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期 主編的話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四月三日大地震前八個小時,剛過午夜,編輯台把文篇修好上傳,只等最後一個作者的確認回信,沈浸在出刊前的疲累與喜悅,原來主編的話是慶祝的春天禮讚。沒想到天地有變,花蓮一場巨震,剎時霜剪花蕊的杏殤。收拾、重整,東華在巨震祝融滌蕩了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許多師生心血付之一炬,復原之路辛苦。但是花蓮在大自然的第一綫,站在所有考驗的前緣,東華人練大了胆量與豁達,以及重起的意志。

  春季號的人社東華,我們要用嘹亮聲音說,《人社東華》第 41 期出刊了。人社東華十週年,生日快樂!

  第一任主編吳翎君老師〈回憶《人社東華》創刊初期二三事〉人社東華創刊於2014年3月18日,正值太陽花學運,人社東華的誕生迎來躍動的時代。人社東華不負創刊自許的使命:「作為一個綫上刊物,迎向時代,卻不迅速被資訊浪潮所淹沒的初心,當讀者重新點觸閱讀本刊時,仍能為歷年來理性的論辯、澎湃的文字與深刻的見解而感動。」十年來本刊累積文章達600篇,無不是以熱情澆灌的花朵。

  東華人社院慶祝本刊創刊十週年,以〈奇萊傳響─從東華人文學報到人社東華電子報〉為題,舉辦演講系列座談,代代主編接力交棒編務,暢談甘苦時,無不散發著充滿夢想的少年銳氣,人社東華十年初長,期待迎向新一波AI浪潮,勇往向前。

  人物訪談是觀察一本雜誌靈魂的眼睛,人社東華「人物訪談/側寫」,十年來深入受訪者的學思之路,訪談當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學者、文化人。本期收錄2023年12月29日,人社院舉辦顏崑陽、陳國球老師〈高山流水,知音對談——回歸經典的中國文學史觀〉重磅講座(胡詩專紀錄)。這是本院人文學經典導讀課程系列講座。以探討「經典力」為主題,如何讓經典在現代發揮力量。兩位學者藉由追溯近現代中國文學史是如何書寫與典律化的過程,政治曾經傷害與操控,對歷史的誤解與遮蔽。認為經典力必須回歸經典,重構中國「原生性」的文學史觀,掘發原典現代性。

  本期「全球視野」收到兩篇國際漢學家文稿,東英壽與蘇費翔教授應本刊十週年活動與「縱目歐亞」講座之邀,進行兩場演講並賜稿。長年研究唐宋古文與歐陽修未見書簡的九州大學大學東英壽教授,以申請日本科研經費的計劃〈日本JSPS科學硏究費補助金・基盤硏究(B)「有關宋代書簡的綜合研究」》——以及「有關唐宋八大家散文特色及其受容的綜合研究」 、「有關宋人文集編纂與傳承的綜合研究」的報告〉,有助於台灣學界了解日本漢學研究環境。德國特里爾大學蘇費翔教授提供原刊於湖南學報〈創新與宇宙論:「(Neo-)Confucianism」一詞早期的用法》,作為講題〈傳統與創新:宋儒與西方傳教士整理中國思想史的方法〉的論證文章,本刊經作者同意轉載。

  本期【藝文空間/文化沙龍】收錄英美系三位師生專文:楊植喬老師〈譯詩大不易?—從翻譯鄧約翰的〈跳蚤〉談起〉作了有趣的比較,以自己譯詩與人工智慧Google Translate、ChatGPT 三個版本逐句討論。點出翻譯一首詩的時候要考慮的面向,如何傳達說話者的語氣(tone),才能讓讀者感受詩人刻意安排的用心。許甄倚老師〈暴力做為神旨的觸媒:芙蘭納莉.歐康納的美國南方畸人誌〉以生動筆觸,介紹二十世紀中葉美國文學重要作家芙蘭納莉.歐康納三篇出色的短篇故事:〈好人難尋〉、〈善良鄉下人〉與〈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分析其寫作筆法。張錦昌〈想像作用下的裂散世界:全球化下的性別與族裔認同──以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與王鷗行《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為例〉,是大專生畢業專題研究,展現新生代飽滿濃烈的語言活力。

  李秀華老師〈散步在天堂裡—美的諦聽三部曲〉,是性靈文章,介紹她近年移居的涵清莊,在山光水色尋徑閒步中,覓得退休之後安居的住所。涵清莊,是東華學人匯聚社區,更是延伸至近處荖溪的東華人文風景。

  本期【那時的先生】有兩篇文章紀念在東台灣耕耘的學者夏黎明、梁文榮老師。黃宣衛〈懷念故友夏黎明:兼談東台灣研究的一些想望〉回憶1997年與夏黎明老師,尋找適合的田調地點。在大坡山頂俯瞰池上平原,發現花東縱谷之美,兩位學者有了大坡池約定,以花東為研究基地。夏黎明老師為東台灣研究推手,促成花東公民論壇,其熱情感染後來者關心守護這片土地。

  校友王羿傑〈區域經濟學的播種者—追念梁文榮老師〉紀念去年甫卸下行政與教學任務因病逝世梁文榮老師,誠懇、嚴謹、平實、認真的身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梁老師作育英才無數,東華學子何其有幸,成為可以與之相依、追摹的遠志小草。

  未來一直來一直來,人社東華繼續深根花蓮,在時間的河流裡,反思社會議題、記錄當代人物、師長的風釆,留下一個個時代深刻的心靈。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