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許甄倚(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三月份的《人社東華》在乍暖還寒的春初出刊,也適逢318學運三週年,去年臺灣社會在民心思變下實現第三次的政黨輪替,然而,過去與民進黨曾為並肩夥伴的許多社運團體年輕人,如今卻因為政府違背人民的期待,再次走 ...
菸草的故事:文化資產化的危險植物— 陳涵秀
陳涵秀(台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近日新聞頻傳臺灣菸酒公司將於今年(2017)停止收購菸草,臺灣各地僅存的菸葉種植地區,紛紛進行最後一次的採收工作,意味著臺灣的菸草種植即將進入尾聲。菸品一向是臺灣菸酒產品銷售的大宗,臺灣菸酒公司也持續生產著香煙,在臺灣加入 ...
「八年抗戰」乎?「十四年抗戰」乎?— 陳進金
陳進金(歷史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2017年1月初,中國媒體《新京報》的一則報導指出:中國教育部基礎二司下發2017年1號函件《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該文件中 ...
從罷工、絕食到依法休假:台灣勞工面臨一場休息時間的戰爭— 王浩
王浩(國立臺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生,前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 過勞,真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詞嗎? 2017年2月13日,當一行40多人的賞櫻團結束他們在武陵農場的旅程,正搭乘遊覽車準備返回新北市時,沒有人想到,車上的33人卻再也回不了自己的家 ...
隱身在同志婚姻平權運動中的腐女身影— 王佩迪
王佩廸(國立交通大學與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去年(2016)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當天,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等團體在凱達格蘭大道上舉辦同志婚姻平權音樂會,希望讓送進立法院委員會進行審議的民法修正案能得到公眾支持,而當天吸引超過25萬群眾參與。許多團體 ...
柏克萊之眼:2016夏末造訪BAMPFA見聞分享— 曾珍珍
曾珍珍(英美語文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參訪一座座美術館和皇宮,我們一會兒是極端份子,接著又更替成保守主義者。─ Henry James (1843-1916) 空間巡禮 去年八月26日(星期五)上午 ...
青年參與公民運動的感想與在地的觀察— 黃靖庭
黃靖庭(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 好山好水,真的不無聊 東華觀光所,是我在花蓮的起點!工作一段時間再回學校讀書,除了戰戰兢兢,也有一股幸福感,在諾大的校園中,摸索著未來。那時,我經常在研究室待到很晚,夜半的東華,當球賽後的喧鬧聲逐漸平靜下來, ...
「匱乏」的困境與「有」的獲得:偏鄉學童教育資源的有無之辨— 李維倫
李維倫(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一、前言 長期以來人們提起偏鄉學童的成長與學習困難莫不以「資源匱乏」為主因。然而多年來政府與各界也持續挹注、捐助偏鄉教育(甄曉蘭,2007;蔡文山,2004),卻似乎不見改善。直至2013年兒童福 ...
文學的饗宴:從「文學是什麼」談文學教學— 楊植喬
楊植喬(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雖然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中寫道:「比喻是危險的。」(註一) 我還是忍不住要將一個文本比喻成一場饗宴;畢竟,就像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裡的金、銀、與鉛匣子一樣,人一定要冒險去選擇其中一個匣子, ...
再見列寧:懷舊東德、歷史情感之殤與新德國國族認同— 潘宗億
潘宗億(歷史學系副教授) 2014年夏天,德國足球國家隊睽違24年,再度奪得世界盃冠軍,德國人民燃起一股「我們都是世界冠軍」的國族情緒。兩次世界盃,結果相同,但意義大不相同。1990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經歷「轉折」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