 2 顯示近 40 年高等教育整體學生淨在學率變化趨勢。在 1976-1987 年台灣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從 9.97% 升至 14.98%,根據 Trow (2005)對高等教育擴張的研究,高等教育淨在學率低於 15%,代表社會上僅有少數具有優勢的上層階級學生才能進入大學校園,屬菁英教育,台灣在 1987 年以前,高等教育屬於菁英教育;1988-2003 年 15 年間,台灣高等教育學校數目增加,高等教育淨在學率持續攀升,從 15.95% 上升至 49.05%,當高等教育在學率介於 15%-50%,中產階級與中上階級開始將高等教育視為延續其階級地位取得人力資源的必要訓練,屬大眾教育,台灣在 1988-2003 年期間,高等教育屬於大眾教育;2004-2021 年,高等教育淨在學率自 2004 年突破 50%,2021 年為 75.84%,自 2004 年後,台灣正式進入高等教育普及階段,超過一半至七成六的學齡人口在高等教育機構就讀。

  接著我們進一步分析高等教育淨在學率之性別差異與近 50 年來的變化趨勢,圖 2 顯示在台灣高等教育為菁英教育的 1976-1987 年間,男學生淨在學率皆高於女學生淨在學率,但隨著高等教育淨在學率提升,兩性差距逐漸縮小,1976 年男性淨在學率為 11.15%,女性為 8.73%,男性較女性高出 2.18%,1987 年男性淨在學率為 14.9%,女性為 14.74%,兩性差距縮小,男性較女性略高出 0.16%。當台灣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在 1988-2003 年,兩性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差異自 1988 年開始逆轉,且隨著高等教育淨在學率持續攀升,女性領先幅度逐漸拉大,1988 年女性淨在學率為 16.04%,男性為 15.86%,女性首次較男性高出 0.18%,2003 年女性淨在學率為 52.99%,男性為 45.33%,女性較男性高出 7.66%。自 2004 年台灣進入高等教育普及教育階段至今,女性高等教育淨在學率皆持續領先男性,2021 年女性高等教育淨在學率為 80.66%,男性為 71.41%,女性較男性高出 9.25%。

圖 2:1976-2021 年高等教育整體學生、男學生、女學生淨在學率變化。
(資料來源:教育部教育統計年報)

3. 1972-2022年高等教育各等級在學生性別比率變化

  透過高等教育不同等級在學生性別比率變化,可以得知高等教育在專科、大學、碩士班、博士班在學生的性別分布。圖 3 顯示,整體而言,隨著高等教育等級越高,女性比率越低。在專科、大學、碩士班、博士班四個高等教育階段中,以專科學校女性在學生比率最高,其次為大學生,再來是碩士生,而博士生女性比率最低。

  在台灣高等教育為菁英教育的 1972-1987 年間,專科、大學、碩士班、博士班在學生女性比率皆逐年提升,其中,專科女性比率上升幅度最快,大學與碩士次之,博士上升幅度最慢;在台灣高等教育為大眾教育的 1988-2003 年間,專科與大學在學生女性比率上升幅度趨緩,研究所的碩士女性比率上升幅度最快,博士次之。2004-2021 年台灣高等教育正式進入普及教育階段,因專科多為女性領域相關專業科系,如:護理、健康照護與教育,專科在學生女性占比持續上升至 74%,另一方面,大學多屬綜合領域,大學在學生女性比率沒有呈現持續上升趨勢,而是在 50% 上下,微幅變化,20 年來呈現在 50% 持平趨勢,在研究所的碩士班與博士班階段,博士班學生女性占比上升幅度高於碩士班女性學生占比,前者從 25% 上升至 37%,後者從 38% 上升至 47%,女性進入研究所繼續深造的比率持續提升。

圖 3:1972-2022 年專科、大學、碩士班、博士班在學生女性比率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4. 1972-2021 年大專校院學位取得性別比率變化

  最後,透過分析高等教育不同等級學位取得之女性比率變化,可以得知高等教育在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取得的性別分布與趨勢。圖 4 顯示,整體而言,隨著高等教育等級越高,女性比率越低。在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四種高等教育學位中,以副學士學位取得之女性率最高,其次為學士,再來是碩士,而博士學位女性比率最低。

  在台灣高等教育為菁英教育的 1972-1987 年間,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四種高等教育學位女性取得占比皆逐年提升,其中,碩士學位女性占比上升幅度最大,副學士、學士與博士學位女性占比上升幅度緩慢;在台灣高等教育為大眾教育的 1988-2003 年間,副學士女性占比逐年上升至接近六成,學士女性占比則是上升至五成,碩士與博士學位女性占比上升幅度大,前者從 23% 上升至 35%,後者從 10% 上升至 22%。2004-2021 年台灣高等教育正式進入普及教育階段,因專科多為女性領域相關專業科系,如:護理、健康照護與教育,副學士學位女性占比持續上升至七成,學士學位沒有呈現持續上升趨勢,而是在五成上下,微幅變化,20 年來呈現在持平趨勢,碩士與博士學位女性占比皆持續上升,於 2021 年分別占 46% 與 36%,越來越多女性取得博碩士學位。

圖 4:1972-2021 年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取得女性比率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結論

  台灣高等教育經歷擴張,已從早期的菁英教育轉變為普及教育,2021 年 18 至 21 歲人口中,高達 76% 就讀於高等教育機構。比較男女學生的高等教育淨在學率,數據顯示台灣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男女差異縮小,並已於 1988 年已達性別平等,且自 1988 年起開始女性超越男性,兩者差距日益擴大,在 2021 年已達 9.25%。

  比較高等教育不同等級在學生與學位取得性別比率,發現在過去 50 年間,專科、大學、碩士班、博士班在學生女性占比皆逐年提升,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取得女性占比也逐年提升。然而,高等教育等級越高,在學生與學位取得女性占比越低。在專科、大學、碩士班、博士班(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四個高等教育階段與學位取得中,專科在學生以及副學士學位取得女性占比最高,其次為大學生以及學士學位,碩士生以及碩士學位,博士生以及博士學位取得女性占比最低。

  進一步分析高等教育不同等級在學生與學位取得性別比率,數據顯示,在高等教育專科與大學在學生、副學士和學士學位取得上,男女在 21 世紀初已無差異,達成性別平等。專科在學生以及副學士學位女性占比,分別於 1983 年與 1991 年超過五成,大學在學生以及學士學位女性占比則分別在 2001 年與 1997 年超過五成。在研究所階段之碩士班與博士班在學生、碩士與博士學位取得之性別比率仍是呈現男性較女性高的現象,但性別差距逐年縮小,碩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取得女性占比,可望在未來十年超過五成,達成性別平等,博士班以及博士學位取得之性別平等則可能需要更長遠的時間。


註解

  • 註一: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不含宗教研修學院、空中大學、研究所及五專前三年男女學生數。
  • 註二:「高等教育男女淨在學率」資料來源是教育部統計年報所公布的數據,其計算時就有將宗教研修院和空中大學加入,與「高等教育各等級在學生性別比率」及「高等教育各等級畢業生性別比率」計算時排除宗教研修院與空中大學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 Trow, M. (2007).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Access: Forms and 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ies since WWII. In: Forest, J.J.F., Altbach, P.G. (ed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Handbooks of Education: vol 18.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doi: https://doi.org/10.1007/978-1-4020-4012-2_13

Loading

Tags: No tags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