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毅(淡江大學歷史系兼任講師、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楊老師遠行了,走的很瀟灑。
雖然先前透過師母的臉書陸續知道老師的狀況,但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麼快。得知消息時我人在日本,當時腦中浮現的盡是老師爽朗笑容的樣子,還有當初他拍拍我的背,要我努力加油時的情景。畫面有些霧霧的。當晚我睡的不是很好,於是在凌晨時分將老師的追思草稿打在臉書,寫的時候心裡雖不免哀傷,但想到老師親切的笑容,我想脫離病魔到彼岸繼續完成他的志業,照護這這塊土地的山林與人們,或許也是老師所想望的吧。
原本只是很單純的將追思雜文貼在臉書,不久隨即受到推薦,希望我能為《人社東華》正在籌備的楊南郡老師紀念專刊寫篇追思小文。老實說,我與楊老師並不是說相當熟悉,實際見面也僅有數次而已,當下只覺得有些不夠資格,原本想婉拒,不過後來還是覺得,應該儘可能地幫楊老師留下一點記錄,讓今人緬懷、後人學習,所以就忐忑地答應了。
我與老師相識在2005年,當時楊老師受張素玢老師之邀前來淡江歷史系演講,印象中講的是有關田野調查的主題,之後素玢老師刻意介紹我與楊老師認識,主要是因為楊老師曾經在二戰末期志願報考日本陸軍少年飛行兵,但因為年紀太小,才無奈於1944年4月轉考海軍少年工員(第六期),成為神奈川高座海軍工廠(空C廠)製造戰鬥機的一員。
在演講結束後,楊老師、張老師與我三人一同散步到淡水領事館附近午飯,這段路程中,楊老師與我聊了很多,除了對我的論文給予指點,也對我當時正撰寫的「福島安政與淡水」的文章感到興趣。福島是日本明治初期的名將,精通多國語言,1891年擔任駐德武官時曾為調查俄國西伯利亞鐵路之建造,而由柏林騎馬橫跨西伯利亞返回日本,記得老師說他小時候在《少年俱樂部》雜誌看到福島的冒險故事而心生嚮往,因此福島就成了他兒時的偶像。現在回想起來,這兩人在外語專長與探險精神的部分,還真的有點相像。
記得當時楊老師正在進行新竹馬武督地區相關的研究,那時做研究還不是以數位資料庫為主的年代,每份史料的找尋與取得都不像現在這般容易。我向老師報告我有影印一份1906年日本軍警在馬武督施放繫留氣球威嚇原住民的報導,他聽到很開心地要我寄給他,他收到後除了贈書,還親自致電感謝,又親自寫了封信勉勵我。印象中記得老師提到:「這些史料就如大海裡的珍珠一樣珍貴,感謝我把這珍貴的寶物提供給他」。不過,這其實只是一份我在中和臺灣圖書館(臺灣分館)翻到的剪報而已,但老師就是那樣謙卑、敦厚的學者,對待晚輩絲毫沒有架子,非常平易近人,而且相當願意幫助及提攜後輩,很多事情我都還沒開口,老師就會主動詢問需不需要幫忙。楊老師是位個性爽朗、待人溫和的敦厚長者,接觸過的人應該都會被老師獨特的魅力所吸引。
楊老師看待學術也自有一套嚴謹的標準,記得有一次跟老師聊到最近在看的一本跟布農族相關的歷史小說,文筆流暢、引人入勝,對於對原住民有興趣的人也許可以推薦。老師聽了之後臉色一變,說歷史應該講究證據,如果要瞭解原住民的歷史,想像過於豐富與華麗詞藻的作品還是少看為妙,免得沒學到正確的歷史,還被誤導。由此,可見老師對於原住民歷史研究的堅持。
之後,碩士論文完成後寄給老師指正,老師很開心,說我想念博士班的話,可以幫我寫推荐函。不過,當時因為很多學校都取消此一制度,所以我也就沒敢勞煩老師。2008年下半年度,因為運氣不錯的關係,碩士論文有幸得到臺灣圖書館(臺灣分館)頒發的臺灣研究學術獎,當時老師是頒獎人之一,老師指導的一位學生也得獎,但老師還是刻意坐到我身邊來跟我聊天,再次勉勵我繼續加油。之後因課業繁忙、事務纏身,不再有太多機會再見到老師。雖然如此,老師偶爾也會透過師母跟我通E-mail,同時拜科技發達之賜,我也常能透過師母的臉書得知楊老師的近況。老師有什麼新書出版,我大概也都會收到一本。
行文至此,腦海中不斷回想起老師對我慈和微笑的面容,還有提攜後輩無微不至的關愛之心,心中充滿著對老師滿懷的感謝。現在,只想再說一次,老師,感謝您,希望您一路好走。臺灣的山林將永遠與您同在。
作者介紹
曾令毅,六堆客家人,淡江大學歷史系兼任講師、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主要為臺灣航空史,同時也對近代臺灣軍事史、區域史、六堆客家史等領域略有涉略。曾受楊南郡老師啟發而深刻瞭解田野調查的重要,興趣是研究有趣且有意義的歷史,並致力蒐集民間史料、古書長達十餘年,期待能更夠用更多元、多語、重層的史料,豐富我們的歷史論述。近年來喜愛到各國重要的「歷史現場」與史蹟去「田野調查」,並立志逛遍世界各國的舊書店,足跡遍及日本、東南亞、美國、中國,除增廣見聞,也順便到當地蒐集在地史料。目前相關的期刊論文共十餘篇,歷史普及、翻譯、口述歷史等文章共二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