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一幅畫讓我驚識學生蓄勢待發的原創力──曾珍珍

曾珍珍(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藝術不在於複製肉眼可見的,而是讓幽微的昭然可見
Art does not reproduce the visible, rather, it makes visible.

─ 保羅•克利 (Paul Klee,1879-1940)

去年年底,藝術設計系在本校的行政大樓一樓門廳舉辦了學期成果展,我因開會路過佈展區(兩三位同學還在搬箱子、堆疊、敲敲打打),隔了三尺之遙,目光被一幅畫面暈染著淡藍、泥黃、赤白與不同色度鐵灰的油畫吸攝住。這幅畫顏色較為明亮的上方,在右上角和左下角的部位,炭筆素描般零落勾出少許黑色餖丁凝塊,上豎短小垂直線條,遠看似青釉裂紋。我以為這是一幅企圖揉合中國水墨暈染技巧與西方極簡風格的抽象畫。由於向來偏愛灰藍色調(住在下美崙濱海公寓眺望太平洋面近八年的視覺感化吧),更基於某種類似邂逅的驚喜(在眾多色彩炫麗、構圖奇突逼近達利風格的搶眼畫作中,它彷彿一面透明天窗,閒閒靜靜地引人仰觀雲影),我趨前細探究竟。一看之下,發現這原來是幅超寫實(photorealism)畫作,畫的是冬天休耕的稻田。收割完的田畦已經重新翻土、灌溉,正在等待來春插秧。畫面近中央處,在一根幾乎是最短小的殘梗上停著一隻紅蜻蜓。它是整個畫面唯一的生物,除它之外,沒有第二隻同類,也找不到田螺或水蛙。此一構圖剪裁,讓這一幅超現實畫作臻入了象徵以及抽象的意境:在天光(破曉)時分等待著春耕的冬田即景,畫出了台灣在地風格蓄勢待發的情境;而紅蜻蜓既寫實,又因讓人聯想20多年前被小虎隊唱紅的一首同名流行歌,喚起了年少集體意識裡共同擁有的遐思─飛啊飛,讓我們像紅蜻蜓般自由遨翔,在水光中投下身影,又扶搖直上雲端。此外,觀畫者必須仔細端詳,才能察覺畫作中央精微地利用油彩厚度髹出一道道立體的水紋。這是微風的腳跡?空氣中攜帶污染源的霧霾落水沈澱?看不見的魚苗醒轉過來潛水掠食?或者,淘氣的童心伸出想像的指頭撥動未來的春水?東華大學藝術學院的大學部學生竟然有人懂得如此大膽構圖,冒險嘗試,不畏嘗試失敗,看似簡約的畫面被人譏評為畫工疏懶、缺乏自信─看著看著,我由衷感受到一絲窺見作畫者內心秘密的欣喜。站在這幅自在游移於超寫實與抽象極簡間的畫作,我被一位方才起步的年輕藝術創作者那股與土地共生、純樸可喜、自得於心的原創力感動了。

        透過在旁佈展的同學傳話,我與〈天光〉的作者藝術設計系二年級的吳承諭同學聯絡上了,我決定收藏這一幅畫。承諭是轉學生,這學期才入學東華,對於我表達意願收藏他的畫作,喜出望外。他說自己來自雲林,從小在田畦邊玩耍長大,破曉前灌滿水休耕的冬田是他熟悉的記憶。「那就是一面百看不厭的鏡子,映著天光、雲影,還有將要褪去的夜色,是它教會我光影與色澤多層次的交疊與渾和。既神秘又熟悉的鏡子。」承諭說,「原先畫面裡沒有生物,只有光影和色澤,我的指導老師洪莫愁教授建議我加入。我選擇水田中最美的紅蜻蜓代表所有昆蟲上場。」

        我不僅收藏了承諭的畫,更介紹他上網瀏覽德國當今最受矚目的繪畫大師Gerard Richter的官方網站,見識他不斷推陳出新,以大膽嘗試、渾和多元絕藝享譽國際畫壇的大師格局。作為即將卸任的語言中心主任,我期許承諭加強英文閱讀能力,透過此一國際語言打開世界藝術視窗。也希望他能造訪美國Ted Talk網站聆聽在哈佛大學教授藝術史的非裔學者Sarah Lewis一場在網路爆紅的演說: 〈擁抱近乎/猶未達陣〉 (“Embrace the Near Win”)。Lewis教授提醒我們,對藝術創作而言,成功(success)就像射中紅心一樣,只是一樁事件、時間中的一個點,或是一項世界授予我們的認可標籤;成大器(mastery)格局更高,鞭策創作者不只委身於一個目標,譬如完成一幅優秀的畫作,更要委身於不斷的追求,追求永無止境的精進。〈天光〉,美的端倪,一幅初始成功的佳作,惟願它是遙遠未來成大器的開端。(01/20/2016)

473_a2dc93df.jpg
圖一:吳承諭,〈天光〉
(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作者介紹

曾珍珍,1976年台大外文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Mythopoesis Historicized: Qu Yuan’s Poetry and Its Legacy。在 西洋文學領域,碩士時期主修現代文學,博士時期專攻中古與文藝復興文學,並曾修讀古希臘文至能以原文閱讀荷馬史詩。1992年回國任教於甫成立的國立中正 大學外文系,1996年移居花蓮參與創辦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2000年擔任系主任且負責成立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此後十年協助李永平與郭強生兩 位作家教授投入創作教學。曾自許60歲時成為學貫中西的博雅學者,目標雖未達成,惟留住了一顆自在悠遊於人文與藝術世界的心靈。2007年曾以Toni Morrison第一本小說The Bluest Eye中譯《最藍的眼睛》獲金鼎獎最佳翻譯人,另譯有Elizabeth Bishop詩選與導讀《寫給雨季的歌》。學術近著包括專書論文〈譯者楊牧〉、〈那個人那一張臉─讀《背海的人》解識王文興的面相術〉。詩作散見報紙副刊。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