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俄戰爭看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危機與轉型

張詠詠 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烏俄戰爭這個議題上,很多學界的討論大致上都圍繞在探究俄羅斯攻擊烏克蘭的背後原因,以及烏俄戰爭所引發一系列的國際效應與影響。在這樣的基礎上,本文試從兩個觀點探討烏俄戰爭對國際情勢的影響:一是烏俄戰爭對國際秩序的影響;其次是中國在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岌岌可危的國際自由主義秩序?

  隨著各種危機及挑戰(全球金融危機、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英國脫歐、Donald Trump 當上美國總統、中國力量的增長以及新冠疫情期間的疫苗民族主義等等)接踵而至,很多人認為這預示著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將面臨消亡。針對世界秩序的轉變,學術界與實務界也進行了長期的討論與辯論。

  在討論世界秩序轉型的文獻裡,大致可以劃分為兩派:首先是承認當前的自由主義秩序正處於危機,但這只是一個暫時性的現象。因此學者們認為,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並不會因此被取代或削滅。(註一)除此之外,在承認現有秩序受到挑戰的同時,學者們特別強調美國所扮演的角色,認為美國的實力需要進一步加強與鞏固,以便從危機中生存下來並維持自由主義秩序。

  另外一派則認為,全球體系早已存在長期的變動,而身處其中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正在經歷 「嚴重的系統性危機」(註二),難以恢復原貌。(註三)舉例來說,Acharya 稱 「自由主義霸權的時代已經過去」,並主張自由主義秩序的基礎早已不穩固。(註四)

  無論自由主義秩序是處於暫時的危機之中,還是將被永遠取代,目前的國際秩序正處於變動的過程。在這樣的脈絡下,烏俄戰爭的爆發,更讓世界秩序的走向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也不禁讓人反思,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否加速瓦解現存的國際秩序,推進專制主義在國際秩序上的發展。

  作為一個國際秩序修正主義國家(註五),俄羅斯的攻烏行動猶如一場改寫歐洲安全架構的危險遊戲。(註六)倘若最後由俄羅斯勝出,那很可能成為一種新秩序的催化劑,用以鞏固俄羅斯在後蘇聯區域的霸權地位,並重新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催生一個更加多極化的世界。(註七)反過來,面對烏俄戰爭的挑戰,西方也已經聯合起來,期盼透過經濟戰(經濟制裁與抵制)和俄羅斯在此戰役的損耗,雙管齊下,坐收削弱這個歐亞巨獸實力的漁翁之利。

  總之,儘管烏克蘭戰爭不是一場霸權的直接衝突,但它所引發的效應不容忽視。未來的國際體系結構(單極、兩極、多級等等)生成以及國際秩序的轉變等都與其息息相關。

  在眾多分歧下,這場戰爭難以避免地被勾勒成民主制度和專制主義之間在全球的抗衡。如此一來,戰場從地緣戰略競爭擴充到意識形態,而身為俄羅斯戰略夥伴的中國之角色,也隨之更顯重要。

中國,烏俄戰爭的受益者?

  首先,中國對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的態度與回應,採取了「曖昧不明」、「模稜兩可」的立場。

  自從全面戰爭爆發以來,中國不同於其他國家在國際社會上對俄羅斯的攻擊行為進行譴責及制裁,而是以靜默、觀察以及具備同理心的方式作回應。稱俄羅斯的行動為「衝突」並非侵略戰爭。堅持其一貫的立場,保持中立並呼籲各方進行和平談判。隨著時間的推進及戰爭的拖延,中國從一開始的「不選邊」到試圖扮演「衝突調解者」及「維持和平者」的角色,呼籲雙方通過對話,解決危機,盡快停火,並表達對在烏克蘭發生的暴力事件及平民百姓的痛苦感到遺憾。無論中國如何調整其立場,總不外乎採取權衡之術,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因此,在烏俄戰爭危機上,中國的外交政策必須面面俱到,既要堅持中國主權方面的外交政策立場,還需支持俄羅斯宣稱之北約擴張威脅安全的言論,同時更要防止因烏俄戰爭引發與美國及歐洲的交惡。(註八)

  簡而言之,中國針對烏俄戰爭的公開聲明(從入侵開始不斷地重複),可以總結成以下兩個關鍵點:(註九)

1. 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不應卸責:不僅是俄羅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都應該為烏克蘭發生的事情負責,因為西方國家一直忽視了俄羅斯的安全問題。

