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下的校園綠能交通想像──郭俊麟

郭俊麟(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身為東華的一份子,是否想過你選擇通勤、通學的方式,也決定了你選擇未來什麼樣的環境?

綠動築夢的夢醒時分

          2014年9月開學前夕,由電池製造商、租賃公司、電動機車廠商所組成的「花東綠能聯盟」,與校方舉辦了一場電動車捐贈儀式,以贈送校方五輛電動自行車為號召,希望帶動電動車在校園的銷售與風潮。這個由小馬集團旗下的大漢國際公司主導的綠能聯盟,認為電動車是未來的主流交通工具,在這次的捐贈活動中將100台電動自行車運進了學校的創新育成中心,希望在開學時能販售給新生。並與校內社團(如交通社),共同進行商業行銷規劃,增加大眾對於電動車的理解,藉此發展出一套適合花東的運作模式。

        幾個月過去了,儘管業者在校內廣發傳單大力鼓吹,也展示各式電動車款,卻沒有任何一位東華學生買帳,除了少數由交通社協助短租及試乘的車輛,近70台的車子仍晾在育成中心的倉庫。詳究銷售觸礁的原因,除了售價偏高、電池續航力不足、無維修據點等現實問題之外,銷售團隊事前未做過東華的市場調查,就以類機車造型的電動自行車款為主打,意圖以此類車款打開東部校園的綠能運輸市場。該聯盟的代表李國霖先生則認為,若要在校園有效推廣電動車,需要相關社團與創意人才集思廣益合適的商業模式,希望校方引介想微創業的學生共同參與電動車的行銷與推廣。

         時間往前推一年,受到吳茂昆校長倡議綠能校園,就有學生家長在後門經營「東華電動車」,作為本校學生購買及維修電動車的據點。2013年夏天更利用網路社群,舉辦校園電動車的影片投稿活動,這些影片目前仍可在Youtube找到。可惜只撐半年,這家車行就不堪虧損而黯然退場。「東華電動車」的邱老闆表示,店租和人事成本非常高,學生買氣不佳的情況下,很難持續經營下去。根據他半年來的觀察,若要推動校園電動車,最好將營運據點設在校內,並以電動輔助式自行車為主要的銷售款式。即使校外充電站不夠普及,有踩踏板的電動輔助式自行車,沒電了還可以用雙腳踩踏回來,多少彌補現階段電池技術的限制。

         經過這二年努力,「花東綠能聯盟」所暢談的「築夢東華•綠動花東」的美夢仍未實現,其慘澹的銷售數據也令許多人不解。根據2014年底統計,校內申請電動車停車證僅約有60台,不到燃油機車數的百分之一強。我們不免探討,綠色環境概念操作在大學失靈,是電動車商業模式設計的問題? 抑或欠缺有效銷售策略?也許我們缺乏的是理解使用者需求,以及低碳校園的創新思維。 

電動公車啟動綠能校園運輸

         東華的師生當然了解使用電動車可以帶來環保及減碳的效益,然而「花東綠能聯盟」的作法,充其量只是以“綠能”作為商業包裝的車輛行銷手段對臺灣的年輕人而言,機車就像是黏在腳上的風火輪,是代步更是自主性的象徵。反觀廠商提供的,充電續航力不到20公里,速限25公里的電動自行車,無法讓東華師生有「心動的感覺」。再者,以擁有自行車的學生為主要銷售對象,卻忽略了在校區轉乘的校外訪客、外籍生、短期交換生、在職生等客層。

           推動校園電動車的同時,校園綠能運輸在聯外交通有了重大突破。在校方的積極爭取及花蓮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臺灣第一家全電動巴士的太魯閣客運公司,2014年7月起將營運路線駛進東華校園。經過半年的試營運,不僅取得校內師生的廣泛認同,花蓮民眾及遊客也對這路線服務讚譽有嘉。2015年2月23日起開始正式營運,東華發車時間提早到清晨6點30分,末班車則在晚上10點從花蓮火車站返回東華,每隔一小時就有一班。

         負責規劃路線的太魯閣客運林至晟總經理表示,提早發車是方便志學社區附近的學子,可安全前往市區上學;晚上則讓本校在外工讀或活動的學生安心返回學校宿舍。而沿途停靠的20個站,在花蓮市區採取繞行路線,出了市區到東華則為直達,40分鐘就可從花蓮火車站到東華圖書館,與一般機車騎乘時間相差無幾。這條綠能公車路線充分體現了貼心和友善的運輸服務。

