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炳炎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美國第58屆總統選舉將在今年(2016年)11月8日舉行,當所有人都將目光集中在柯林頓(希拉蕊)和川普兩位總統候選人身上時,也忽略了同一天的州長選舉、第115屆435位眾議員(兩年屆滿全部改選)、總數100位其中的33位參議員的改選。由於美國獨步全球的總統「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制度使然,總數是參眾兩院席次再加上首都華府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的3 張票,合計538票的選舉人團票,12月17日會再由選舉人團得票超過270票者入主白宮。雖然這場選舉是一場超級大選,但由於民主黨和共和黨兩位總統參選人實在太令人矚目,因而使得外界忽略了母雞身邊,其實還有一大群嗷嗷待哺的小雞,隨時可能因為同黨總統候選人的不當發言,或引發重大爭議的政見而遭受池魚之殃。
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和國內知名樂團玖壹壹《Oh My God》的MV,內容涉及伊斯蘭教而引起社會各界的討論,黃明志返回馬來西亞後甚至被直接戴上手銬逮捕。事實上,最近兩年來,西方社會或是所謂的歐美先進國家,更多元的深刻探討每每因為恐怖攻擊所造成重大的傷亡,而更具有宗教以外、在政治高度上的意義。特別是2015年法國查理週刊的攻擊事件(肇因於真主信使穆罕默德畫像的漫畫),今年8月部分法國城市以安全顧慮為由,禁止在海灘穿著伊斯蘭式從頭到腳踝的連身泳裝(Bukini),以及去年春夏以來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湧入歐洲,乃至於此其間在歐洲所發生多次恐怖攻擊的諸多施暴者信奉伊斯蘭教、或是高喊「真主至大」。言論自由和宗教信仰之間與恐怖攻擊和宗教信仰之間的關連與關係,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各國極右派政黨的崛起,也使得歐美國家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今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年,與種族如影隨形的宗教問題,以及兩者結合後對於歐美各國近年來選舉辯論和國家政策,在號稱世界大熔爐的美國,「種族」(黑白)、「宗教」(伊斯蘭教)、「語言」(例如占美國人口16%拉丁裔選民的西班牙文),這些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政治人物在公開場合很忌諱的議題,今年卻一次又一次出現在選舉過程當中的言語爭鋒。回顧今年7月兩黨黨代表大會先後正式提名川普和希拉蕊為共和黨與民主黨的總統參選人之前,川普在黨內初選過程主張興建美國墨西哥邊境的高牆,而且多次指稱拉丁裔非法移民,男的是毒犯、強暴犯,女的是娼妓,引起社會各界一片譁然。即使9月初川普前往墨西哥拜會墨西哥總統之後,川普對於當選後將會遣返1000萬非法移民的政策立場也沒有改變,其原因就在於隱而未見、美國基層勞工的就業機會可能會被非法移民所剝奪。
拉丁美洲國家除了最大國家巴西是葡萄牙前殖民地之外,其他國家過去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和美國南方唯一接壤的墨西哥,更是1994年1月1日迄今、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成立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NAFTA)的中美洲最大國。由於拉丁美洲國家絕大多數都是信奉天主教,美國是全世界基督教徒人數最多的國家,在七成基督教徒之外則還有約兩成五的天主教人口。來自中南美洲各國、無論是墨西哥或甚至古巴的拉丁裔選民信奉的是天主教,美國的非法移民問題所涉及到的,除了非洲裔和拉丁裔少數民族是民主黨傳統的重要票源之外,柯林頓總統(1992年-2000年)簽署成立的北美自由貿易區被許多美國基層勞工視之為搶走飯碗的重要原因,而基層勞工卻又是民主黨重要的支持群體。在廿一世紀經貿全球化十多年以來,美國民眾在2008年雷曼兄弟所引爆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政府無法解決貧富懸殊和社會對立的現象,對於中低階層強力支持民主黨的歐巴馬政府而言,是希拉蕊競選期間非常沈重的政治包袱。
做為美國政治史上第一位主要政黨正式提名的女性候選人,擁有眾多華爾街金融界和企業界的好友,一場動輒數十萬美元的演講,也被質疑當選總統後會背離市井小民支持的民主黨在選戰光譜上的屬性。就希拉蕊的從政生涯來看,她並不是典型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她過去卅年的資歷包括: 阿肯色州長夫人8年、美國第一夫人8年、美國聯邦參議員(兩任但只有)6年多、美國國務卿4年在內,都和長期大力支持民主黨的基層普羅大眾之經社背景形成極大的對比。在黨內初選期間與希拉蕊纏鬥的桑德斯,在2015年以民主黨員身份投入黨內的總統初選;被稱為「離總統寶座最近的猶太人」(信奉猶太教),從政生涯長期保持無黨籍人士的身份,2006年當選參議員加入民主黨團運作,是少數自詡為民主社會主義者的美國政治人物。桑德斯眾所週知的重要政見就是反對同黨現任歐巴馬總統所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以及公立大學學費免費的主張、健保免費、而且提高有錢人的稅率。他初選過程最大的助力莫過於灑豆成兵、美國總統選舉史上最多筆的小額捐款人,以及自發性動員的年輕世代助選員。
在黨內初選過程當中,備受桑德斯質疑擔任國務卿期間極力倡議的TPP,會造成大量的勞工失業,並且拉大貧富之間的差距,希拉蕊雖然憑藉著前總統柯林頓的獨特魅力與他們夫妻數十年的根基,以及「超級黨代表」(super-delegate)在初選制度上的優勢而勝出。但是不如共和黨內初選川普屢次引起重大爭議言論所得到新聞媒體的青睞,民主黨黨內初選所凸顯的政策議題並不多見,做為目前執政黨的總統參選人,比較引起矚目反而是希拉蕊對於TPP政策立場的日漸趨於保留,以及她個人的相關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她擔任國務卿期間以私人電子郵件處理國家安全事務所謂的「電郵門」,還有卸任國務卿後的重大手術所引發她個人身體健康是否能夠勝任總統職務的疑慮,都使得希拉蕊被社會輿情質疑沒有誠實面對,人格上的特質因而成為她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最大的障礙。
