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麟 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楔子:Covid-19 疫情掀起的線上授課波瀾
2021 年的上半年,由於 Covid-19 疫情的急遽升溫,全台在五月進入三級警戒,各級學校開始啟動遠距教學模式,透過線上直播或各類教學平台的運用,讓學子們進行線上或非同步的學習。這波突來的疫情,讓原本實體教室授課全部改為線上,各類型校外教學、參訪活動也都被迫取消,對於暑期即將啟動的高教深耕課程而言,開課單位與合作的實踐場域皆面臨極大的壓力與挑戰。
過去幾年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所規劃的高教深耕課程,皆是一系列駐地學習並與地方緊密合作的在地實踐型課程。透過暑期密集授課提供學生直接至實踐場域駐地學習,讓學習場域不再侷限於校園內,以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等創新模式學習型態,將所學實際應用,以檢視學習成效是否符合社會需求,進而協助社區再造與地方創生發展。
就在地實踐與駐地學習的本質而言,這些場域的觀察與體驗是無法用線上教學來取代的。然而在三級警戒的疫情衝擊下,課程設計與駐地學習的安排過程勢必得跟疫情啟動的線上學習機制做某種程度的妥協。筆者所開授的「慢城與地方創生」課程因而採三階段密集授課的方式來因應此波疫情。首先在三級警戒下須維持線上授課的六月下旬辦理第一階段的線上裝備課程,接著在暑期較有彈性可以調整駐地學習時間的七、八月擇期進行第二階段的四天三夜駐地密集授課;最後則是在開學前規劃小組成果製作的工作坊並於開學後辦理成果交流會。
就結果論來看,7 月 27 日起因疫情已降級為二級警戒,原定的駐地學習規劃得以順利進行,相關內容包括(1)深度導覽與訪談;(2)慢城工藝體驗;(3)地方文史講座;(4)自主調查與製圖;(5)成果交流與反思等內容。開學後各組同學透過裝備課程所學到的故事地圖編輯技巧,製作了四套主題策展作品,相關駐地學習過程也製作成授課紀錄短片。
慢城與地方創生駐地學習紀錄短片:
然而,這次駐地學習的順利推動,不單由於疫情趨緩以及在地協力團隊的全力支援的成果而已,三級警戒期間為期兩天的線上裝備課程,其實扮演了非常關鍵的的角色。由於人社院相關深耕課程皆有非常豐富的駐地學習體驗,本文就不在此贅述慢城與地方創生的授課成果,而聚焦在三級警戒期間短暫又密集的授課歷程,特別是分享線上田野教學的設計內容及其對後續駐地學習的效益。
慢城與地方創生課程的起手式──線上田野教學
就一門成員來自不同科系的暑期密集課程而言,如何藉由課程初期的討論與意見交流,讓同學彼此認識並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分組,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教學課題。以往這種成員組合較多元的課程,同學常因不認識其他系所同學而多傾向與同科系的同學編組,導致組內因同質性高不易有較多元的交流與思考。本次授課更面臨線上授課的限制,在各自電腦螢幕前的學生,別說要主動發言了,就連持續開啟鏡頭聽課都不見得會有意願呢!
