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編輯室手記

吳翎君(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戰爭與和平從來都是人類歷史的雙重主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和平並未馬上降臨,1946年右翼猶太復國主義恐怖組織伊爾貢發動大衛王酒店爆炸案,其目標是位於酒店內的英治巴勒斯坦政府,造成91人死,46人傷的悲劇。二戰以後的國際秩序一方面是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迅速形成的對峙緊張狀況;另一方面則是各種恐怖組織悄然誕生,無法贏得正規作戰的一方,靠著恐怖攻擊來贏得自許的正義。然而,冷戰時代兩大集團間的作戰目標相當明確,韓戰、柏林危機、越戰和古巴危機,在兩大陣營領導人的彼此約束之下,並未擴張成第三次世界大戰或釀成更大的核武災難。二戰以後極端分子所發動的恐怖攻擊目標,包括以色列、北愛爾蘭、馬來西亞等地,恐怖分子雖無所不在,但其攻擊行動較以明確的政治人物或特定對象或明確主張為突擊目標,其中1972年在慕尼黑奧運會巴勒斯坦武裝恐怖分子潛入奧運村殺害11名以色列運動員的殘暴舉動,更是震驚全球,使得當年的奧運會籠罩於一片哀傷憤怒和巨大的恐慌陰影之下。

       然而,1990年以後所謂冷戰秩序的終結,美國的獨霸全球和強烈介入伊斯蘭宗教和內政,文明斷層線所造成的不安和鴻溝愈來愈為深化,此後這一波興起的自殺式恐怖攻擊,便愈來愈走向極端,美國本土被攻擊的九一一事件或許是國際秩序走向動盪不安的新態勢。在世界人口移動如此頻繁的全球化時代,從芸芸眾生的歌舞昇平場所、川流不息的人潮、公共聚會所在、航空交通都可能成為下一波被攻擊的目標。回首2015年的全球秩序,不停拉高對立的國際局勢和文明仇恨,著實令人憂懼這世界將走向自我毀滅的邊緣,不論是正規作戰或恐怖攻擊都將造成世界秩序的杌隉不安。如果國家力量的強勢運作,仍以「催毀者」自許為惟一價值的作法,恐怕只會帶來更大的報復和不安。在此一當下的國際情勢中,許多人更加強調非國家組織的重要性──人民和非政府組織(NGO)所扮演的和平角色。如何建立「共有的歷史」(shared history)的心理認知和「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y)的感知情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願望,從全球公民的意識來建立「全球共同體」(global community)的想望?此其時,教育文化和各種資訊媒體,也應扮演著回顧歷史和思考世界未來的正向能量。2015年的歲末,本刊特別邀請國際關係專家石忠山教授以其深刻的國際史見解,縱覽2015年全球政治秩序,本文一一點評文明衝突、恐佈主義、政權交替、歐債危機、世紀和解、難民問題、中東局勢、亞太風雲(如緬甸民主大選、台海關係)等重大事件,是篇用力甚深的精彩之作。
        
       本期「人物訪談/側寫」由二位年輕的博士班學生蔡政洋和利文祺分享他們對楊牧作品中的花蓮意象、與楊牧老師的文學情緣,以及年輕世代自許傳承楊牧文學的火炬。這二篇文章緣起於本校英美文學系曾珍珍教授一手促成的「2015年楊牧研究國際研討會」。楊牧(王靖獻)現為本校特聘客座講座教授楊牧,其詩作、散文、評論、編輯與翻譯緜亙一甲子,樹立了華文文學經典格局,加上作品陸續外譯多種語言,廣受國際學界與文壇注目,楊牧研究早已成為台灣文學與漢學研究的顯學。在和碩聯合科技童子賢董事長的慷慨捐助之下,本院於2013學年度起設立楊牧文學講座基金,舉辦楊牧文學獎與春天讀詩讀楊牧活動,邀請國內外重量級學者擔任講座,交流學術。「2015年楊牧研究國際研討會」有來自兩岸三地、歐亞非及美國的學者和作家提交論文,約二百餘位藝文人士共襄盛舉,更有遠自奈及利亞而來的學者發表論文,可謂為楊牧文學的全球化做一見證。本次會議亦蒙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系系主任奚密教授與中研院文哲所胡曉真所長合作規劃,會中並頒發楊牧文學獎得主宋尚緯(作品〈鎮痛〉已選刊於第七期《人社東華》)。本次活動搭配「楊牧詩歌朗讀與賞析之夜」和圖書館推出「星是唯一的嚮導」楊牧手稿和紀錄影象特展。曾珍珍教授曾於本刊創刊號撰有〈英雄回家─冬日在東華訪談楊牧〉一文,通過師生間自然真切的對談,深入楊牧的學思之路,讀者可重新回味本文。

  《人社東華》「在地實踐」專欄的發想在於關注全球化浪潮下東台灣偏鄉社區所受之沖激及所延生之相關社會經濟議題,並探求解決之方案。本期「在地實踐」專欄邀請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林美珠教授和台灣大學心理系林耀盛教授策劃本期專刊。林美珠教授(曾任本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前院長),這二年來帶領本校教師執行科技部「全球架構下的臺灣發展:典範與挑戰」跨學門整合型計畫。總計劃名稱為:「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的跨界探究:人文想像、在地實踐及社會創新」,時任政治大學心理系林耀盛教授(現為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為共同主持人,此一整合型計畫的貫串概念為:公平正義、學術責任和人文行銷(培育)。希望從個案研究法,找出成功的機制;從微組織的機制過程與決策模式,得以複製其經驗,確立台灣未來新經驗的主體性。本計劃以東部偏鄉為主要場域的研究案例,兼顧實踐、研究與政策三個面向,期使建立人文社會科學創造社會貢獻的可行研究模式。參與計劃團隊的老師有:顧瑜君、張瓊文、林潤華、李維倫、王君琦、蔡建福、遲恒昌和林繼偉等諸位,其後又有陳怡方老師和博士後蘇羿如的投入。刊載的專文係以非學術報告的形式,邀請參與此一計劃老師以親歷感受,書寫此二年的研究歷程;至於此一計劃的研究學術成果,可詳見該團隊的科技部結案報告。

  本期「藝文空間」,中國文學系的吳冠宏教授娓娓道來「玲瓏望秋月:五十省懷隨筆」,感謝吳冠宏老師不吝分享年輕時清新儒雅之新婚照片。張啟超老師為我們撰述新近的熱潮電影「聶隱娘狂想曲」,亦分享其挑樑演出的京劇老生照,張啟超老師的學術專長為古典小說戲曲、現代文學及民間文學。九0年代初,他為陸光國劇隊編寫三軍劇隊競賽戲演出劇本,獲八九、九0、九一年連續三屆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並曾參與廣播電視教育文化節目製作編撰,於八八、九0年分獲電視及廣播金鐘獎。民族語言傳播學系的董克景老師,在從事重要媒體實務工作多年後轉入學術教育工作,深諳於媒體實務與理論的他,認為花蓮自然文化的特殊性和族群多元豐沛的能量(含新住民),事實上應發展一個促進後山認同、文化保存與社會發展的在地媒體,打造出花蓮在地創新獨立的傳播平台。在感恩節過後不久,歷史系的陳元朋老師則為我們生動介紹了〈台灣火雞養殖的滄桑小史〉。「書評書評介」則選錄了人類學家黃應貴教授主編的《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一書,由台灣大學黃克先和台東大學葉淑綾兩位老師聯合撰述讀後心得。

(本期執行編輯:吳翎君、蔣竹山、石忠山、廉兮。編輯助理:胡加翰)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