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做「精神科病房的真實面貌」企劃專訪,而溪溪是我們的受訪者之一。他在花蓮當地的急性病房住院過兩次,兩次都住十天左右;第一次的原因是自殺意念強烈,被機構半強迫式地轉介進去,第二次則是因為心情低落過量服藥,覺得進去能夠被人好好看著、好好照顧,就自願入院了 ...
理論與實務的連結:地方研究論述之外的「後場」— 洪敘銘
洪敍銘(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生) 近乎所有的地方論述,都聚焦於「在地性的生產」以及「地方感的形塑」兩個看似是起始與終端的方向,而這兩個面向討論的核心,莫過於「空間」如何及為何成為「地方」,由此,許多人文地理學家俱已清楚地指出,「人」的「經驗」是推動空間成為 ...
像我這樣的待業男子 —林佑霖
107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學生組詩詞項(新詩)特優作品 林佑霖(華文文學系碩士班創作組) 〈像我這樣的待業男子〉 寫一封不署名的履歷表 寄到租屋網上隨手抄來的地址 開始一次生疏的自我介紹: 「您好,我想要應徵這間房子。」 條列命盤、八字、婚姻狀 ...
社區如何動不起來?六輕爭議中的麥寮人及其在地能動性 —林鴻揚
【專題】島嶼邊陲:人文關懷與社會觀察 本文係由作者於2018年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發表之研討會論文改寫後之短文。並在補充理論與經驗材料後撰寫成正式論文,正在接受專業期刊審查中。 林鴻揚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碩士生 一、前言 我是一個土生土 ...
26期 主編囈語
林潤華(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在新冠/武漢肺炎的疫情再度襲捲全球的這個時刻,各位讀者們還好嗎?在本次的疫情中,我們足以體認到日常生活以及人類社會的運作之變化是非常迅速,甚麼叫作「好的生活習慣」或「適合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都迅速地被重置。尤其交通設 ...
承載著我們的記憶的那條道路:臺北機廠參觀側寫
林潤華、應尚樺、龐弘遠(人社東華編輯團隊/臺灣文化學系碩士生)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以下簡稱北廠)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1885年「臺北機器局」,是清朝統治臺灣期間現代化/近代化一重要的手段。1895年後,日本對臺殖民開始,接收為兵工廠使用,在1900年後轉由 ...
淺談東京鐵路站前的開發與景觀
陳穎禎 (臺灣文化學系 專案助理教授) 跨越地形的鐵道車站 世界第一大都會東京裡發展迅速且人口密集的區部(23區),其西邊大部分座落於武藏野台地上,城鎮聚落就錯落在那起伏的地形裡。身在其中可深刻感受空間紋理結合了文明發展與地貌。NHK長青電視節目《閑走塔 ...
花蓮縣車站印象的觀察
龐弘遠 (臺灣文化學系 碩士生) 若說國家的門面是機場,那麼火車站就是地方的門面。臺鐵身為百年老店,下轄有許多車站,其中現在又以客運專營的車站為大宗業務。但經過時間的歷練,許多客運車站的條件已然不符合現代運輸的諸多需求,因此臺鐵開始推動車站設計的新工程 ...
幾家歡樂,幾家愁:捷運引發縉紳化
林楨家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滿足大眾旅行的基本需要,通常是都市公共運輸系統的發展目標之一。然而本世紀以來學者們逐漸發現,社會經濟條件弱勢者有時被排除於這個滿足之外,特別是明顯改變可及性條件的捷運系統,而有「捷運引發縉紳化(metro-ind ...
輕便車:遺忘的路線、記憶的場站
葉爾建 (臺灣文化學系 副教授) 臺灣是地形多樣、高低起伏的寶島,市鎮與鄉村的聯絡,常須克服地形的障礙,故能適應丘陵台地的交通工具,顯得格外重要。輕便車---官方稱呼為手押輕便軌道、軌道和臺車,便是1900至1930年代間馳騁於臺灣各地高崎低嶺的運輸良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