美國兩個主要政黨的黨內初選制度非常複雜,黨內在各州的規定不同,兩黨的差異也很大(例如只有民主黨才有曾經做過重要職務之從政黨員是「超級黨代表」的制度),再加上除了兩個州以外「贏者全拿」(winners take all)(只要普選票多贏競爭對手一票,就可以拿下該州全部的選舉人票)的設計,人口大州的選舉人票也比較多(阿拉斯加州、懷俄明州、德拉瓦州、南/北達科塔州各只有3票,而德州有38票,最多的是加州的55票)。美國總統的選舉人團制度也發生過全國民眾普選票較多,但反而落選的情況,2000年民主黨提名參選總統的高爾,就是因為這個制度敗選,由當時共和黨的小布希入主白宮。
就是在這樣以州為單位的競爭基礎上,選票平均的分散在各州並不一定是最好的選舉策略,拿下選舉人團票比較多的大州,爭取敵對政黨傳統票倉各州的勝利,就成為擬定競選主軸和政見主張的重要考量。
從性別、教育程度、職業、經濟收入、居住區域,甚至是宗教、種族、乃至於社會階級的角度觀察美國政治,是一個重要的起點。舉例而言,民主黨詹森總統在1964年的(非洲裔)民權法案和隔年的投票權利法案,雖然讓該族群成為民主黨最忠實的支持群體,但也人士認為這是將中西部和南方各州為數更多的白人推向支持共和黨的重要原因。雖然用非洲裔選民支持民主黨,白人支持共和黨的二分法是非常錯誤的刻板印象,認為將偏中低層者支持民主黨,而中上階層者則支持共和黨,運用社會階級區隔這兩個主要政黨,也不是正確的理解方式。原因之一是,經濟收入並不是、也不應該是所謂「階級」的唯一標準,雖然與教育程度和本身職業的社會地位不同的是,經濟收入是最容易觀察出來的外在標準。
儘管兩大政黨對於同性婚姻合法化、死刑、墮胎等議題有很明顯的政策立場差異,但是,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無論是白人或非洲裔還是拉丁裔的美國人,都有虔誠的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而虔誠教徒對於這些政策議題就有可能會受到教會的影響。在第2號憲法修正案所賦予擁槍權利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政策議題上,兩黨雖然也有明顯的立場差異,但並不涉及到宗教信仰的虔誠與否。目前美國的拉丁裔占16%、非洲裔13%、其他少數族群6%的人口結構,雖然在宗教信仰上多半是基督教和天主教,但是由於美國墨西哥接壤從西到東的加州、亞歷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德州,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眾多非法移民的不斷湧入,加上各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將非法移民身份合法化的政策,直接影響到人口結構的快速轉變。
與這次總統選舉同一天的還有州長選舉,而州長是總統最重要的樁腳,但兩黨州長參選人卻也可能因為同黨總統參選人的選情而被牽連。在廿世紀的一百年裡面,共和黨的總統(人數和任期)略勝一籌,而民主黨能不能在本世紀初就改寫過去為期16年民主黨總統連續執政的記錄,2016年因為共和黨推出川普,而讓民主黨人看到這樣的殷切期盼。民主黨的美夢能否成真的關鍵仍在於兩個問題: 「失業和移民」;「宗教(伊斯蘭教)與恐攻」。
受到歐巴馬2008-2016執政期間經濟景氣的影響,「藍領勞工、白人、男性、高中學歷」從去年六月以來就被視為川普極其重要的支持群體,如果這樣的觀察屬實,則失業和移民(會搶走工作機會)的問題,無疑扮演關鍵的角色。相對希拉蕊以守為攻的口號「更加團結」(Stronger Together)川普所喊出「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恢復美國昔日的榮光,是很傳統的黨競選語言;而「讓美國再次安全」(Make America Safe Again),則所指涉的可能還包括美國新的全球戰略設定與其國防政策、外交政策、乃至於聯邦政府預算的分配。
無論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如何,都會是史無前例的。有人說,這次的總統選舉是「瘋子和騙子的對決」;也有人說,「女性」、「少數族群」(總數超過三成)會決定最後的勝負。前者固然像是玩笑話,但也凸顯出兩位主要政黨提名人非常「顧人怨」的事實;而後者能否成真,則仍必須考量到美國總統選舉獨特的「選舉人團」制度,兩個政黨各擅其場、自己傳統票倉的人口大州不能失守,全民普選票只要多贏一票的十個可能的所謂「搖擺州(游離州)」(swing state)更是最後決戰的關鍵。
作者介紹
魯炳炎
現職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2002年2月起任職迄今)
學歷英國威爾斯大學卡地夫分校(Cardiff University)海運政策博士(2001年)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公共行政碩士(1992年)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公共行政組學士(1986年)
經歷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碩士後赴歐洲考試及格(1997年)立法院國會助理五年工商時報經濟研究室研究員(1992年至1997年)
專書著作2014年。《誰說了算? 從蘇花高到蘇花改政策變遷的倡議聯盟分析(1990-2014)》。台北: 五南圖書。
2012年。《公益的價格: 非營利行銷的理論與案例》。新北市: 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公共政策行銷理論之研究: 應然面與實然面的對話》。台北縣: 韋伯文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