因此,在確認修課同學名單後,授課團隊就研擬一套線上田野教學的模式,嘗試在暑假開始之前的成員破冰與基本知識裝備的階段,導入結合線上教學且多元互動的模式。這套線上田野教學主要由三大模組構成,首先是將以往駐地課程常使用的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分組對談模式搬到線上會議室,同時結合 Google Jamboard 線上白板同步交流工具,以 KJ 法來進行色卡標籤的分類與連結。其次,利用幾套能即時「協作」與同步視覺化分享的線上地圖平台為媒介,結合既有的素材來介紹鳳林慢城的人文地景與空間特色。最後則是翻轉傳統線上授課的方式,改變既有用投影片講義的授課,直接開啟「現場主持人」的網紅模式,讓合作業師在田野線場導覽在地特色、訪談特色店家,並接受同學的線上提問。如圖 1 所示,雖然是為期兩天共 12 小時的裝備課程,若能善用上述結合分組討論、圖台互動及現場直播的線上教學體驗,對於疫情警戒期間已線上聽課到有點疲乏的同學來說,應該能提高專注力,並能夠將以往線上授課的缺點轉變為深耕課程的特點,為後續的駐地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下分別就本次的線上田野教學模式的三大重點,依序說明執行的方式。
模組一:結合 KJ 法與 world café 的線上分組交流
最初在設計此模組時,我們認為與其讓老師直接告訴同學「慢城」與「地方創生」這兩個核心概念的定義與背景,不如讓他們先來發表自己對這兩個名詞的看法與想像。同時也希望可以讓所有同學在比較自在且不拘束的氛圍下暢所欲言,因此採用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的小組會議交流模式,來引導他們針對這些議題來發表意見與交流。所謂的 world café,主要是要解構大型授課或研討會的框架限制,以咖啡桌的形式分組,如四至五人為一桌,讓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展開輪番對談。每一桌在簡單的自我介紹後,推選出一位桌長,討論一定時間後,桌長保持不動,其他組員移動至各桌,由另一桌的桌長介紹前一輪的結論,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更深入的討論。此種方式進行數回合後,再由活動主持人邀請各桌的桌長,分享大家智慧分享的內容,並歸納討論重點。
若要將 world café 改成線上辦理,就需要透過google meet進階版帳號來開啟多個會議室並搭配 Jamboard 線上白板來運用。首先在線上主會議室中,另外建立多的小會議室,跟同學們說明 world café 的規則後,由會議主持人將參與成員指定至個別的小會議室,設定好每個會議室的討論主題後,輪番進行線上的小組討論。以「慢城與地方創生」課程為例,我們就設定了以下問題:
Table 1:何謂慢城?從你的角度,你會如何定義慢城?
Table 2:地方創生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有什麼策略與方法?
Table 3:青年返鄉的挑戰與機會?
Table 4:你對鳳林的想像?有無想問的問題?
在課程一開始的成員破冰階段,透過這些問題不僅可以讓同學們來腦力激盪,也可從發言交流中來彼此認識,找到後續可以共同組隊一起駐地學習的夥伴。然而,在發言過程與意見的蒐集過程中,若要系統性彙整並梳理不同意見之間的關聯性,則需要另一種資料整理方法來輔助。
本課程採用資料整理上常被使用的 KJ 法,引導小組在線上 world café 時進行發言紀錄與整理。所謂的 KJ 法,是由日本文化人類學者川喜田二郎(Kawakita Jiro)於 1965 年所設計出來的方法,用其姓名的拼音簡稱為 KJ 法。這方法主要是讓使用者在資訊蒐集或創意發想中,能有效率且簡便的找出關鍵問題的系統性作法。其流程主要有四大步驟,包括(1)製作不同顏色卡片來對行動者或主題分類;(2)將卡片進行分組與命名;(3)製作簡易的分類圖解或說明彼此關係;(4)根據分類圖來敘述故事。如此可將原本乍看不相干、沒有關聯的意見、假設等記錄下來,透過組合與歸納後,讓使用者得以看到更全面或更清楚的問題樣貌,從而尋求解決之道。
