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易庭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學士
書名:《從安妮到靠得住:從禁忌到全球大生意,生理用品社會史》
作者:田中光。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時間: 2017年06月07日。
頁數:320頁。
「月經貧窮」(Period Poverty)一詞在近期被提出來討論,主要講述的概念是有關於月經形成的貧窮,像是無法負擔購買生理用品的費用,或者是沒有管道取得生理用品。
近期也出現許多聲音,希望昂貴的生理用品可以免除稅收,或者是在公共場合(如學校等地)提供免費的生理用品。希望可以降低月經貧窮的現象,許多女性也曾因為無力購買生理用品,而選擇延長生理用品的使用時間(但其實是需要經常更換)。這樣的情形會形成女性生殖器的感染或者不適,更精準一點來說,是提高婦科病的可能,像是骨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等。
女性的生理用品可以大大小小擴及到很多面向,像是一般所認知的衛生棉到口服避孕藥,甚至是因為經痛而需要的止痛藥或者是到婦科診所就醫,長時間下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而在提出希望女性生理用品能夠免稅或者是免費提供時,出現了許多反對的聲浪,像是如果女性生理用品免費的話,那男性使用的飛機杯、保險套、衛生紙等物,是不是也應該免費,而除了不瞭解女性生理狀況之外,像是「為什麼不能忍一下到廁所在上就好?」、或者是「需要用到這麼多嗎?」等言論,主要我認為除了性別教育的不足之外,跟過去月經污名化也有極大的關係。
月經污名化
在過去的歷史中,世界各國各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展現對於月經的恐懼,像是所謂的生「別火」的月經小屋,或者是在歐洲(1970年代)的一些農村認為月經來潮的女性不能觸碰花朵和水果,不然花朵和水果都會腐爛等。而除了農村之外,像是宗教上的「月經不潔」也是月經受到污名且觀念難改的原因,像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都有在各自的經典闡述有關於「月經不潔」的概念。
書中提到,過去人們對於「經血」的恐懼來自幾個面向,像是對於「血」的恐懼會讓他們聯想到死亡,那經血之所以會區分出來,也來自經血不同於一般傷口的血是那種鮮明的紅色,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固體(也就是子宮內膜脫落的部分)。過去許多原因,像是多產、親自哺乳等,形成女性月經沒現代次數多,進而形成因為「未知」、「無法控制」等因素形成的恐懼和排斥,而隨著時間過去,很多「可能」原本是為了幫助女性的一些現象開始出現變質。
以月經小屋為例,月經小屋是給予那些月經來潮的女性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說,當月經來潮,就必須去月經小屋居住到直到月經結束,吃飯等都不能跟家人共用同一個灶火,因此又稱之為「別火」。這期間,也可能會有其他的女性和妳一同居住在同一間屋子中,大家互相照顧,因為不需要負擔家事,因此原本應該有休養生息的作用(當然也有可能因地而異)。但隨著時代轉變,家庭的人口數減少,女性所負擔的工作逐漸增加,像是她可能需要幫家中打掃、煮飯、生火等等,卻因為經期來潮,而不能和家人或在家中用餐。多數可能在玄關或者是屋簷下用餐,莫名地形成了邏輯上的矛盾,而家中的孩子也會被建立月經這件事情是不潔的,默默地留下根深蒂固的觀念,月經原本是象徵有關於女性身體的成熟和生育喜悅,但卻被孕育出來的下一代刻成了「不潔」的象徵。
男性的缺席
生理用品的發展到這近幾十年才快速發展的原因,跟男性的缺席其實有很大的關係,除了前面提到有關於月經的污名,讓大家都避諱不談,在過去掌握商業大權的男性也未意識到女性的月經問題。而開始提到月經,還是因為日本想要「富國強兵」,希望「優秀的母體」(上流=優秀)可以生出「優秀的」的下一代,所以必須保持健康,好好的處理月經就成為了上流女性的主要工作。其中包含月經帶等當時流行的生理用品,但因為價格昂貴,即便是勞工階級的女性想嘗試,也就只是想想而已。因為工作而限制上廁所次數的勞工女性,默默地靠著口耳相傳的方法,度過每一段「令他們難以啟齒」的經期。
男性的缺席不是偶然,不單單只是因為他們身體不會經歷這段過程,結合前面月經污名化的結果是,他們對於女性的月經簡直畏懼到不可思議,像是衛生棉一開始的銷售會被認為是「靠女性的下體賺錢」等文化上的排斥。而有趣的是,有一群男性在某些需求上卻也會依靠衛生棉的需求,也就是痔瘡,因為衛生棉可以大大的降低因為動作(像是坐下)而形成的痔瘡疼痛,當然、這是相對晚期時的情況了。
更多的情形,卻是男性普遍對於女性身體的認知不足,選擇忽視、避談甚至是覺得骯髒的情緒,也讓當時社經地位較為低落的女性不敢談,形成了生理用品發展落後的原因。他們沒有考慮到的是,避而不談女性的月經問題,可能會形成社會生產上的成本,像是因為害怕月經被看到,工作時戰戰兢兢的女性也無法專心,因為處理經血的方式不好,形成後期的相關婦科病。其中也包含生育問題,像是不孕症等等,而後來衛生棉逐漸普遍,形成的商業利潤相當吸引人,才慢慢的去理解女性的月經困難,雖然現代對於月經的迷思沒有像以前一樣的「不潔」,但對於身體和市場轉變下的女性困境,才是現代所面臨的問題。
