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倫(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2016中秋前夕,強颱莫蘭蒂挾狂風暴雨來襲。第11期〈人社東華〉也將在這個時刻悄然上線。屋外風雨起落,屋內人心起伏,似乎也相映著本期〈人社東華〉記載下來的世間感懷。
知名古道學者,國立東華大學名譽博士楊南郡教授於2016年8月27日不幸辭世,享年86歲。楊南郡博士長年關注台灣高山區域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多年來帶領大學生、研究生與學者踏勘高山地區古道與原住民部落,訪談各族耆老,印證自荷治、清領時期到日治時代對於台灣全島踏勘與各族群的田野調查記錄,並繪製地圖,留下當代的踏勘記錄與資料。此外,楊南郡博士積極從事日治時期來台調查的人類學與博物學者著作的翻譯工作,以驚人的毅力翻譯並註釋包括鳥居龍藏、伊能嘉矩和鹿野忠雄等人之著作。2015年以《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一書獲第39屆文化部金鼎獎圖書類「政府出版品獎」。去年5月1日本校人文社會科學院舉辦的「大分事件百年與花東願景研討會」,楊南郡博士偕夫人徐如林老師遠道而來共同發表專題演講。本刊特邀訪不同世代的學者和年輕學子撰寫紀念專文,謹此追悼楊南郡博士對南島語族歷史、文化與古道踏勘研究之重要貢獻。
楊牧教授編譯的英格蘭中世紀傳奇詩篇《甲溫與綠騎俠傳奇》於今年8月出版。本期除了徵得其同意刊載該書譯序外,亦由英美系曾珍珍教授摘出一精彩段落,以饗讀者。汪珏老師的導讀提供了譯者/詩人楊牧與這古英詩篇交往的生命脈絡。此外,賴芳伶教授閱讀《甲溫與綠騎俠傳奇》後感觸隨筆《遠行追求的必要》,除了為我們顯示楊牧教授的思維光采以及連結故事與人間生活反思,也讓讀者享受到其夏日溫暖輕盈的筆調。這幾篇圍繞著楊牧譯作的文章綜合構成了一窺英美文學深度的機會。
在景仰前輩典範之餘,本期的〈人社東華〉也非常高興邀得本年度東華奇萊文學獎的散文、現代詩及短篇小說的首獎作品。東華奇萊文學獎原名為東華文學獎,今年已邁入第十六屆,為東華校園的年度盛事,每年吸引眾多文學或非文學相關科系的學生參與,啟發不少具創作潛力的年輕學子對寫作的熱情。東華奇萊文學獎之名,以師生仰望的奇萊山為標示,持續鼓勵校園創作風氣、提供同學創作發表的平台,激勵學子們往文學更崇高的高峰探索。這三篇作品亦呈現了本刊對於年輕學子的注目與期待。
地球彼端的當代英國與美國在上半年都有著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的發生與進行,是〈人社東華〉關注的範圍。石忠山教授的文章為我們指引觀察英國脫歐公投及其後續發展的面向;魯炳炎教授則剖析了美國大選中的種種議題。除此之外,吳翎君教授的〈追想都伯林〉也給了我們置身愛爾蘭的經驗。沿續楊牧的中世紀英詩譯作,這三篇文章也一起提供了我們在理智上與情感上一次親近歐美的機會。
鄧福鈞整理之彭明輝教授關於歷史寫作訪談稿,以及吳冠宏教授記述的張亨老師行蹟事宜,也為本期〈人社東華〉帶來文史傳承的思維與典範。劉惠萍教授的《中秋話「月」—漫談中國古代月神話》則是文史學者給予讀者的一篇應時作品,秋涼時節讀來更增趣味。
隨著莫蘭蒂強颱的逼近,我們不免掛心著受尼伯特颱風重創的台東,是否能夠安然度過這一次的挑戰?本期〈人社東華〉也邀到國立臺東大學張育詮教授為我們從在地觀點談地方重建的困局,希望讀者能持續以人文關懷與理性深思來關注台東的復原重建,讓受風雨傷害的同胞得到休戚與共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