由於 Jamboard 有類似便利貼的色紙功能,在小組會議討論時,由桌長引導小組成員,在線上白版留言時,先針對該主題的正面表述、問題、策略方法、反思議題等等,選擇不同的色塊填寫後貼上,最後再由桌長或助教將各種分類的色塊分區排列,如此就能快速且從視覺上展示課堂成員輪番討論下來的共同意見與想法。線上 world café 結束後,則由授課老師邀請各桌桌長針對線上白板上的意見來總結,之後再由授課老師一方面解答回答同學的疑問,並同時搭配課程教材投影片進入裝備課程的主題。
模組二:運用三種不同的創新圖台來觀察慢城鳳林
國發會於 108 年度起推動地方創生時,建構了一套名為「地方創生資料庫(Taiwan Economic Society Analysis System,TESAS)」的線上資料庫平台,結合環境永續發展政策,運用各類型政府開放資料,進行人口、醫療福利、觀光等在地的區域分析(參見圖 3)。從鄉鎮的角度來看,這些數據資料雖然提供整體性及視覺性的量化數據圖表給使用者參考。但資料仍僅於鄉鎮尺度,若要更細緻的理解地方的創生指標,仍需要更多結合更多在地社區資源,以及地方生活、生產、生態等調查的數據。有鑑於此,本課程在第一階段的裝備學習階段,嘗試從現階段「地方創生資料庫」的服務缺口切入,利用協作式的地圖平台工具,引導學生蒐集並盤點社區尺度的地方創生資源。在暑假實際進入場域前,可以先就網路上的資源認識並了解台灣第一個國際慢城──鳳林的現況與課題。
本課程從授課老師 GIS 課程教學的經驗,導入三套易操作且結合雲端服務的協作式地圖平台,來補足 TESAS 的不足。首先導入的就是由內政部資訊中心所推出的 TGOS 地圖協作平台。這套地圖協作平台原本設定為內政部資訊中心發布開放地理資料時的輔助工具,但因其提供創建線上協作與多人共同編輯資料的環境,而廣為社區及教育領域使用。這套地圖協作平台有別於一般的商業性協作平台,可讓使用者自行建立屬性表單欄位,並能透過網路地圖圖磚服務(Web Map Tile Services, WMTS)取用內政部或其他單位所發布的線上地圖。在主題資料的呈現上,此平台採用跨裝置的圖台設計,在電腦、平板、智慧型手機等裝置上皆能完整且一致的呈現。
TGOS 地圖協作平台為政府開放資源,非常適合當地理資訊蒐集、協作編輯、資料視覺化的操作,尤其是該平台上架至今已經累積大量使用者線上分享的主題地圖,透過簡易的搜尋即可瀏覽本課程駐地學習地點-鳳林鎮的相關資訊。授課期間以「鳳林」為關鍵字搜尋就有多達 60 筆主題地圖資料可供參考或下載使用。這套平台也因為學習門檻低,且具備基本的 GIS 編輯與圖資介接、多人協作的功能,也因此將作為本課程駐地學習期間田野資料蒐集與編輯的共同平台。
本課程導入的第二套協作式地圖平台,是目前已廣為各領域使用的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 簡稱 OSM)。這是一套自由而且開源的全球地圖,於 2004 年由英國的 Steve Coast 發起,採用類似維基百科的協作式編輯、開放的授權與格式。OSM 的地圖是由非官方的志願者所繪製,內容相當多元,資料的來源可能根據手持 GPS 裝置、航照圖,甚至是單靠使用者由於對本地的認識而得。在使用此圖資進行田野調查後,使用者也可將自己的觀察記錄編輯到開放街圖上(參見圖 6)。
考慮後續駐地學習的調查需求,本課程同時使用 Field papers 這套線上將OSM輸出成可列印為地圖集的線上免費工具。Field papers 可由使用者線上選定想要進行調查區域,以 A4 或 A3 格式輸出為 PDF 格式地圖集並列印輸出。由於每張地圖上皆有定位用的 QR-code,當這些地圖被填入新的手寫資訊後,可再用相機或掃描機將紙張地圖數位化,匯入 OSM 平台來進行後續的編輯(參見圖 7)。這套地圖平台所製作的鳳林 OSM 地圖集,將做為第二階段駐地學習的基本調查底圖。
