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地教學與異地田野:地圖空間的人文歷史演繹──郭俊麟

郭俊麟(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口述
姜慧珍採訪撰稿

我們以為再熟悉不過的街景、建築與常民生活,透過田野實察的焦點性關注,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尤其,經由地圖繪製,審視前人路徑與自我踏查軌跡,如福爾摩斯般的,在疊合與交錯的足印間,或許更能洞悉書本言而未明的訊息。

286_3134029b.jpg

緣起

2013年10月,當時於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進行訪問的日本縣立熊本大學辻原教授,受本校郭俊麟老師邀請,到台灣文化學系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其多年來進行二戰以前日本海外糖業株式會社及社宅地的研究成果。

        辻原教授特別針對日治時期台灣舊糖廠與韓國、日本進行比較研究,拓展台灣系師生於區域比較研究的想像與視野。而台灣系近年新增亞太區域研究學程(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 in Asia Students,APAS)開始招收國際生;一方面也鼓勵大學部學生選修英語授課課程,並進行亞太區域比較之學習與研究。辻原教授非常肯定這項學程規劃,亦提出未來兩系學生有更多交流與互訪的機會。

        2014年初,台日雙方的老師共同規劃了一個橫跨兩地的移地教學構想。首先由辻原教授帶領其研究室的大學部學生來花蓮,進行為期一週的海外調查的活動,與本校台灣系學生展開共同田野調查。接下來則由郭俊麟老師帶領參與本次田野的東華學生訪日,將兩系學生的調查成果於熊本縣立大學公開發表,拓展學習深度與兩系友誼。

        此跨校舉辦的移地教學計畫的立基點,是以兩系的共同教學重點與可相互對話的專業出發。例如,均非常重視田野實察與歷史面向的考證。在技術應用能力方面,熊本縣立大學偏重CAD繪圖訓練,東華則側重GIS專業製圖的學習,雙方可就技術應用相互結合與互補。

        另一項深層的背景,本計畫田野實查的場域選定在花蓮歷史街區,緣於台灣曾受日本50年的統治歷史,至今仍留存文化形塑、現代化發展的見證。對於兩國年輕一代的大學生,產生了超越異地文化調查的課題,並提供文化參照、歷史建築保存,以及重新認知本國文化的經驗。

前進田野的籌備

        本計畫雖然在2014年8月才進行實地互訪,籌備和前置作業則達三個月之久。其執行分為三階段,包括準備聯繫、聯合田野調查、移地教學。準備階段先由郭俊麟老師向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取得過去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的花蓮港街歷史地圖、都市計畫圖、美軍空拍影像、東台灣展望老照片等空間歷史圖像史料,雙方學生得以在學期課程先進行導讀與專業技能的繪圖疊套應用。

田野有了,該由誰前往?台灣系選送生主要以「人文數位與GIS專業學程」的大二、大三生,修習過「文化資產數位典藏」、「東台台灣歷史統計與GIS實作」等進階課程。再者,交流活動使用語言為英文,遴選時也特別著重英文能力。最後拍板定案,「台灣代表隊」出訪,由1位專任教師,大學部8位學生、碩士生1位,共有10位成員。

走筆至此,我們將目光轉向日本熊本縣立大學環境共生學部。這是位在九州熊本市市區的學校,該系的教學宗旨在於培育具國際觀點思考新型態生活方式的學生。統合課程以知識學習和落實圖面製作,進一步於小班制的田野實察深化實踐。同時,每兩年規畫一次海外大型研修旅行,建構學生的國際視野,再藉由歷史縱深的觀點理解現代社會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花蓮田野看到誰的文化?

台日聯合田野實查路線以日治時期花蓮港街為範圍,大致以美崙溪下游段保留較多歷史建築的街區為主,參與的東華學生除了進行圖面的判讀比對和分析,將花蓮舊市區的歷史圖資結合Google地球的街景和衛星影像,比對古今變化,並規劃實察路線和訪查景點,亦先行勘查。

 將近一週的實察過程,台日學生混合分為三組,初期他們必須克服語言障礙,了解彼此專長分派任務。聯合田調的行程緊湊,學生們白天實察,晚上則進行分組討論和製圖。

287_8502fb31.png
學員拜訪將軍府,聆聽資深導覽志工李老師的解說

步行花蓮市區的田野踏查模式,對台日學生發揮不同的影響。在東華學生們的心得報告,幾乎都提到他們很少用「腳」好好檢視這塊土地,原本以為熟悉且街區不大的花蓮市,竟包羅以前未曾留意的文化風采。電腦的數位地圖,由雙腳逐一驗證,比對今昔變化,研究的契機由此展開。

