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好事集的社會創新實踐──蔡建福

蔡建福(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         在二十一世紀依然依賴工業化的社會發展運作中,花蓮好事集嘗試從反省遭到異化的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中,特意安排最佳社會連帶運作規模,去實踐一個新型態的社會信任體系,以翻轉目前存在的因果認知錯誤的社會 ...

藝術的社會實踐,集體創作在花醫──蘇羿如、陳怡方

蘇羿如(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東臺灣人文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陳怡方(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醫院,一個在高度專業分工下的機構,是發展中或已開發國家中的多數人民,打從出生、老化、生病到死亡皆會到的場所。在醫院裡有著各種 ...

花蓮的土會黏人? 移住花蓮的研究與反思──遲恒昌

遲恒昌(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助理教授) 「花蓮的土會黏人」,四年多前來到花蓮工作,就一直聽到這句話。在大學生的作業裡也常看到這樣的句子,特別是大四的學生描述自己因就學來到花蓮,喜歡上這地方,捨不得離開花蓮。隨著我自己在花蓮工作生活的開展,認識 ...

「無用之用」:從二手物改造到布衛生棉──林潤華

林潤華(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臺灣文化系助理教授) 「無用」,是在當前功利主義社會下最令人害怕的情境.社會無不強調你應該要「做一個有用的人」,強調「人」的價值與定義在於對他者「有用」;而論消費,我們也被灌輸「只需要購買對我們有用的東西」的價值觀,無 ...

我‧參與‧行動研究──張瓊文

張瓊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我們重新找到我們的定位,理想目標可以很大,但我們從小做起。有多少人力做多少事……分擔責任才能長久,共同的一步很重要。~岫之 2012年的夏天,當時暑假還未過半,我在結束一篇方法論的文章後,開始構思下一個研究,希望 ...

南華認輔:一個相互支持的社會實踐學習方案──李維倫

李維倫(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南華認輔計畫」是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與花蓮縣南華國民小學合作進行的弱勢學童認輔方案。自九十三學年度起,參與計畫的東華大學學生每週花費一小時於固定時段,前往南華國小與學童進行一對一的陪伴認輔,持續進行 ...

岔路──王君琦

王君琦(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很慶幸自己走上了這條岔路。         一開始,只是和長期從事移民婦女工作的朋友華美閒聊到她曾辦過讓新移民姊妹可以述說自己故事的一些有趣工作坊。聊著聊著兩人開始思考這樣的工作坊 ...

走一趟歸零的研究旅程──林美珠

林美珠(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意外的研究之旅         走進青年生涯議題的研究,是我不曾規劃過的意外旅程。二十多年來的學術研究,從心理分析到敘事分析,從量化到質化,恰好見證心理學研究典範的轉移。但不管 如何轉移,我始終還是在心理學門中心 ...

專刊:人文想像、在地實踐及社會創新──東台灣場域的省思──林美珠、林耀盛策劃

林美珠、林耀盛策劃 近二年來本校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林美珠教授(曾任本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前院長),帶領本校教師執行科技部「全球架構下的臺灣發展:典範與挑戰」跨學門整合 型計畫。總計劃名稱為:「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的跨界探究:人文想像、在地實踐及社會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