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歸零的研究旅程──林美珠

林美珠(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意外的研究之旅

        走進青年生涯議題的研究,是我不曾規劃過的意外旅程。二十多年來的學術研究,從心理分析到敘事分析,從量化到質化,恰好見證心理學研究典範的轉移。但不管 如何轉移,我始終還是在心理學門中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次領域徜徉,像是每年的世界心理治療研究年會是我最想朝聖的地方,那裡有許多心理治療研究學者聚集,熱 情的分享研究成果,談論心理治療研究的新趨勢,這一直是我多年專業認同之所在。所以當我看自己看到我的研究計畫履歷上,出現這一筆「非典型青壯年的生涯想 像、建構與建構」這樣的子計畫時,我自己也很好奇我的研究方向怎麼變了,難道我對心理治療研究的認同改變了嗎?

        回顧2011至2012年間,我陸續聽到校內不同領域的老師談起他們的社會參與以及社會實踐的熱血故事,當時令我心好嚮往之。那段時間也剛好是我生命經驗 陷入低潮的時候,對於人生和專業發展有諸多的困惑與質疑。也許生命遭逢困境時,真的會有另一扇門打開的可能性。在2012年當時還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現為科技部)公告徵求跨學門整合型計畫「全球架構下的臺灣發展:典範與挑戰」,幾位校內不同領域的老師開始聚集一起腦力激盪撰寫研究計畫。事後來看,加 入人文想像與社會創新整合型研究團隊的三年期間,就像是那另一扇門,把我從專業耗竭和抑鬱中帶出來,也意外的成就了這一趟很特別的學術研究之旅。

重新歸零

        這趟特別的學術研究之旅可以說是個重新歸零的旅程。

        聽了三十多場青年的創新生涯故事,每一場我都像是個新手般好奇的聽著我不曾想過的生涯故事,於是我漸漸變得謙虛了起來。三年來我聽過的青壯年生涯故事包括返鄉或移居創業、跨界移動,以及創新生涯先鋒的故事。

       我聽過新一代青年小農怎麼跨界彎腰當農夫同時又要友善環境的故事;我聽過拖著自製的火箭爐煮出一萬碗以上的紅豆湯與人結善緣的故事;我聽過為了倡議種子保 育的重要性而不斷在田間游牧的故事。這些生涯故事是如此的平凡與獨特,平凡的是他們腳踏實地活出自己的夢想;獨特的是,他們的生涯發展是跨界跨域的走出原 來的專業訓練背景,在非專業的跨界中,以具個人特色的哲學思維,進入陌生的實踐場域,籌劃嶄新的移動計畫。這樣的跨界移動現象交織出新世代青年的另類生涯 實踐。

        而創新生涯先鋒的故事就更精彩了,這些社會創新先鋒者的年齡可能比我小兩輪以上,他們對社會的關懷與對社會價值的投入,真讓我自嘆弗如。我聽過在尼泊爾因對女性議題的長期關注繼而創立布衛生棉的社會企業;我聽過把工作和社會參與作結合,透過商業模式經營國際志工服務的故事;我聽過支持在地社區農業將消費者 和生產者那雙勞動的手連結在一起的菜舖子故事;我聽過小鎮文創發展在地共好的創新故事;我聽過短短三年發展成為全亞洲最大群眾募資平台,支持過無數青年實 踐夢想的創業故事。這些故事同時是真實也是不真實的,真實的是他們真的活出一條生涯路;不真實的是,他們選擇了一條很少人會選擇的生涯路。而這些社會創新 先鋒者看到社會的問題,透過不同的創新方式去回應去解決。最奇妙的是,我在他們身上學到,有時表面看到的問題可能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需從身體力行 中深度去理解,而解決問題為社會帶來改變的同時,竟然也可以變成一種商業模式,變成實踐者自己職涯的一部份。

        回想這每一場訪談的聆聽都是另一種重新歸零,也因此每一次生涯故事的傾聽對我來說都是無比的珍貴與撼動。這些活生生的故事挑戰了我的視框,讓我回頭得以檢視自己的習以為常。

