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記憶的符碼:伊呀・娜魯灣《038》— 石忠山

 石忠山(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如果說,記憶是我們評價當下存在意義的反思基礎,那麼,如何解開那些因為時空的快速流變,而逐漸遭人遺忘的生命記憶,就是一個針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境況進行回顧與自省的思考活動;它或許涉及特定歷史片段的內容再現、自我認同的詮釋與定塑 ...

第十四期編輯室手記

編輯室手記──許甄倚(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六月份的《人社東華》在炎熱的畢業季出刊,出刊前夕,接獲噩耗,英美系畢業生陳冠齊,十日隨同導演齊柏林在花蓮空拍《看見台灣II》,卻不幸墜機。四月二十七日,人社院也有一位才華洋溢的同學,英年早逝,他是華文 ...

亞泥案帶來的反思:從戰爭狀態變夥伴關係 ─ 柯哲瑜

  柯哲瑜 (花蓮人,政大廣電系三年級) 亞泥開採花蓮新城礦區40年,觀光客們看到的瑰秀之山,是為了掩蓋後半完全被掏空的真相。一袋又一袋傾銷中國的水泥運走了花蓮的山,也將居住在山腳下的太魯閣族人們遺留在不知何時會山崩、土石流的恐懼裡。      &n ...

學生正在拋棄大學,大學老師正在拋棄自己 ─ 李維倫

李維倫(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這篇文章將延續我在〈關於台灣的時間思考〉(《人社東華第9期》)一文結尾時的觀點,對現今的大學現況提出我的看法。 要省思目前的大學現況,作為心理學家的我注意到的是在大學環境中人的處境行為,而這裡的「人」指的是大學中主要的 ...

他山之石:新加坡─ 林潤華

林潤華(台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近年來,隨著少子化、教育商品化、教育師資與資源緊縮等變遷,臺灣高等教育面臨需要急切轉型的需求,教育部為了維持高等教育市場的品質,也陸續提出頂尖大學、大學教學卓越計劃、高等教育創新轉型等計劃,力圖臺灣高等教育的 ...

記冠齊:一個青春而高貴的靈魂 ─ 王君琦

王君琦(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前兩天,剛結束大一的必修課。我曾在課堂上談到全球青年窮忙困境時,讓大一學生想像自己畢業後可能的焦慮,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答案佔了九成,九成之中又有一部份是對就讀人文學科的焦慮。看著這些答案,我腦中浮現的是頻繁出現在主流媒體和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