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n Tjalingitjan 陳惠娟 (來義鄉公所社會課課長) 「支持著自己喜歡的事並不累,因為那不只是責任而已」 猶還記得20啷噹歲,初次以主管機關身分一腳踏入社區會員大會時,面對的就是會中民眾針對理監事的散漫態度與怠惰行為,要求主管機關予以法理上的懲處說明 ...
都市河川治理網絡的建構:以屏東市萬年溪為例——林育諄
林育諄(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一、河川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過去河川在都市發展文明的歷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從原本農業生產時期所具備的交通運輸、水源供給與灌溉功能,到了都市化及工業化帶動的發展過程中,一來都市人口遽增,導致原有公共設施與 ...
部落關係與社區營造的對話——Kui Kasirisir(許俊才)
Kui Kaisirisir 許俊才(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在原鄉部落,我們常常說每一家的孩子都是部落的孩子,我們都有責任去照顧、教育我們部落的下一代。 我相信在部落長大的孩子大多會認同這個觀點。畢竟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血親或姻親的關係,而且不僅居住在同 ...
鹿野呦鳴:我的旅遊筆記—王鴻濬
王鴻濬(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為鹿野寫一本具有質感的旅行書,分享鹿野的人文自然之美,藉由一本書的內容與深度旅遊而發現,一直是我非常想完成的一件美事。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前往鹿野,為了鹿野永安社區的「玉龍泉」生態步道與生態池的輔導,大 ...
青年貧窮無處逃,合作社經濟的解方與挑戰—裴浩哲
裴浩哲(台灣文化學系碩士) 每逢過節與親友聚餐時,長輩們都不約而同的詢問晚輩的學習近況,表現傑出的就會被長輩表揚,而表現不佳的就會被給予勉勵,接著,長輩們又會不約而同的提到臺灣的就業環境,說臺灣的大環境不好,要用功讀書才有辦法找到好工作,如果有機會 ...
新自由主義下原住民部落可能的出路:原住民族社會企業與團結經濟?—黃盈豪
黃盈豪(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民族社工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楔子:當資本主義無所不在地把我們生活的各個面向都商品化的時候,我們不斷地探問和尋找資本主義以外的各種可能另類經濟形式。互助分享、強調人跟人的關係、看重社會集體和團結等原住民部落的特質,都是我們在面 ...
加納納:籃子裡的檳榔與咖啡—張瓊文
張瓊文(台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舞鶴臺地東側一個地勢凹陷的小谷地,當地阿美族人以其形勢貌似「籃子」,稱之曰「加納納」。1980年代以後,加納納與花蓮許多其他部落都面臨到青壯人口的流失;儘管千禧年前後有零星人口回流,但主要是年長者返鄉。根據2016年的調查, ...
在關係中尋找培力的可能:在生活中滋潤彼此的關係
游雅帆 前言 一群人長期的社區工作中會互相激勵而引發個人學習及組織學習,並帶來更多的社會網絡,甚至形成社會資本。透過社區參與過程,可以在實踐中思考生活的價值、擁有思考問題的邏輯能力、能夠有面對問題的能力、有解決問題的資源,如果「參與」具備這樣的成效, ...
產業影響下的地名與地方特色-以新竹縣關西鎮為例
羅美崴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碩士生) 地名能夠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歷史以及發展脈絡,並且能夠透過地名的形成與演變來了解區域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本文除了透過地名分析來了解新竹縣關西鎮地名的發展與演變,並進而得知自然環境與人文 ...
負面文化遺產中一個隱含的心理工作
蘇愈芳 (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學士) 2017 年12月13日,臺灣正式通過「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企圖透過系統化的整理,記錄下臺灣人在威權統治時期的被迫害歷史。除了將龐大的記憶與物品檔案逐一典藏,此條法案更致力於推行「負面文化遺產」的保存,開始正視這些有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