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走向大眾:娛樂化的鹿窟事件

辜雙羽 歷史學系學士生
許旻鈴 歷史學系學士生

  我們將白色恐怖時期的鹿窟事件轉譯製作了 Podcast 節目《鹿窟鹿哭》,裡頭不但沒有沉痛講述受害著的遭遇,也沒有嚴厲地斥責不法審判,相反的,充滿我們嘻嘻哈哈的笑聲……這聽起來就很欠罵,但請先聽我們解釋!

  110-2 學期我們選修了歷史學系潘宗億老師的「大眾史學導論」,因而產出了這部作品。何謂「大眾史學」?我們或許可以說它是歷史學界為了走出象牙塔而出現的名稱與取徑。其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吸引一般大眾一起來了解、反思歷史(畢竟學術文章不是很多人想看)。傳統的作品形式包括歷史小說、影視、遊戲和漫畫,而伴隨現今科技不斷蓬勃發展,人們休閒娛樂的形式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增加,比如電玩和 Podcast 等等,而歷史走向大眾的呈現方式也有了更多可能。

  於是,便有一些學者,又或是有一定歷史素養之人,開始將歷史與小說、影視、遊戲、數位媒體等進行結合,欲藉由各種創作形式使大眾對於歷史更加熟識,也讓了解、認識歷史的過程更加有趣而容易感受,進而引起人們對歷史的興趣和關注。與此同時,亦得希望在此期間透過大眾對作品的回饋,收穫各種不同的意見相互交流,使多元表述的歷史書寫呈現更多元的觀點,包括各種小人物的心聲。

Podcast 封面照

  但怎樣的作品才算是「大眾史學」呢?廣義而言,跟歷史有所牽扯、符合史實、大眾愛看,包括小人物在內,或由小人物以上述各種多元形式表述的歷史書寫,就叫做「大眾史學」的作品。但或許我們無法更加明確定義到底怎樣才算、怎樣就不算「大眾史學」,因為這涉及每個人對歷史真實性、創造性與娛樂性如何平衡的想法不同。有些人認為大眾史學作品應由具一定史學知識背景之人寫出,達到吸引人們主動去認識與反思歷史的同時,仍能確保歷史的真實性。但有些人認為只要與歷史相關之作品,即得以稱作大眾史學,不論其真實性程度,甚至是僅具有歷史意義的虛構,因其目的只是讓大眾對於歷史的接觸與反思程度提高。舉例來說,像是電影《賽德克巴萊》是一種大眾史學,應該沒什麼問題。那漫畫作品《義呆利》或小說《織田信奈的野望》算嗎?這就很難說。

  話說回來,當我們知道期末要交一份大眾史學作品後,便決定以 Podcast 的方式來呈現。一來,以往沒有嘗試過;二來,兩個人方便一起做,又感覺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就是如此樸實無華的理由)。我們隨便列幾個腦袋中的歷史事件,並從其中選定以鹿窟事件作為主題。一方面它資料多,而原先想以高雄中學與二二八作為題目即因其資料太少而放棄。另一方面它震驚了我們的小宇宙,因為原先對它的約略印象與維基百科的介紹完全不同(這點很重要!)。

雙羽:「我的小學在鹿窟事件紀念碑再山下一點的地方,小時候就有稍微聽過鹿窟事件,記得是有一群共產主義理想的青年到山上,後來被捕的時候連幫助過他們但不知道共產主義是什麼的無辜村民也被抓走。

維基:「鹿窟山上有一個共產游擊基地,當地村民們都被吸收入黨,周遭的村落被逐漸吸收成為有許多據點的武裝基地,後來軍警循線大舉破獲。

我們:「蛤!?

  究竟是兒時記憶的不可靠,抑或是維基百科真的不可信?究竟鹿窟事件的那些「共產人士」是抱持著理想,而在山上與村民過著悠哉的農村生活,抑或是一群日夜為共產大業努力的邪惡顛覆國家分子?這兩者之間微妙的差異為事件本身增加了不少懸念,我們彷彿名偵探柯南般,要從蛛絲馬跡(書堆)中找出真相!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可惜的是,真相永遠沒有這麼簡單。尤其在歷史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記憶。我們能知道誰殺了誰,但難以判定誰認為的歷史才是真正的歷史。這起事件,從戒嚴時代國家角度來看,他們認為這些逃到山上的人是共匪,而村民亦可能為共匪。此外,因其具有龐大而緊密的組織,因此為了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以震懾其他「擾動局勢的不法人士」,勢必該將許多人判處死刑以達到最大威嚇。(註一)從村民的角度來看,這自然是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幾萬名軍人不由分說,殺到山上將山頭包圍,並把這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抓起來,又說他們是共匪,但,事實上他們大多連五星旗跟中華民國國旗都認不得。(註二)對那些逃到山上的人們來說,他們因為想法和理念與當局有所不同,為了避免人身自由被剝奪,因而逃至鹿窟,希望有朝一日能實現理想。那些想法於現今說出來只是個人的言論自由而非真的罪大惡極,但在那時卻為政府所不容,那麼他們當真做錯事了嗎?(註三)這三種視角當然都或多或少有相互誤解的地方,但卻又沒有一方在說謊。

  這種因角度不同的微妙認知差異,形成我們對這件事的最大興趣。前面說到,所謂大眾史學就是要吸引一般人,也就是要讓更多人願意主動去接觸歷史。因此「娛樂」、「有趣」勢必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基調,畢竟沉重的作品往往並非多數人於疲憊之餘選擇娛樂項目的首選,人們大多仍傾向選擇較為生動、有趣的作品。

  但我們要講的可是白色恐怖時期的滅村事件啊!這主題怎麼可以娛樂,又何以有趣?難道要一邊說村民有多慘,一邊哈哈哈嗎?不要說別人了,我們自己會先給自己幾拳!太輕浮了!

