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話「月」—漫談中國古代月神話──劉惠萍

 劉惠萍(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周易.繫辭上》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可能是人類最容易觀察到的自然天體,仰則能見。其中,月雖不若太陽般燦爛奪目而充滿能量,然其寧靜陰柔的形象、朔望盈虧的變化,往往更能激起了人們無限地想像。據知名宗教學者Eliade Mircea(1907-1986)的分析認為:早在農業發現之前的15000年人們已經出於實用目的,開始分析、記錄並利用月亮的陰晴圓缺了。這使得我們更加能夠理解月亮在遠古神話中扮演的重要角色。(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等譯,2004:24)因此,與月亮相關的神話傳說也普遍地存在於世界上許多民族。

圖一:青海野牛溝岩畫.駱駝、日、月、鳥卜巫師
(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同樣地,在古代中國,也可在許多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發現一些與月崇拜相關的遺物,甚至圖像。如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青海野牛溝,即發現有一幅原始部落的巫師祭日、月的史前岩畫(圖1)。另在殷商的甲骨卜辭中也出現有對於月亮崇拜的記載,(註一)由此可見,早在遠古的氏族社會時期,人們不僅觀察月亮,且還崇拜和敬奉月亮。

        至於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月神話,大概要屬「嫦娥奔月」,然而,「嫦娥奔月」卻非中國最古老的月神話。從目前已知的記載來看,中國最古老的月神話可能要屬在月宮中陪伴嫦娥的搗藥玉兔、蟾蜍,還有那吳剛隨砍隨合,永無休止的桂樹。

二、月中何有?關於月亮裡的兔子、蟾蜍和桂樹

        首先,關於月中有「兔」或「蟾蜍」的說法,目前已知最早的記載,可能是屈原在《天問》中對月亮變化所提出的疑惑之語: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雖然,歷來注家對以上四句的解釋頗為紛歧,但這段話的意思大概是:月亮有什麼高尚的品德,竟能起死回生,晦暗了又明亮?而月中的黑點又是何物,是否腹中藏著顧菟?

        其中,關於「顧菟」到底是指什麼?千百年來,眾說紛紜。或有學者認為是「兔子」;但也有學者主張不是兔子,而是「蟾蜍」。(註二)當然,之所以有這樣的推論,主要是因為在近一世紀發現的許多出土文物中,可見到大量「月中有蟾」及「月中有兔」、「月中桂樹」的圖像。如發掘於西元1976年的河南洛陽卜千秋壁畫墓,是一西漢昭宣時期(前86~前49)的壁畫墓,在墓室脊頂繪滿男、女墓主人升天情景的壁畫,而在脊頂的東、西兩側,則又分別繪有伏羲伴日、女媧伴月的畫像,其中,女媧胸前繪有一大而白的月輪,月中便出現有一隻蟾蜍及一棵桂樹(圖2)。此外,像於1992年發現、年代略晚於卜千秋壁畫墓的河南洛陽淺井頭壁畫墓中,同樣在墓室脊頂的東西兩側,也繪有伏羲伴日、女媧伴月的畫像,但這裡的月亮中出現的卻是一隻大大的蟾蜍,而在蟾蜍的右上方則有一隻小小、正在奔跑的兔子(圖3)。

圖二:河南洛陽卜千秋漢墓主室頂壁畫.月中蟾、桂
(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圖三:洛陽西郊淺井頭漢墓主室頂.月中蟾、兔(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由目前許多已出土的墓葬裝飾藝術中大量出現有月中有蟾蜍、兔子,或桂樹的形象,以及兩漢的許多典籍文獻中也經常敘及月中有蟾、兔的情形來看,相關說法可能在西漢時期就已經非常流行,且「月中有蟾」的說法,可能又比「月中有兔」的說法出現得更早、且更流行。

三、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理解這些「月中之物」?