288_895b5fcb.png
台日學員分組討論如何將田調成果以電腦製圖呈現

而日本學生對於花蓮保存日本時期的歷史建築,難掩深切的情感,分組討論的筆記顯示他們對於歷史建築探察的操作階段:How to find? How do you feel? How to record and map? 而台日學生在日治時期歷史建築的地圖資訊繪製,明顯看出兩系學生之文化與教學重點的差異和互補性。台灣系可精準掌握GIS繪製,熊本大學的美學和設計感讓圖面具有專業導覽摺頁水準。在這次雙方學生交流,東華師生都充分感受到熊本大學生的創意力和實作功力。

三組學生製作完成的地圖主題包括:Let’s Search the old buildings the best shot、日治時期歷史建築、鐵道文化地圖。版面需涵蓋地圖、照片、文字說明,呈現想說的地圖故事。如此細緻且異文化的田野實察,訓練學生思考如何篩選地圖圖面,在龐雜多元的訪察資料精煉出「一語中的」的地理資訊,賦予這張地圖生命力和功能性。

289_d0357a6a.jpg
田野調查繪圖成果一
290_9500960f.jpg
田野調查繪圖成果二
291_dae3122b.jpg
田野調查繪圖成果三

建置異國文史導覽路線

第三階段移地教學,由台灣系學生赴熊本大學進行交流與聯合成果發表會。此行重點之一在於參訪日本三大名城之一的熊本城,對歷史建築的保存與維護。台台灣系學生並利用課堂所學的GPS與智慧行動導覽自行規劃文史體驗遊程,進一步完成建置。

其中,由郭俊麟老師擔任共同計畫主持人的「文史脈流行動導覽平台建置計畫」,藉由行動導覽平台與APP以台灣文史景點為基礎,結合適地性服務 (LBS)提供使用者所在地(或查詢地)附近文史景點(景線)資訊,提供景點(景線)解說與路線指引。

文史脈流行動導覽平台也能提供使用者自建景點與規劃景線機制, 將自建景點與景線分享同好,也能透過 DEH Mini 讓使用者能有系統以規劃景線進行深度的文史導覽。數天行程下來,參訪學生共建置70個長崎景點和16處熊本景點。

292_4f1e3ad2.jpg
移地教學團員於日本熊本城前合照
293_477fbc3c.png
日本移地教學景點建置的APP畫面

地理空間資訊與旅遊產業

        學地理的人,能在不同性質地圖解讀其中「密碼」,而一般民眾利用地圖找路、旅行。如何將多樣的地理空間資訊、台灣深厚的文史及數位導覽平台有效結合,提供適地性服務,充實活化產業內涵,進而讓使用者「有感」,是郭俊麟老師在研究和教學致力的方向。

        本次「移地教學」計畫的成果,可分別由文化體現和實務操作探討。與國外學生聯合田野調查和移地教學,拓展台灣系學生的視野,以及對所學不足的正向省思。實地踏查過程,比對花蓮市街日治時期以來地理空間的今昔變遷,亦能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是這些歷史建築被保留下來?空間背後是否存在著權力意涵。?而對照日本現存的古蹟管理方式,花蓮(或台灣)的活化與再利用政策和作法,各有什麼優劣,台灣的文化資產還有什麼更好的可能性。

        而在台日學生製作的花蓮市街文化資產地圖,展現大學社會參與與地域振興合作的可能性。將學院知識落實於花蓮旅遊產業的實務操作,呈現一幅有文史專業,並吸引遊客按圖索驥的旅行地圖。在移地教學階段,則運用GPS、文史脈流平台等數位平台,規劃並建置不同屬性的旅行路線。

        雖然「移地教學」受限經費,不易常態辦理。不過,藉由學期舉辦的田野實察與成果製作,學生在步行和深度訪談、主題地圖繪製等參與,思考地理空間資訊能創造的價值,以及未來能為台灣產業提供的服務面向。


作者介紹

郭俊麟,現職為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最高學歷為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媒體博士,專長於地理資訊系統、數位地圖及文史行動導覽的應用。曾獲得本校人社院101年度優良教師,102年度教育部網路通訊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的教材特優獎。任職期間指導本校學生參與多項全國性地圖設計、創意教案設計、地理資訊創意企畫競賽等屢獲佳績。自己也親自參與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競賽,於102年度第2梯次入圍第三階段(TogegherE團隊),進入全國前十。103年度擔任計程車學院協會的常務理事,協助計程車司機的導覽教育訓練及社會創新。2014年10月獲校長邀請協助輔導校園電動車之創新創業。

姜慧珍,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碩士班學生。喜歡聽故事、寫故事,曾以採訪人生的記者為業。後來,為孩子說繪本,驚覺下一代無法熟悉在地故事,成長將多麼鬰悶,而重回校園修習。年紀雖輕,但已懷抱著成為「耆老」的胸懷,努力啃讀在地文史。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