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蜀蕙 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在新舊年度交遞,迎來不平靜的元旦新年,災難、戰爭、經濟等等問題,層出不窮、錯綜難解,考驗著各國接受挑戰,因應變局的能力。期盼人類社會在紛亂的時代,沉著有序、懷抱希望。本期電子報內容相當豐富,預告下一期的專題:【翻譯】以及新專欄:【那時的先生】專欄,在時間隙縫裡記錄曾經見聞過的人物、師長的風釆。【尋找東華人】專欄,則是訪問東華畢業校友,在不同領域,各自精釆。歡迎各界來稿。
〈2023年初秋,我們一起漫步在退溪路上──韓國的大學參訪五記〉是人社院吳冠宏院長偕人社院彭衍綸、許又方、郭澤寬、劉効樺老師的參訪韓國慶熙大學、檀國大學、延世大學、明知大學、成均館大學與首爾大學的參訪行記見聞。除了此行與韓國這六所大學的締盟情誼,並報導這幾所歷史悠久的學府,致力於教育與文化的政策。其中尤以檀國大學致力於《韓國漢字語辭典》、6卷本《漢韓大辭典》的編纂出版,與《東洋學》學術季刊,給予東亞漢字文化圈重要的貢獻。
本期【那時的先生】專欄,台灣系李世偉老師懷念一貫道研究前行學者宋光宇老師,穿梭廟堂與江湖、學堂與草莽之間的身影。撰文〈「宗教專業」與「生命本業」—追念宋光宇老師〉揭示宋老師面臨生命的最後階段,為學為道之難的無力感,是宗教學者面對死亡的一道困難的習題。
本期特刊【東南亞】主題,邀集8篇專文,審視東南亞各國文化、政治、經濟、醫療的挑戰,以及台灣社會因應婚姻、工作移入東南亞新住民發生的權益問題。這八篇文章內容:經濟系李同龢老師〈孔雀東南飛印度能再重振雄風嗎?〉探討印度是否能追隨孔雀帝國開明的治理,經濟增長、文化豐富和包容足性發展的和諧融合政策。加速解決社會不平等、環保惡化和區域性的差異等問題,克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內部政治的阻礙,而再度復興。
諮臨系蔣世光老師〈認識印尼、越南、柬埔寨和泰國的精神醫療發展現況〉報導台灣國際精神醫療衛生人員訓練中心(IMHTCT) 在2018年培訓招募來自越南、印尼、柬埔寨、菲律賓、泰國等國等141人員。今年重啟交流來東華大學參訪,來自東南亞國家精神醫療人員報告目前各國精神醫療的發展近況與對策。
任教於泰國孔敬大學周睿,〈褪色美斯樂 Mae Salong in Fading〉一文,報導在泰國北端清萊的美斯樂,在沒有孤軍後裔、華人群聚,等生存奮鬥的痕跡,褪去原本在小說、影像文本中的光環。美斯樂聚合著孤軍後代成為新移民、雲南人、台灣人和遊客以及泰北原住民族群,現今新風貌。
博物館如何作為對外宣示政治文化主體的展現,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衣若芬,〈文圖學視角下新加坡的華人文化意識——以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新加坡華人展為例〉,新加坡處理所謂「華人性」的政治張力問題,交付文化解決,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為對抗來自中國文化中心的中華傳統敘事,新加坡的華族文化中心,以展覽與觀眾互動,由觀眾投選決定新加坡華人身份認同的元素。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兩篇新生代的研究生文章:關慧華〈「文學圖像化」的新加坡漫畫《小白龍》〉、郭一〈新加坡後港斗母宮的空間敘述與符號呈現皆從熟悉的新加坡事物,探討中華文化移植新加坡展現的影響與區域變貌。前者是普受歡迎的兒童漫畫讀物,後者是後港斗母宮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九皇爺廟。
本期電子報刊有兩篇來自法律觀點看待移工與新住民婚姻問題:法律系莊錦秀老師〈跨國(境)婚姻媒合相關民事訴訟實務觀察〉一文,從司法院民事裁判,以民法第573條為關鍵詞,篩選出涉及東南亞外籍新娘,大陸新娘婚姻媒合,本國人民間婚姻媒合訟爭案件。檢視民法第573條媒人禮沒報酬請求權規定形同具文有修改必要性,與移民法第58條第2項「跨國(境)婚姻媒合不得要求或期約報酬。大法官釋字第802號解釋有失妥適的結論。法律系張鑫隆老師〈少子女化及高齡社會下的移工政策:一個不好意思的連結〉一文,以「不好意思」的連結,省思因應自少子女化,移工與移民政策,應立法給予移工與新移民相當國民的待遇。
冬季號照例登載奇萊文學獎與林君鴻全國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本期刊登作品分別是奇萊文學獎現代詩組:許聖傑〈迷路的人〉、陳怡安〈理想動物〉、蘇朗欣〈沒有特別的事〉、拉夫喇斯·璟榕〈mahavun〉、錢韋綺〈齲齒〉。奇萊文學獎全國高中文學-短篇小說組:陳宥淋〈香菇〉、劉子新〈綠色〉、陳鼎斌〈妖事〉、林鈺喬〈飛彈劃破臉頰〉、林羽宸〈岔口〉。童話組:張聞珊〈偷夢的貓〉、余明祐〈紅豆餅腳踏車〉張桂華〈牧羊人〉,與作者感言,在此恭喜獲獎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