        那麼,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理解月中會有兔子、蟾蜍,或桂樹這些「月中之物」呢?這則也和不同時期的文明發展、社會氛圍、學術思潮…等狀況有關。如在兩漢時期,由於陰陽學說的盛行,便有學者從陰、陽相配屬的原理來解釋月中蟾、兔並存的現象。據劉向《五經通義》云:「月中有兔和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以為月亮裡有兔子和蟾蜍,是由於陰、陽相感或相制相倚的關係。

        而大約到了東漢,則又開始出現了蟾蜍是為嫦娥竊不死之藥、奔月後所化的說法。據東漢王充的《論衡》所記: 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以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過去,有些學者以為:嫦娥變為醜陋的蟾蜍,是對嫦娥盜食老公的神奇寶貝「不死藥」的一種懲罰與譴責。(註三)這推論,未免有些過度想象!

        比較有趣的是,後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蟾蜍和兔子之所以能成為月中神獸,是因為蟾蜍和兔子與月的屬性相近。

        例如,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便在〈天對〉中這麼說:元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以為月有「缺」的特質,與兔唇有「缺」的特質相類。另如宋人楊萬里也認為:「月之陰也,以缺為體也,……以缺感缺,兔者,缺之形也。」也認為月亮除了在望日外,皆有「缺」,與兔形有缺是相感而成,故兔為月神。

        除了「以缺感缺」外,在民間的說法中,則多認為雌兔是感月而生子;甚至有一說以為兔子沒有雄性,所以被認為是「陰缺」,因此雌兔只能望月而孕、從口中「吐子」。如東漢王充在《論衡.奇怪篇》中就這麼說:兔吮(舐)毫而懷子,及其子生,從口而出。晉人張華在《博物志.物性》中也說:「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舊有此說。」都認為兔子只要舐自已的毛就能懷孕,且生小兔時,是從口「吐子」而生,民間甚至以為這就是「兔子」之名的由來。此外,像宋人何薳的《春渚紀聞》中則引有蘇東坡的話說:「中秋月明,則是秋必多兔,野人或言兔無雄者,望月而孕。」另如《歲時廣記》所引《瑣碎錄》則說:「中秋無月則兔不孕,蚌不胎,喬麥不實,蓋緣兔蚌望月而孕胎,喬麥得月而實。」都以為月中的兔是雄性,地上的雌兔只要望月便可以懷孕。

        當然,無論是「以缺感缺」、兔可「吐子」,甚至兔可「望月而孕」,這些說法大多是出於過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片面觀察,並沒有科學的根據,亦不足為據。所以,早在明清之際,即有學者對此說提出了批判。(註四)

         此外,還有人認為月中的兔形,是屬十二地支卯位的兔生肖,投影到月上所致。如漢代緯書《春秋元命包》有:兔居月,坎之氣,坎在子位、子刑在卯故也。屬卯,老兔為猬,貉亦兔類,故並居卯。此說也太牽強附會了。

        而我個人最喜歡的對「月中有物」的解釋,則是在《大唐西域記》卷七中記載的這則傳說故事:很久久以前,在印度北方的烈士池西邊,住著一隻兔子、一隻狐狸和一隻猴子,牠們三個是好朋友。有一天,帝釋天要考驗牠們三個,便化為一老人,來到牠們住的樹林中,跟牠們三個說:「我聽說你們三個感情很好,所以特別從很遠的地方來找你們,現在我肚子很餓,可否給我些東西吃?」兔子、狐狸和猴子三人都說:「好!你留在這,我們去幫您尋找食物。」於是就分頭去尋覓食物了。狐狸沿著水邊找到了一條鮮鯉;猴子也在樹林間採了不少的花果,一起拿給老人吃。只有兔子兩手空空而回,這時,老人就說了:「我看,你們三個未必真是好朋友!猴子和狐狸同心一志,都能帶食物回來,只有兔子空手而回,什麼東西都沒送給我,從這裡可以看出牠的誠意。」兔子聽了老人的譏諷,就跟狐狸、猴子說:「你們準備些柴火,我要做些事。」狐狸、猴子便取了很多樹枝雜草,升起了柴火,當柴火燒得正烈時。兔子對著大家說:「仁者,是追求的,但因為我身卑劣,而難達成,只好以卑微的身體,充此一餐。」說完,就跳進火堆裡,不久即燒死。這時候,老人瞬間化現為帝釋天,滅了灰燼,收拾起兔子的遺骸,傷嘆良久,對著狐狸和猴子說:「何必至此!我很感念牠的心意,為了不泯滅牠捨已為人的行跡,就把牠放在月亮上,以傳乎後世吧!」所以,大家都說,「月中之兔」是由此而來。(註五)雖然,這則「月中兔」起源的傳說可能是來自印度。(註六)但卻對後來中國的月神話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四、月亮裡的兔子、蟾蜍與桂樹:一種對月表「陰影」的聯想

