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地震週年紀念專文】震後劇變太魯閣:山岳空間中再現的人山關係

張光承 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碩士生 前言   中央山脈縱貫台灣島南北,高聳入雲的大山形成天然疆界,將高山之島分為東西兩地,成為台灣地理、族群、文化上的巨大分水嶺。太魯閣,一個位於中央山脈心臟地帶以東的人文與地理空間。太魯閣高山巍峨壯麗的山景背後, ...

誰的朝聖之路:古道、移動與權力幾何學

林潤華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當前,世界文化遺產儼然成為觀光新指南,一旦地方被指定為世界遺產,除了可獲得來自國際的專業遺產保存、修護技術或資金支援,地方也極容易成為該國的重要觀光景點,吸引大量觀光人潮。因此,一個地方若存在被指 ...

永續發展浪潮下的「解方」及其不滿

江順楠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作者提供   你是否曾經在大學校園的佈告欄上,看到過類似的競賽海報,主題是各種解決世界或在地問題的創新「競賽」,其中,「永續發展目標」和「創新」大概是最常見的關鍵詞?你是否想過,這樣的競賽從何而來?具有怎樣的 ...

祖靈之路通往何處?人類世之下全球變遷與原住民知識體系的交纏關聯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全世界大約有百分之三左右人口的原住民族,生活環境佔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在人類活動劇烈影響全球環境的狀態下,氣候變遷以及因氣候遭政府強制遷離的影響不斷增加。雖然在政治處境上處於弱勢,並易 ...

地景守護:永續觀光發展的基礎

原友蘭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副教授   觀光業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柱,不僅深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同時也是其主要貢獻者之一。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 (UNWTO, 2008) 的報告,旅遊業單獨就占全球碳排放量的5%,並對近4.6%的全球暖化負有責任 (UNWTO, 2019)。這些數據顯示,觀 ...

生態文學與現實環境之間的距離

李育霖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本文意圖反省生態文學與現實環境之間的關係。文學的書寫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係是長久以來讀者與評論家關注的問題,簡單地說,文學在多大程度上能如實反映社會的現實、條件?多大的程度上可以作為現實的比喻?類似的提問屢見不鮮。 ...

地震與颱風衝擊後的韌性思考

戴興盛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0403地震之後,不少外媒報導相當驚艷,在面對如此巨大天災,台灣社會卻能在很短時間之內迅速恢復常態運作,因此可能有不少人會因此認為台灣是「韌性之島」。筆者想在此指出,這個說法有對的、也有誤解的地方。而誤解的根 ...

地震餘波中的太魯閣地景:災難之後與重生

王文誠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讀景太魯閣   四月,太魯閣淺山油桐花盛開。火車進入花蓮,沿線可見油桐花也開了。此時,白色油桐花是這個季節標誌。由於桐油經濟價值,使得清領及日治時期油桐大量引進臺灣。又因為科技改變桐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