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與文化研究學者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在《關鍵詞:人文和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1976)一書中,溯源語詞意義的流變,並釐清流變背後的文化政治背景與社會心理因素,進而形成一種文藝評論的新修辭。本期關鍵詞「創新」,由 ...
走進部落的看見──顏嘉成
顏嘉成(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研究員) 從2006年到現在,往返花蓮市與瑞穗加納納部落間,從一個空間規劃者的角色,到成為部落農產業的協力與陪伴者,在這之中的看見⋯⋯ 原來我嘗試用實踐的方式書寫一種可能,一種可能進入部落的可持續的操作,一種讓部落朝向永續發 ...
有機蔬菜產業之初探──黎德星
黎德星(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緒論 近年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使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大受打擊,也使有機食品產業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有機蔬菜產業之發展,核心問題是:有機蔬菜產業如何成為另類可行 ...
淺談培力式的在地實踐──莊曉霞
莊曉霞(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強化產學合作與學術實踐成為一種新趨勢。不過,這種趨勢對社會工作界並不新穎,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傳統令社會工作學界常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工作手法與個體、組織或社區互動連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對在地的想 ...
台灣人文及社會創新工作的可能方向──陳東升
本校於2013年7月起執行國科會人文處(現為科技部人文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劃──「新世紀東臺灣的脈動--經濟生活、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此一計劃的目的在於推動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研究與實踐的結合。這樣的結合一方面可讓人社領域的基礎研究產生具體影響,另一方面亦 ...
權力政治的版塊挪移─誰來領導新世紀的國際政治?──石忠山
石忠山(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美國還是亞洲? 本世紀初所發生的911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機,讓人紛紛臆測,由美國所領導的單極世界體系是否即將走入歷史,並且將由亞洲新興勢力繼續帶領這個世界走向多極的國際新秩序?未來世界不管將由誰來繼續領導,可以確 ...
比特幣魔法:未來主要貨幣?──朱嘉明
比特幣(Bitcoin)可能是未來貨幣嗎?它和傳統貨幣有何不同?比特幣是怎樣被發掘的?它又是在怎樣的貨幣歷史和貨幣金融體系中發展出來的?本刊特邀請目前任教於維也納大學的經濟學家朱嘉明教授從貨幣理論和貨幣歷史的視角來談談「比特幣」。朱嘉明博士在台灣的著作有《從自由 ...
從電影KANO談起──許又方
許又方(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常有人問我,什麼是「棒球文學」?這個問題雖不算難,但也不易回答。剛好最近台灣上演一部令人期待的電影──嘉農,正可以作為「棒球文學」的最佳註解。簡單來說,以棒球為主題,用文學、藝術的手法陳述一個故事,一個動人的過程,就是 ...
柏林「浩劫紀念碑」與新德國國族認同之建構── 潘宗億
潘宗億(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自十八世紀末現代民族國家發微以來,「想像共同體」在首都營造紀念性、象徵性與功能性建築與場所,作為物質化與空間化群體共享光榮與創傷記憶載體,形塑國族認同的有形基礎,乃國家建構工程的重要一環。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 ...
去納粹化:德國二戰後的人事替換與自我批判──胡昌智
德國在二戰後對納粹的過去有深刻的自我批判,不少納粹集中營被保存成為紀念及教育場所。歷史博物館的設立,也與一般其他國家的目的不同,它不為宣揚民族光榮,正好相反,它是檢討自己過去的機構。德國對納粹過去的自我批判,似乎是沒有底線的……。本文作者胡昌智博士曾任國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