2. 共同安全觀的建立:在該地區和世界上建立一個共同的安全概念非常重要,這個概念必須要考慮到所有各方的利益和關切,而不是僅僅由西方作為主導。

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體現其總體的外交政策方針以及對現存國際同盟及國際秩序的不認可。中國也藉此機會,最大限度地實現戰略外交目標,提升其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能見度與形象,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在經濟範疇外的政治影響力:國際政治中不可或缺的和平使者。

中俄「沒有上限」的合作

  雖然目前很難評估烏克蘭戰爭到底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中國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但不可否認,烏俄戰爭讓中國的戰略格局出現了新的制衡點。

  中俄不僅在促進雙方的經貿合作上,有意願建立彼此互惠互利的夥伴關係,對於當前現存的國際秩序應如何轉型,雙方也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有所共識:建立有別於美國獨霸的相互共存、多極/多中心共存的世界秩序。

  中國與俄羅斯在烏俄戰爭前,即冬奧會開幕當天,共同發表聲明強調所謂的「國際關係進入新時代」。 從國際體系的角度出發,中俄聯合聲明涉及三大層面, 分別為「中俄雙邊全面合作關係」、「中俄聯合對抗美國的新三角關係」「美國霸權體系對抗主權國家體系」。(註十)這份共同聲明闡述中俄在民主觀、發展觀、安全觀、秩序觀方面的共同立場。

  因此,對於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既不嚴厲譴責、不參與制裁,同時在不同國際組織的各項表決中(如聯合國大會、安理會、原子能機構、海牙國際法庭等),也都與俄羅斯站在同一陣線(要不棄權表決,要不支持俄羅斯而投反對票)。(註十一)

小結

  在國際關係中,任何雙邊國家的合作與友誼,都有其局限性。烏俄戰爭的確帶給中國若干挑戰與危機(戰爭帶來的經濟動盪、與歐美的貿易關係、一帶一路的計畫中斷、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全球供應鏈的破壞等等)。卻也同時讓中國成為既得利益者(賦予衝突調解者的角色、朔造中國負責中立的外交斡旋形象、增強中國的國際談判籌碼、讓俄羅斯增加對中國的依賴並同時掣肘美國等等)。然而,隨著戰爭的推延,儘管中國祭出了中俄關係「底線」之說,若從實質的中俄經貿利益(如經濟結構的互補互賴)到戰略重要性(提升中國在歐亞地緣政經的影響力),甚至是雙方對國際地位與身份認同(改變現狀的共識)做考量,即使無法「上不封頂,不斷攀登新高」,期盼中俄的合作關係會停滯或步上分道揚鑣之路,實屬不切實際。而中俄關係的發展將與國際秩序未來的轉型息息相關。


註解

  • 註一:Haass, R. (2019). How world order ends: And what comes in its wake. Foreign Affairs, 98(1), 22-30; Ikenberry, G. J. (2018). The end of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94(I), 7-23; Nye, J. S. (2017). Will the liberal order survive: The history of an idea. Foreign Affairs, 96(1), 10-16.
  • 註三:Acharya, A. (2017). After Liberal Hegemony: The Advent of a Multiplex World Order. Ethics & International Affairs, 31(3), 271-285; Kreuder-Sonnen, C., & Zangl, B. (2015). Which Post-Westphali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etween constitutionalism and authoritarianism.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1(3), 568-594; Mazarr, M. J. (2017, January/February). The Once and Future Order: What Comes After Hegemony?. Foreign Affairs, 96(1). Retrieved April 20, 2023, from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2016-12-12/once-and-future-order
  • 註四:Acharya, A. (2017). After Liberal Hegemony: The Advent of a Multiplex World Order. Ethics & International Affairs, 31(3), 283.
  • 註五:「修正主義國家」一詞主要是用來暗喻一些崛起的(區域)大國如中國、俄羅斯等國,隨著他們綜合國力上升、國際影響力加劇,這些國家嘗試利用不同的管道與機遇,藉以挑戰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以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所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和安全秩序。
  • 註七:同上註。
  • 註八:小山(2022 年 4 月 3 日)。華日:中國對“沒有上限”的中俄夥伴關係開始猶疑。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存取日期:5 月 8 日,取自:https://reurl.cc/DaqvNR
  • 註十:許菁芸(2022)。中共對俄烏情勢之立場及中俄關係觀察。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111(4),11-20。存取日期:2023 年 5 月 8 日,取自:https://reurl.cc/51Rk7y
  • 註十一:儘管在聯合國大會第 77 屆第 69 次全體會議上(2023 年 4 月),針對加強聯合國同歐洲委員會合作案的「全案」表決當中,中國最終投了「贊成票」,這並不帶表中國已改變其立場。畢竟在全案表決前,中國已經先就「俄羅斯侵略的陳述」投下棄權票。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