        而月中有兔、蟾、桂樹之說,至晚到了西漢時期,雖已成為一人們普遍知曉的說法,但同樣地也引來不少的質疑。如東漢王充在其《論衡.說日篇》中即對月中有蟾、兔之說表示懷疑,他說:……夫月者水也。水中生物,非兔、蟾也。兔與蟾蜍,久在水中,無不死者,……且問儒者:烏、兔、蟾蜍死乎生乎?如死,久在日月,焦枯腐朽;如生,日蝕時既,月晦當盡,烏、兔、蟾皆何在?王充以月為「陰」、屬「水」,而認為蟾、兔如「久在水中,無不死者」,固然是一種非常缺乏科學依據的說法,然由此可見,當時之人已開始懷疑月中有兔與蟾蜍之說的合理性。及至宋代的王安石則更科學地指出:「月中仿佛有物,乃山河影也。」以為月中之物並非兔,實為山河倒影。此外,像蘇軾在〈和黃秀才鑑空閣〉一詩中更提到:「明月本自明,無心孰為境。掛空如水鑑,寫此山河影。我觀大瀛海,巨浸與天永。九州居其間,無異蛇盤鏡。空水兩無質,相照但耿耿。妄云桂兔蟆,俗說皆可屏。」明確地否定月中有物之說,認為月中的桂、兔、蛤蟆是「妄云」、「俗說」而「可摒棄」的。

        至於為何古代中國人為何相信(或覺得)月中有兔子、蟾蜍,或桂樹呢?這可能與原始初民觀察月亮,對「月中陰影」而產生的聯想有關。

        事實上,以為月中有兔的說法,亦普遍流傳於世界上許多原始的民族。且在一些民族的神話中,也都有兔子或兔形之物跳入或被丟入月中,而形成月中「兔影」的說法。如在南美的阿茲特克印第安人神話中也說:在混沌初開的時候,天地一片昏暗,沒有一絲光亮。於是眾神聚集在特奧蒂華岡,推派一位叫喬吉卡特利的神祇和另一位叫納納華岡的神去把宇宙照亮。祂們成了太陽和月亮。本來,太陽和月亮是一樣明亮的,為了讓它們各自放射不同的光芒,於是一位頭腦靈巧的神便把一隻兔子扔在了喬吉卡特利的臉上。月亮變暗了,失去了他的一部分光芒,成了現在的模樣。        此外,像在非洲祖魯人的神話則說兔子祖魯住在大地上,但大地上沒有太陽也沒有月亮。一天祖魯聽了一位白鬍子老人的話上了天界,娶了天上大王最心愛的女兒瑪萊妮。瑪萊妮掌握著天上的日、月,她把日、月盛放在家裡的兩只大葫蘆裡,每天早晨她會把太陽掛在空中,傍晚收回來,入夜就換上月亮,這樣一年到頭,從不間斷。祖魯和瑪萊妮成婚後,瑪萊妮照舊掌握著太陽和月亮。一晃幾年過去了,祖魯的鄉愁與日俱增。一天,祖魯趁瑪萊妮外出的機會,小心翼翼地打開葫蘆蓋,取出太陽和月亮,各切了薄薄的一片藏在身上,然後立刻沿著上天時的道路,匆匆地回到了大地。從那時起,大地上有了太陽和月亮。而月中的兔影,自然就是兔子哥祖魯了。

