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作為殖民時期開始為了分類與管理或理解而發展的人文科學,人類學無法逃避與戰爭的關係。兩次大戰前歐洲人類學的發展,主要得力於帝國主義向外擴張之後的知識比較與系統性建構的需要。這個背景一方面使得人類學發展從最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台灣的療傷曲春之佐保姬─鄒族先覺者吾雍‧雅達烏猶卡那的故事─魏貽君
魏貽君(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圖一、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封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6.6)(臺灣音樂館藏書) 對應於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的發展史脈,鄒族的吾雍‧雅達烏猶卡那(Uongu Ya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日治台灣文學與台灣人的國族認同──沈乃慧
沈乃慧(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出生千禧年前後的台灣年輕世代,雖不曾親身經歴過蔣氏威權或日本殖民的統治,但都見證了近年來台灣島內詭譎的政權更迭丶社會運動和思想論戰的巨大震撼。縱使當今台灣已從威權走向民主,平和社會的表面仍掩飾不住內在的騷動,藍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台灣人的「戰爭記憶」與「記憶戰爭」──潘宗億
潘宗億(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2015年是二戰「終戰」七十週年,世界各國官民或將藉各種儀式,紀念此一具世界性象徵意義的歷史時刻。在二戰「終戰」的全球記憶文化脈絡下,台灣官方也擬辦各式活動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與「台灣光復」七十週年。但在政府紀念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二十一世紀納粹與希特勒形象:談兩部希特勒傳記電影──葉吉書
葉吉書(國立東華大學語言中心兼任教師)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將屆滿七十年,在昔日的亞洲戰區,無論哪一黨執政,每隔一段時間,日本執政當局總被要求對其侵華歷史表示立場—這也許是日本民眾的期許,不過這更是國際社區對日本的期待,在西方國家,德國至今仍需面對其納粹的幽 ...
二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文明典範的樹立或叢林法則的再現?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所創造的法律遺產─徐揮彥
徐揮彥(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前言:法庭設立的理念 納粹德國自1939至1945年間所實施的種族滅絕措施,造成六百萬猶太人死亡,這還不包括數十萬的吉普賽人、同性戀、黑人、身心障礙者及其他少數族群,以及在戰場上所死亡的數字。在二次大戰期間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側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心理與戰後心理治療發展──林繼偉
林繼偉(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從許多方面來看,戰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神經症綜合體(neurosis complex)。儘管人類史上的戰爭普遍存在此種集體性和其領導者個人的神經症狀態,它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尤為鮮明。二戰前和戰爭初期,侵略集團的集體心靈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戰爭交響曲──曾珍珍
曾珍珍(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選譯 序曲Jorie Graham (1950- )窗邊的小提琴手(擬馬蒂斯) 馬諦斯 (Henri Matisse)繪窗邊的小提琴手 (The violinist at the window,1918) 他又回來了,身形瘦削,腰幹挺直,儼然一介俘囚─嚴冬過了沒─無人 登臨城北絕嶺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誰的敵產?──戰爭下的藝術品流轉與藝術商人──余慧君
余慧君(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戰爭,意味著「人」被迫大規模、遠距離移動。而當人隨著戰火而移動時,「物」則不間斷的被放棄著,可能被暫時寶藏在隱密處,可能灰飛煙滅,或者,作為交換生存可能性的財貨。戰火仍零星時,收藏者可能透過典當抵押等方式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英國對二戰七十周年的反思──蔡維屏
蔡維屏(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歷史系講師) 1945年的五月八日接近中午時分,人潮已經漸漸地湧向白金漢宮,白廳 (Whitehall,英國權力中心,首相住的唐寧街就在其中),和象徵英國十九世紀強大海權的特拉法加廣場 (xxxx)。人海和旗幟填滿了這個平常在一小時之內就可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