處女膜迷思
日本市場比起美國市場使用衛生棉條的比例少了許多,而歐洲國家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會拋棄相對不悶熱、較為輕鬆的衛生棉條,去選擇衛生棉呢?其中當然跟文化上的認知是有所關係的。書中提到一段,有一名少女想要嘗試使用衛生棉條,但因為朋友們都有過性行為,所以很輕易地就放進去了。但她還沒有過,她也聽人家說過,處女膜是一種如同耳膜的薄膜,而失去處女膜可能會使她嫁不了好人家,因為對方會覺得她是個不檢點的女孩子。
從上述的故事中可以知道,除了男性對於女性的「處女情結」之外,女性甚至對於自身身體的構造了解也不熟悉,這是衛生棉條在日本以及歐洲市場較不普遍的原因。但其實在過去女性是利用碎布等物塞入陰道,以防經血流出,撇除掉塞入的碎布是否乾淨與否之外,當時相關的醫生卻說,女性將物體(碎布、脫脂棉等)塞入陰道中,恐會形成女性性慾高漲,進而手淫或者是進行性行為。因此不鼓勵女性將吸血的布料塞入陰道之中,這樣會她們一天被重複「進出」非常多次,處女膜迷思結合性污名(包含早熟、女性性行為等)的文化因素,讓多數女性選擇了較為悶熱、不舒服的衛生棉墊。
甚至這樣的思維到現代仍然存在,認為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才會使用衛生棉條,以及認為處女膜真的是一片薄膜。但事實上,處女膜只是一層位於陰道口的環狀黏膜組織,而當時的安妮公司為了銷售衛生棉條,一改過去較為隱晦的廣告方式,選擇將處女膜的「真面目」利用廣告文宣讓女性們知道。但是可惜的是不論是受眾還是時代的演進,保守固有的觀念仍然存在,使得對於處女膜的誤解讓社會上的女性吃盡苦頭。
「抱歉讓妳等了40年!」
本書的作者是一名日本人,所以以當時的日本市場作為判斷,這句話的背景是在當時安妮衛生棉剛出來的廣告文宣,而於此同時的,美國比起日本早了40年就在使用靠得住的衛生棉墊帶了。
女性的生理用品需求在難以啟齒的文化情境下,硬是被拖延了40年,而如果將時間軸放長遠來看,女性的生理用品雖然有很長遠的歷史,但是卻是到了近百年才出現較為舒適方便的衛生棉。
前面也提到有關於生理用品的發展限制了女性在社會上的發展,同時從不同角度來看也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社會成本。但除了生理用品的發展之外,許多觀念仍然停留在過去,並不是像月經污名這麼極端化的存在,而是對於月經的認知仍然不夠諒解。像是月經並不會像尿意可以控制,衛生棉的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會去影響女性的生殖器健康,或者是月經前後會經歷的情況和賀爾蒙衝擊,都是等著被社會上了解的情況。並不是衛生棉的問題解決了,女性的月經問題就被解決了,正視並且了解實際的情況勝過無知假設的揣測。
下一個40年,或許會結合經濟或者是環境上的困境,如同前面引文所提到的月經貧窮,或者是在書中最後提到有關於「環保」及「永續發展」所衍伸出的月亮杯或者是布衛生棉。如何面對新時代產生的新興問題,同時又要解決時代上根深蒂固的觀念,或者是性別知識形成的歧視,成為了蠟燭兩頭燒的窘境。尤其加上女權意識興起,不甚理解的一些人可能形成歧視(雖然我們沒有要對那些人負責),進行部分說法的挪用和意義的誤植,不論是對社會發展或者是女性權益上都是很大的傷害。
如果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下去分析,目前的社會和文化是以父權(男性)為主的社會架構,而不論是所謂文明的發展到公司生理假與否,皆屬父權結構下的結果。試圖想要回歸討論本質生理上問題的生態女性主義,就會被挪用甚至是嘲笑女性生理的本質,錯誤的因果關係和論述被挪改,則會是社會發展上最大的落後,故我認為重新將其解構後再以重新建構,或許從本質上的生理問題去討論反而可以得到優於現狀的結果,而我認為月經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結語
起初,討論月經必須避諱。不論是初經來潮或者是衛生棉本身,安妮衛生棉的設計雖然不如現在對於衛生棉品質的觸感跟講求,但不論是在宣傳手法或者是在設計上,都讓女性開始正視月經的存在。風靡一時的「安妮日」成為了將月經說出口的過渡帶,讓女性甚至是男性意識到月經,甚至是月經帶來的商機也好,安妮衛生棉功不可沒,但即便已經能夠將月經或者是生理期輕易地說出口,眾人對於月經的污名跟迷思卻也沒消退。
「女性的生活水平與生理用品的品質,不僅顯示出一個社會對於月經的認知和對女性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反映出它的政治環境和經濟背景。為此,生理用品毋寧說是評估社會成熟度的一大重要指標。」(p.300)
作者提出女性生理用品這麼無比貼身的物件,卻容易形成忽視,很顯然地跟意識形態有很大的關係。像是舉出一名脫北者女性到達了南韓,才發現有如此好用的衛生棉,也提到像是災區等地,大家很輕易都會忽略衛生棉的重要性,並不是災害來了,女性的月經就會自動停止(因營養不良以致於停經的部分,不在此討論),確切而正確的性別認知才能避免出現下一個40年。
參考資料
田中光著、桑田德譯 ( 2017 ) 從安妮到靠得住:從禁忌到全球大生意,生理用品社會史。新北市: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