        至於「月中有蟾」的說法,也並非中國所獨有,這樣的說法亦普遍流傳於世界上許多原始民族的神話中。如所羅門群島的土著將月亮看作是隻蟾蜍的化身;北美印第安人認為月亮是隻肚裡裝滿水的蟾蜍;墨西哥人的大女神月亮,是所有水的掌管者,她的化身是隻大青蛙;圭亞那印第安人也認為月亮中有隻青蛙。如Salish印第安人則有這樣一則神話:一只狼非常愛一隻蟾蜍,它為了尋找拒絕了它的蟾蜍,去求月亮照亮道路,月亮滿足了狼的要求,當狼剛要擁抱蟾蜍時,蟾蜍一下跳到月亮臉上並留在了那裡。        而另一則北美利洛厄特人解釋月亮陰影由來的神話則說,當洪水使堅實的大地沈沒時,蛙便跳離大地,吊在月亮前面,因此今天人們仍可在月亮上看到她們。至於美洲桑波伊爾人的月亮起源神話則說,母蝦蟆朝天空撒尿,天就下起雨來,引發了一場大洪水,最後母蝦蟆便跳到月亮的臉上。

        從這些在過去難有交通、且地域不同的原始民族中,都保有相似或類同的神話現象來看,月中有蟾、兔,甚至桂樹神話的形成,可能是來自於人們對自然事物最直觀的聯想,即月表陰影的繴想。或正如鍾敬文在〈馬王堆漢墓帛書的神話意義〉一文中對於月中有蟾、兔神話來源討論的結論一樣,月中的蟾蜍和玉兔以及桂樹,可能都是一種對月表「陰影」的聯想。由於月表有陰影的現象既明顯又神秘、引人遐想,因此在過去人類的生活中,此一現象往往能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因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解釋與說法。而此一陰影的形狀可能有時看起來似兔又似蟾、桂,因此在中國和許多其他的原始民族中,便不約而同地產生了關於月中有兔、月中有蟾的神話與傳說。

五、餘話

        隨著近代天文知識的發達、科學的進步,人類早已成功登陸月球,現今之人,即便是個小學生,應早已不再相信月中有玉兔、蟾蜍,甚至吳剛的存在了。但我經常這樣思考:或許,神話真的是人類社會童年時期的心靈產物,雖然,有許多荒誕不經的內容,但每一則神話從產生到被人們接受,甚至廣泛流傳,必定有與之相呼應的人類社會文化與心理機制,否則,這些神話不會被人們口耳相傳。因此,在這些神話傳說中,往往有著極大的「時間深度」,也許能為我們保存一些不同時期、不同民族及社會發展變化的痕跡。而神話傳說,除了是原始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之一,有時更是一種現實生活的折射。所以,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必然也能為我們展現不同社會階段與人類智力發展階段的印記。

        去年,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這則新聞:NASA宣布重返月球,20年內人類登月移民尋找地球以外適合人居住的環境,是天文學跟科學家的夢想。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在未來5到7年內,人類將再次登陸月球,目標是希望在20年內,就可以在月球蓋房子,讓人類永久居住。不只如此,航太科學家還打算把月球當作太空加油站,將來能夠登陸火星。……(註七)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稱:2035年,人類就可以到月球去「定居」了!

        中國人在二千多年前,就已創造了「嫦娥奔月」的「登月」神話,雖然,自作多情的詩人頗能「推已及人」地以為「嫦娥應悔偷靈藥」,同情她在「高處不勝寒」的廣寒宮中,只能每天面對醜陋的蟾蜍、每天只知搗藥的無趣玉兔,還有那只顧著砍樹而不解風情的吳剛,難怪要「碧海青天夜夜心」了。

        但,如果說神話傳說裡的「嫦娥奔月」是一場充滿悔意的錯誤選擇,那麼,在科學理論與實踐經驗指導下的現代「奔月」,是否能造就一場充滿意義、令人期待的太空旅行?或產生更多科學且合乎邏輯的新「月亮神話」?則是頗令人期待的。