         電動公車之於本校綠能運輸,立下重要的里程碑。不僅提供低碳校園運輸的解決方案,也間接減少學生騎乘燃油機車往返校園到市區的次數,並為本校長期以來機車交通事故層出不窮,提供學生安全通勤的選項。背後代表的,則是將綠色載具和大眾運輸的具體實踐,從大學延展到花蓮市。 

248_e633fd9c.jpg
(圖一、行駛於東華校園的太魯閣客運綠能巴士)圖片來源:東華大學網頁

           然而,綠能校園公車可望減少在校生使用機車的次數,卻無法取代學生在生活、旅遊、打工等中短程的交通需求。我們將問題拉回目前校內所登記的6000輛燃油機車,絕大多數一天大概有23小時停放在車棚,遇到連續假期或寒暑假離校期間,若沒有運回家中,也幾乎閒置在校園或車站的某處。

         全球有限的資源急遽耗弱之際,越多閒置或空轉的人工產物,意味對地球製造更多垃圾。如果我們能建立一個合作、分享平台,活用這些閒置的車輛,一方面提供無機車學生在交通上的便利性,同時減少燃油機車的數量。進一步透過分享機制,使用者可體驗綠能載具(電動自行車、電動機車)的優點與好處。未來決定要購車時,優先選擇電動車款而非燃油機車。 

「共享經濟」與綠色紀元

         在通訊及網路迅速普及的今日,許多以網路平台為基礎的創新服務相繼入主經濟產業。這類拆分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提供閒置資源的再利用等經濟模式,被稱之「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經濟學人》則將其定義「在網路中,任何資源都能出租」。最知名的例子,如UBER提供的高級自用車的預約與共乘服務,以及旅遊住宿平台Airbnb推廣的全球房間出租服務。這些共享經濟模式的快速發展,與各城市的觀光人口成長、無線基礎建設及行動裝置的普及有密切關係。Rachel Botsman則進一步從「合作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的系統性論述,提出共享經濟更清楚的理論說明(見下圖二):

1. 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 Service Systems):使用者付費使用某項東西,但卻不必然要擁有該項物品。此概念特別適合運用於高度閒置資產的共享,如汽車。

2. 市場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 Markets):將用過的二手物品藉由市場機制轉移到另一個需要處。此再分配的概念,可延長物品的生命週期,減少浪費。

3. 合作式生活(Collaborative Lifestyles):藉由資源的分享提供一種合作的生活方式,如分享技能、時間、資產等,Airbnb、辦公室共享、車輛共乘就是具體應用。

247_e9c744b7.png
(圖二、合作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的三大系統)Source: “What’s Mine Is Yours: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Botsman & Rogers

         透過網路建立與他人共享物品、服務、資料、能力的分享式經濟,若放在本校校園綠能運輸的角度來思考,對師生的通車、通勤生活,有哪些不一樣的發想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考量,首先是建立校內機車的共享服務機制;其次是導入電動汽機車時租與共乘方案。而這兩者與行動科技平台的整合、現有綠能巴士的無縫接駁,須一併納入。 

1.校內機車的共享服務:對學生而言,機車是專屬性很強,也是高閒置性的資產。綠能公車運輸逐漸改變學生往返市區的交通習慣後,校內機車閒置的時間與機會將更多。若能號召認同綠能校園,也願意機車共享的同學(初期就算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機車持有者願意加入,就有60輛),建立一套的合理的共享機制,就可嘉惠沒有機車的入學新生、短期交換生或校園訪客。由此擴大循環,將可善用校內既有的機車,並逐步減少機車的數量。 

2.電動汽機車共享與共乘:現行電動汽機車的購車成本較高,市場接受度、充電環境尚待建構。校園若要推動電動汽機車,可先與電動車製造商或供應商合作,設計「共享」與「共乘」兩套方案。藉由不同時段的使用者駕駛特定車輛的共享機制,以實際使用時間為計價方式;或將不同使用者以共同交通目的為前提,提供電動車的共乘方案。東華師生加上週邊居民、民宿旅客,已有上萬人的基本市場,充分運用各種客群在不同時段的使用需求,將有機會創造合作消費的永續營運機制。

         上述的共享與共乘服務,必須建立在可即時溝通,且行動化的網路平台。而穩定的共享經濟,也要建構在該社群彼此的切身需求上。2014年底,四位物理系的畢業校友返回東華拜訪友人時,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與筆者暢談創業夢想,這幾位年輕人不僅認同校園綠能及共享服務的必要性,對於改善師生對外通勤的方式也有不少想法。今年初,我們組成了名為TRANSEV的團隊,正式投入校園綠能運輸的創意發想與創業實踐。