裝備階段所介紹的最後一套創新地圖平台則是 ArcGIS StoryMaps。這是由美國 Esri 公司結合旗下 ArcGIS Online 產品所建立的互動式地圖敘事平台。此平台以線上的網際網路地理資訊系統為基礎,讓使用者於線上平台介接各式開放的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套疊不同年代、屬性的地圖作為底圖,再加上敘事文本的撰寫,進而加值成互動式的時空敘事平台。這套平台以新媒體網頁的製作概念,就算沒有 GIS 專業背景也可輕易的製作簡易地圖、插入各類影像、影片、敘事文字,整合製作成可在各類載具上瀏覽的一頁式網頁。
故事地圖結合互動式地圖以及圖文的敘事特色,讓瀏覽者不僅能從文字、圖片、影片中得到資訊、更能對於所闡述之地點(實地現狀)有空間上的互動與了解。由於授課團隊在深耕授課前已協助鳳林鎮公所製作一系列的主題故事地圖,此階段主要引導同學瀏覽並了解此平台的特色,詳細的平台操作與故事地圖製作將於駐地學習後的第三階段來講授。本課程所示範的鳳林故事地圖包括以下三大主題:
模組三:業師化身網紅直播導覽鳳林
業師協同教學是深耕課程的一大特色,在裝備課程階段也規劃了讓鳳林鎮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李美玲理事長,為同學講解鳳林鎮爭取慢城的經過,導覽在地的景點與慢城店家。由於 Covid-19 疫情的關係,這部分的課程也改為線上授課,然而在與李美玲老師討論講授內容時,我們突發奇想,與其讓同學線上觀看簡報,不如開啟網紅模式,讓業師在鳳林市街的現場為大家來解說這座美麗的慢城。
具體的做法就是讓課程助教用智慧型手機開啟 Google Meet,用手機鏡頭進行業師導覽的現場直播。在收音的部分則讓解說的業師以藍芽耳機收音,以確保戶外講課的收音品質。另一方面,大學端的授課老師則在線上開啟 TGOS 地圖協作平台,在業師解說的同時將直播影像截圖,並標記解說重點在地圖上,同時邀請修課同學參與共筆協作,將聽講的重點或問答紀錄在協作平台中。當現場導覽的業師與助教在解說點之間移動時,線上的授課老師則透過地圖協作平台的地圖輔助圖層,開啟歷史地圖或近年的航拍影像,解說這些地景的空間變遷,同時也補充業師導覽路線的歷史背景及地理特徵。
小結:線上田野訓練所開啟的駐地學習
為期兩天的第一階段裝備課程,就在上述的線上田野授課中告一段落,授課團隊將這兩天交流討論的內容彙整出四大駐地學習的主題,並藉由線上白板的填寫讓修課同學來邀集志同道合的夥伴組隊。首先在業師的建議下,這年的慢城與地方創生有個共同的駐地調查主題──鳳林菸樓調查計畫。藉由觀察與調查早期菸葉產業所遺留下來的菸樓地景,來探索其在教育、生活及產業等面向的轉化與地方創生的可能性。而分組的調查則有「閒置空屋」、「文化空間」、「慢城店家」、「節慶場域」等與地方創生息息相關的主題。
第二階段為期四天三夜的駐地學習,將於暑假開始的一個月後,在鳳林鎮展開,由授課教師搭配多位在地業師,透過一系列的田野調查、工藝體驗、社區講座來帶領同學認識慢城的特色與地方創生的現況。今年的課程也規劃了一整天自主學習與調查行程。讓各小組運用裝備課程所學習到的數位地圖工具,搭配駐地學習所習得的在地知識,實際運用到鳳林鎮深度導覽的探索與創生方案的構思,期能實踐所學之內容,提升學習成效,並強化與地方之合作。四天三夜的駐地課程內容如表 1 所示。
在此先不評論期末同學的成果與作品為何,我們發現課程結束後仍有多位同學持續的跟業師及在地社區互動、參與在地社區的活動,並自發性的申請青年志工中心的計畫來協助地方策展,也有修課同學表示考慮將以鳳林作為後續專題研究或產學實習的對象。毫無疑問地,這應該就是大學深耕課程所期待的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