註釋

註一:如在甲骨卜辭中即有:「甲子卜大貞,王賓月亡禍。」(文錄,419)的記載,「賓月」可能是一種迎月的儀式。另在卜辭中還有許多關於「尞」祭的記載,如「己酉卜,瞉貞,尞于東母,九牛。」(續1,53,2)而據《禮記.郊特牲》所載:「祭日於東,祭月於西。」因此,像陳夢家等研究者便認為卜辭中的「西母」之祭,可能是指祭月。註二:相關討論,詳參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頁61-67。註三:如袁珂以為:「蟾蜍的形象也是醜惡的。嫦娥奔月,化為蟾蜍,這樣的結尾,已有譴責的意味存在。」參袁珂,〈嫦娥奔月神話初探〉,頁143。劉城淮則以為:「蟾蜍形狀醜惡,且是吞月的凶物,人人得而驅逐之。嫦娥滿以為能成仙,叵料卻變作一隻個個喊打的癩蝦蟆,真是自作自受!」參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頁497。而屈育德則說:「嫦娥和吳剛的上月亮,都帶有懲罰的性質,嫦娥更變形為醜惡的癩蝦蟆。」參屈育德,〈日月神話初探〉,《民間文學論壇》1986年第5期,頁17。另,陳鈞以為:「嫦娥奔月變蟾蜍」乃是「封建道德倫理對嫦娥的誣陷」,亦是從變為蟾蜍乃是負面的角度切入。參陳鈞,〈論月神嫦娥〉,《民間文學論壇》1986年第5期,頁25。
註四:詳參清.鈕琇,《觚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卷六,〈兔〉引蒲城原子《兔說》,頁68。
註五:為方便理解,謹在此將其譯為白話文,原文詳參唐.釋玄奘譯,《大唐西域記》,卷七,〈尼斯國〉,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NO.2087,頁907-2。
註六:《大唐西域記》為唐代高僧玄奘口述,門人辯機筆受編集而成。全書主要記玄奘遊歷印度、西域19年間的一些見聞,其中包括了新疆至南印度140多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以及西域及中亞各國的許多口傳。這裡的「烈士池」,據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說:「此池在鹿野苑之傍。西域記七曰:『從施鹿林東行二三里,至率堵波。傍有涸池,周八十餘步,一名救命,又曰烈士云云。』」「鹿野苑」是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的地方,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10公里處。由此可見,這則傳說可能產生於印度。又根據過去研究者的考證,認為故事中的「兔王投身入火」故事,最早見於唐.慧琳的《一切經音義》中所記載的「月中兔者,佛昔作兔王,為一仙人投身入火,以肉施彼,天帝取其體骨置於月中,使得清涼,又令地上眾生,見而發意。」知此一說法應出自印度。因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便有不少學者,如W.F.梅耶斯、日人藤田豐八、蘇雪林、季羨林等人,咸認為中國「月中有兔」的說法,是受到印度「月兔」故事的影響。但在這則傳説中的兔子、狐狸和猴子三隻動物為好友的情節,目前可知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出現在三國時康僧會所譯的《六度集經》。在《六度集經》裡,則是以佛陀的「本生故事」的形式出現,在這故事中,梵志是「錠光佛」的前身;兔子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猴子是佛陀的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狐狸是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水獺則為「目連尊者。但,故事中並沒有兔子「捨身入月」的情節。因此,兔「捨身入月」的情節,可能並非印度傳說的原豹。這中間情節內容的轉變,是否曾受中亞或中原相關說法的影響?則仍有待進一步追索。
註七:〈NASA宣布重返月球 20年內人類登月移民〉,TVBS新聞網,2015/07/23,記者錢怡君報導, http://news.tvbs.com.tw/world/609301

作者介紹

劉惠萍,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學術興趣為中國神話、民間文學、民俗學、敦煌學,近年則開始嚐試利用考古出土圖像材料,考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以及先秦兩漢時期人們的食、衣、住、行等民俗及物質文化。著有專書《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花蓮客家民間文學集》,以及〈想像與真實:台灣原住民「弟兄始祖」神話傳說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一種「歷史」,兩種「故事」〉等論文40餘篇。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