轉化及反思

        我出生在嬰兒潮的年代,也在成長過程中見識過台灣的經濟起飛與奇蹟,同時是在直線敘事的軌道上一路前進。在我成長的年代,每個人幾乎都在一種集體轉換的軌 道中,求學是為了升學,升學是為了有更美好的人生。這種集體轉換假設生命的發展是直線前進的,是一種隨著時間的累進,就會有美好果實集結。所以很理所當然 的,我是一位大學教師,也會以自己走過的直線生涯徑路來勉勵和提攜學生,好好努力讀書,將來就會出人頭地。但是這愈來愈像不堪一擊的氣球般,一戳即破,因 為現實是當代青年的職涯發展並非如此。但認知到事實之後,我卻無能為力。

        終於,我也開始有勇氣嘗試不一樣的教學活動,在生涯課裡把學生帶出去,讓學生走出舒適圈去經歷不同的視野。課堂上來分享生涯經驗的不再是心理師或心理學 家,而是上述那些活生生的努力想走一條創新卻人煙罕至的生涯路,我想讓學生知道這世界的生涯實踐有很多方式,藉此打開他們的生涯想像。我也讓學生在週末出 去換工,透過勞動體會在地生活,也同時磨練那總被視為不起眼的實際操作能力。許多教和學的活動是透過我和學生一起實作、共學、與共構完成的,常常我自己也 沒有清楚的答案,我和學生都必需在模糊不確定中摸索一同建構我們的學習。記得一年前,我給學生期末作業是提出一個回應在地需求的創新生涯方案,我的課堂中 有59位學生,我和我的專任助理雅玲小姐花了很多時間陪伴學生一步步釐清他們的想法,並且一步步引導他們去想什麼是與在地連結的行動方案,以免學生落入理 所當然卻無社會實踐感知的思考模式。

        畢竟學習慣習非一日可打破,在我所教的學生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有熱情和意願將他們的想法付諸實踐的。之後我漸漸體會到,沒有實踐過的想法可能不是真正的 重新選擇。校內有很多關於創新創業的講座,講座資源多元且豐富。但往往故事很好聽,然後呢?是否聽完仍舊回到那個舊慣習,走不出舒適圈,也走不出直線敘事 發展的迷思?當然多數學生都懷抱夢想,不過一旦被問及「那你/妳願不願意試試看」之類的,多數學生的回答是「我可能做不到」、「那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 「太難了」,最後種種夢想也就無疾而終了。

        有了教學經驗上的新嘗試之後,我也開始注意到資料庫平台建立的重要性。過去一年多,在校內多位同仁的支持與肯定下,與助理雅玲小姐一同規劃了「東台灣人文 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資料庫平台」(請參照http://et.ndhu.edu.tw/)。這個資料庫平台典藏了東華大學老師近年來在東台灣田野場域下 所進行的各種主題研究計畫案,同時也典藏了在地案例以及在我的子計畫研究中的那些人那些故事。我希望放進生涯素材的典範人物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像是郭台銘或 賈伯斯,而是那些活生生可能就在我們身邊的,跟學生年紀和社會背景相仿的青年的生涯故事。

430_8c07d0ce.jpg
圖一:「東台灣人文 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資料庫平台」(http://et.ndhu.edu.tw/)

結語

        三年不算長,但是三年可以翻轉一位學術人的想法,對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回顧這三年以來,我從生命的困境中走出來進入到人文想像與社會創新的整合型計畫, 我所收穫的不僅是那研究結案報告而已,我可以看到那些故事在我身上產生的力量,而我也在教學和研究中試著轉化那份力量,嘗試創新。雖然還不知是否就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和改變力,也不確定學生能否在集體直線轉換的單軌中有更多的生涯發展可能性,這些值得後續細細品味與觀察。

        很慶幸的是這三年來,這社會漸有一種學以致用的氛圍,鼓勵大學老師走出校門與社會連結。對我來說的意外研究之旅,事實上是在社會結構與氛圍的改變下所成就 出來的美好,像是學校的社會參與中心對教師正式和非正式課程的支持;科技部人文司推展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本校是第一期四所執行學校之一;近期還有教 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展大專院校生涯輔導工作計畫等等。也許剛好有這些有利的條件搭配作為養分,讓我這趟意外的研究之旅,開展出甚有價值的生涯偶發力 (serendipity)。


作者介紹

林美珠,美 國Purdue大學Counselor Education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工作二十餘年,喜歡探究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歷程、夢工作、以及敘事 分析。近年來開始接觸並關注跨領域研究以及社會實踐、青年的生涯議題,同時在任教的課程上尋求突破的可能性。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