  左思右想,我們便決定將上述所說的那微妙的認知差異設定成我們討論的主幹,這畢竟也是最讓我們驚奇、意外、跌破眼鏡的部分。此外,我們若是有興趣,聽者應該也會感興趣。在節目中,對於事件的描述,我們首先從二二八事件後逃到鹿窟的共產主義人士說起,接著從政府的角度,再穿插農民的視角,最終構成對情勢認知的三條完全平行線。明明同處一時一地,卻又同床異夢,每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想知道是怎麼樣的小世界,歡迎來聽!)。另外,於節目當中我們也穿插許多於史料閱讀時所蒐集到的摧毀三觀的小故事,畢竟現今的人們經過大眾媒體的渲染,大多喜歡勁爆的話題(我們也是)。比如在《鹿窟事件:監察院調查報告》和《鹿窟事件調查研究》(註四)即有提及國民黨上山的指揮官──谷正文,他將 19 名涉案的未成年村民抓回家當他的私人奴隸。其意思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是共匪,但他要帶幾個小共匪回家當奴隸,照顧他老婆、幫忙帶小孩,或是服侍他、幫他跟監。這,到底是什麼道理?簡直邏輯不通!

Podcast 第四輯封面照

Podcast 第四集預告片截圖

  除上述之外,於節目中我們亦設計了一些特殊環節,比如時空電話亭──邀請神秘嘉賓參與演出,並扮演當時的一些重要角色,來場不同時空之間的對談,如此使聽眾更有身臨其境之感,並得以減緩其於聽本節目所產生的疲憊感,使其會心一笑,可以有動力再繼續聽下去。

  我們費盡心機地想要在 Podcast 中得以放肆大笑,因而於節目內容的呈現上大多在講述脈絡,像是親共產黨的台灣知識份子們為何會上山?國民黨為何會反應如此劇烈?等等。而非從受害者的角度述說他們所遭遇的悲劇,或是帶入同情受害者的主觀意識講述事件經過,並對加害者進行一翻口語的懲罰、訓誡。

  此外,也因我們本身平常也不太喜歡過於嚴肅的對話方式,故於本節目中主要仍是以輕鬆對談的方式道出事件全貌,有時會演出小劇場或相互吐槽,增加與觀眾間的互動性與內容的趣味性,而此亦是使事件描述更為輕鬆、節目得更加生動的的辦法。另外,因節目的標題為對鹿窟事件的全披露,故於節目中,我們將各自的形象畫成有著怪異髮色的骷髏鹿跟骷髏蛇,讓畫面看起來更加弔詭一點,並於節目中配上詭譎的音樂,製造出玄而又玄,帶點神祕氛圍的 Podcast 節目。

  關於對鹿窟事件最終的評判,因每個人皆具有其對於事件本身獨特的主觀想法,對於事件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認知也大不相同,故本節目並不下任何偏向任一方的結論,只單純的分享我們於了解事件經過的心得總結,即三方人士雖處於同一時空、同一地點,但其思想並不在同一頻道上,因而造成了鹿窟事件悲劇的發生。與此同時,我們更期望的是聽眾能聽完本節目對鹿窟事件的介紹後,能自己思考這起事件對於後續人們的影響,又或是對歷史更加地感興趣,而若是對台灣這塊土體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

至於成品最終如何?我想這就該交由各位來自行評判。我們將作品放在 YouTube 上,頻道名稱為「鹿窟鹿哭」,而節目本身是由一集預告片加五集正篇和一集番外篇所組成,歡迎有興趣的人來聽聽。但因我們都只有小時候會聽收音機,對於 Podcast 沒有什麼接觸,因而在作品完成度、錄製、剪輯等層面都沒做到盡善盡美。此外,不標準的咬字亦是在製作 Podcast 的一大難題,在此只能說配音演員的辛苦,我們體會到了!而這,也是大眾史學製作的困難處,其內容既要生動有趣又要含有歷史知識教育功能,又要學會硬體製作,根本就是要逼人天天斜槓與跨領域。但至少這是在歷史系打滾兩年半,稍微學到些許皮毛的兩個人,花一學期絞盡腦汁,將書中艱澀沉重的記述化為讓人有興趣的內容。有時間的話,不妨來聽聽看吧!

(點擊圖片即可連結至「鹿窟鹿哭」 YouTube 頻道)

註解:

  • 註一:有關這視角相關的論述,可參閱:谷正文(口述),許俊榮、黃志明、公小穎(整理)(1995)。白色恐怖秘密檔案。臺北:獨家。
  • 註二:有關這視角相關的論述,可參閱:張炎憲、高淑媛(1998)。鹿窟事件調查研究。新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張炎憲、陳鳳華(2000)。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新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 註三:有關這視角相關的論述,可參閱:藍博洲(2001)。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頁115)。臺北:聯合文學。
  • 註四:對於此事詳情可參閱:張炎憲、高淑媛(1998)。鹿窟事件調查研究(頁160)。新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