東華-花東綠能轉運的起點

         一個輔導年輕人創新創業的具體方案,規劃初期必須先確立整體的願景與格局。我們認為,校園綠能運輸只是起點,以東華大學的地理位置、師生人數及校園廣大的腹地條件,東華大學可以發展為花東綠能的交通轉運站。以綠能運輸(電動載具)為發展主軸,來輔助交通轉運已近飽和的花蓮火車站,作為遊客進入花東縱谷旅遊的第一個轉運點。尤其需考量108年蘇花改全線通車後,大量湧入花蓮觀光的自小客車,對環境承載形成極大衝擊。若能提供遊客低碳環保的載具,並結合優質的觀光服務,可造就花蓮的低碳觀光效益,也能提昇東華大學的社會參與度。

         然而,創新創業初期,通常缺乏資金與人脈,而創業過程的挫折也不斷考驗創業團隊成員的決心與信念。由校內老師及業師所組成的「輔導團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為止已進行輔導方案主要有以下三點: 

1.邀請相關領域的年輕創業家擔任指導業師:委請目前擔任花蓮縣政府交通顧問陳維隆擔任主要業師,其任職的季維管理顧問公司現正執行花蓮市轉運站規劃。陳協理為該公司創辦人之一,目前仍就讀台大在職博士班,他不僅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也願意義務輔導本校綠能交通創業團隊進行營運模式的規劃,是本創業團隊最重要的貴人。

2.拜訪國內主要電動車廠商爭取合作機會:透過經濟部智慧電動車推動辦公室及季維管理顧問公司協助,拜訪國內主要電動車製造廠商,以及目前提供電動車租賃的大型租車公司。藉此了解電動車產業的業界最新動態,也獲得創不少業及商業模式的指點,均是在學校無法學到的重要實務經驗。 

3.校內資源串流與合作機制:本校與交通運輸有關的創業團隊,另有美崙創新園區的華思科技及電機系陳震宇教授的研發團隊。他們所開發的車輛即時定位系統、校車座位預約APP等,都是TRANSEV創業團隊可以合作並進一步研發的科技化工具。串連本校各專業領域,建立彼此的合作的機制與交流,可減少研發成本,激盪出更多的創意。

         萬事起頭難,創新團隊成功跨出的第一步來自於企業贊助。我們已獲得納智捷電動車製造商及三陽電動機車部門的合作協議,分別提供2台七人座電動車及10台電動機車,作為創業團隊初期場域驗證使用。TRANSEV創業團隊也預定將這些車輛搭配華思科技的汽車定位技術,並開發APP預約服務,與太魯閣客運作整合行銷。另一方面,校方輔導團隊與業師,也積極的與縣府建設處討論如何提案爭取中央政府的資源,在縣內佈建綠能運輸所需要的充電基礎設備,並進一步協助東華擴建既有的校車車棚,打造出台灣第一個與校園結合的綠能轉運站(見下圖三)。

246_8010c84d.png
 (圖三、TRANSEV團隊所規劃的東華綠能轉運站設計圖;可提供綠能公車、電動汽機車轉乘、充電之服務,遮雨棚上為太陽能版。)

         花蓮的產業發展必須與觀光緊密結合,「交通」則是打通觀光旅遊任督二脈的關鍵─兼顧便利與環境。東華大學創新創業團隊的綠能運輸必須切中地方產業,整合資源,才有機會讓更多畢業人才留在花蓮。改變在地產業結構和就業市場,讓優秀的年輕人洄流或移居東部發展。

         東華綠能轉運站,「轉」的非但是交通方式、消費思維,也悠關花蓮自然環境和在外遊子的「運」─ 一個未來落腳的方向。  


作者介紹

郭俊麟現職為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最高學歷為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媒體博士,專長於地理資訊系統、數位地圖及文史行動導覽的應用。曾獲得本校人社院101年度優良教師,102年度教育部網路通訊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的教材特優獎。任職期間指導本校學生參與多項全國性地圖設計、創意教案設計、地理資訊創意企畫競賽等屢獲佳績。自己也親自參與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競賽,於102年度第2梯次入圍第三階段(TogegherE團隊),進入全國前十。103年度擔任計程車學院協會的常務理事,協助計程車司機的導覽教育訓練及社會創新。2014年10月獲校長邀請協助輔導校園電動車之創新創業。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